童安格评论周杰伦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童安格:最怕随波逐流 童安格将于12月1日、2日两天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办2场“把歌留住——童安格06北展演唱会”。而此前,他还在北京大学举办了“把根留住·向中国音乐致敬”座谈会,他认为,中国民族音乐中有很多东西很难得,他喜欢那种生活中、土壤中酝酿出来的音乐,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寻找民族音乐之根,把根留住,也把歌留住。在接受记者的独家专访时,他更深入的表达了对保存和开发民族音乐、并以此为基础创作新的作品的渴望。 用西方技术种东方音乐稻谷 记:对于民族音乐的寻根,你是怎么看待的? 童:我愿意多听大家的意见,民族音乐的根在哪里,我的印象里面,在很多节目里面也能看到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今天我们来倡议,主要的目的是要让新一代的听歌的人想要寻找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的元素在哪里。我们有56个民族,很多元化,有不同的音乐元素,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整理、规划好然后把它发扬出来。 记:上次在北大,我们都听到了3个不同少数民族的学生的表演,你最喜欢的是哪个? 童:其实那三个都是一个隐喻,那种诠释的感觉是一种特色。很多时候,西方人听中国的音乐不一定听出什么特色,他们可能只是听到一种特别的音色。我希望我们能够深一步的理解,甚至渴望听到更多的东西。我不能寄望它一定要怎样的流行,但是一定需要整理,这也需要比较专业的团体、机构,经过采风,编辑起来,逐渐地开发。 记:你更倾向于用什么方式开发?是把那些很原始的东西请当地人演唱、演奏,然后记录下来,还是用其他的方式? 童:这其中有技术问题和实际的音乐元素和产地问题,有些东西可能会失传,需要我们去开发。我希望解决技术的问题,比如用立体声能录出环境的氛围,单音的就没办法,你不能录完了再去制造一个虚拟的环境。早先对东方音乐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后来觉得那不是铁,其实已经是钢了,只是没有去提炼而已。大家没有去珍惜。为什么大家的眼光老不集中在这里呢?如果是西方人找到这个元素来做东西,我会觉得很惭愧。我想,开采应该不是变卖,而是用来繁衍。我希望我们用西方的技术,种植出东方音乐的根根稻谷。我也希望开始把这个讯息传递出去,大家共同迈动步伐,人多力量大。每次我听到电台里一段路况报告后面有一段三弦弹奏的乐曲,我就觉得很感动,觉得某种东西被传承了。 可能比周杰伦等人做得更严肃 记:现在很多流行歌手喜欢用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比如周杰伦、王力宏等等,他们形成了一个趋向,你对他们的做法是否认同? 童:我可能不会像他们那么做,可能我做的更严肃,但是我对他们的做法很认同。如果整个结构都用西方流行的东西,可能就没什么创意,如果找到的我们民族特色的素材,只要恰当,不是那么奇怪,配器不是那么格格不入,而是用很顺然的演变跟配器,其实是蛮好的作品。做音乐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人有他自己诠释的方式,如果我要加一段京剧,我会一定要自己唱。 记:有人会加一段京剧唱腔,但是请专门的京剧演员唱。 童:这涉猎的很复杂,如果要写一段京剧的东西,音乐人是可以达到,但如果他从小耳濡目染的程度不足的话,写出来必然味道不够,但是要学就要从小进入京剧院里面去学。 记:就是说你做东西的习惯会这样:如果你要做某一种民族音乐的东西,你一定要亲自去学?那岂不是很慢? 童:我以前有一段状态是,当然我也会请专门的老师来演奏葫芦丝之类的乐器。对于音乐文化,我觉得一定要做的准确,不能道听途说,不能做的片面、断章取义。 采风得到的东西要深入研究 记:如果你再去深入的采风,记录下来一些东西,你打算怎么运用呢? 童:这个就值得研究了,你会研究它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讯息,包括感情的表露,除了路下声音之外还要做文字的记载,探寻它的由来,这个由来越准确越号,什么样的态度出现什么样的歌,什么样的季节或者什么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旋律……然后我们或者可以单独出版一个不修改的版本,或者看今天我们是否写一个新的这样的歌,或者采用这样的素材,也许我们不用它的旋律,会有一个新的旋律,但是我们可以用它的动机。我想,用这样的态度做音乐,已经可以做很多的东西。作为一个音乐人,我想我有把握写出一点跟它的不一样的旋律,但是是它那样的特色。更进一步临场的得到那样的资讯,得到宝贵的资料,可以成为我写歌的一种观念上的辅助,这多好啊。也希望更多的音乐人去探寻,可能大家找到的东西有一部分是一样的,但是大家把它当作素材之后,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一样,就会孕育出不同的作品。我们可能有不同的节奏、配器等等,但是都尊重那个音乐的特性。我们可以说这源自于什么样的动机。目前这样的东西我们太需要听到这样的歌了。 记:那你自己要赶紧做啊。 童:我是要赶紧。做音乐的人最怕的就是没有造就出来音乐。否则活在世界上就是在消耗时间。 害怕自己有一天随波逐流 记:你自己现在做了多少这样的事情了? 童:我的电脑里有一些,但是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去采风。以前去参加一些活动,去过昆明等地,有时候看到当地的电视台播放的一些东西,也多少会给我一些影响,但是我还是希望去更偏僻的地方。我总是带着想要探寻更多东西的心态。我也总是担心,很多东西因为我们的不眷顾而流失。我更怕自己有一天随波逐流到连自己是做什么音乐的人都不知道,我最怕自己的灵魂是没有定义的,因为人活着是靠这种灵魂在活,自己是谁要很清楚。既然清楚了,却缺乏了养分,一定要补起来。如果我只是做变卖的事情,我会觉得可耻,如果做音乐只是为了糊口,早就不要做了,要糊口做别的也行。今天我还有那么多坚持,或者那么多逃避——逃避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为了留有自己对音乐的尊重。音乐带给我的,超过我带给它的。我是很慢,但是我没有推托,也没有停下来。我常常会祷告,给我一个契机,让我多做点什么事情,能够在停止呼吸之前,还能剩下一点耳力,听到什么好音乐,我会觉得我作为音乐人,也有荣耀。有时候我会怕走错路,所以我会很小心。 记:错了又怎样?就回头重走嘛。怕什么呢? 童:某些错可以当成经验,可是有些错酿成的时候,是挽回不来的。就好像我们不能拔苗助长,如果拔了,一下子苗断了,生命力就断掉。所以我很小心,这不是我不敢去做,而是我已经大概知道失败的情况,很多人说这样会失败,那怎么能还硬要去做呢?你还能承受那样的错吗?我们对生命的建树是要做大众性的事业,要有号召力,要能抛砖引玉。也许我的作品少,但是至少忠于自己创作本意上的中心点,就是要承前启后。

查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