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中国电影年终盘点 内地电影十大佳片(组图)
文章来源: 娱乐动态 于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第一位
《三峡好人》
导演:贾樟柯
和张艺谋一样,我对贾樟柯的影片也是持保留态度。贾樟柯和张艺谋的电影相比,是另一种形式感,或者说是另一种形态的主题先行。但《三峡好人》让我惊觉贾樟柯对现实和人情双向的精巧把握,而内里的活力还有着绵延不绝的流速。这是这部影片最弥足珍贵之处,也是2006年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的掩卷之作。贾从前的影片,《小武》、《站台》、《任逍遥》和《世界》。显示出他通过影像展现县城文化的卓越才情,可其间的人物那种低迷、徘徊的状态,有种要与世界一道沉沦的幻灭感。而《三峡好人》,贾樟柯第一次运用了还算时髦的分段故事的叙事手段,仍继续沿用了他貌似冷静客观的纪实态度。只是在冷冷的镜头里,仍能嗅闻到生活的热度。这是《三峡好人》最弥足珍贵的地方。
韩三明和赵涛两人,不再为生存二字而苦望或作着无谓的愤争。而是以异乡人的身份和寻找幸福的名义来到了即将消失的三峡面前。两人都找到了他们要找的人,韩三明的希望和赵涛的怅然,都彰显出生命的力量,他们都保留自尊,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活地充实,也就很容易让这部电影更为充实。贾樟柯的主人公在活下去之外,有了更高的追求。这大概也是声名愈盛的贾樟柯的某种真实心态。
第二位
《满城尽带黄金甲》
导演:张艺谋
我看完这片,颇为兴奋。我对张艺谋有比较深的成见,除了《有话好好说》之外,他的电影一概很难产生兴趣。而他这部一二再,再二三的古装大作,让我纯是应付差事地坐在电影院里。但我看到巩俐额头冒汗地坐在那儿,我才知道这不光是一部权谋和不伦交错的古装大作,思想的力量也一并具备了。再看到周杰伦挥舞大刀
,人像某些人的说法如草木般倒下时,还只当视觉奇观来看。但到了巩俐要喝的那碗药飞溅而起,落在外方内圆的台上,那明明是毒药的汁水又降在龙凤呈祥的图案上时。终于明白权力有时就是一副毒药,它泯灭人性、也毒灭了各自的性格。所以《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每一个人并不具备性格的魅力。在周润发口口声声强调“规矩”的权势话语里,只有一个声音,其它的声音是不存在的,所以也只有他活了下去。当有人批判该片的人情味仍然缺失时,我要说的是,为什么要让这部绝望透顶的影片具备人情味呢?他们的挣扎和挽留又有何意义呢?邪不胜正在大多时候只是目标,也正是这目标催使我们前行,付出力量和生命,就像周杰伦力敌千军一样。也像周杰伦沧然自尽,从行动上断绝了周润发大业无人可继的念相。《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这对父子的较量,在我看来,是势均力敌的一次抗衡。胜利方还是杰王子,他通过横剑自刎从根子上断了周润发延续统治的想法。周润发饰演的大王腰不好,且断了根,彻底成了孤家寡人。这也是我喜欢这部影片最重要的原因。从《英雄》的不刺,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万人出击,来了一个质的扭转和飞跃。《红高粱》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可以说,张艺谋走了一个大圆圈。他又再度对秩序进行反诘。其间《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是最明显的,而《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形态上更是走到了一个极致。他也该休息一下,以便再度出击。
抛开影片强悍的题旨,本片在剧情、台词上都一改张艺谋前两部武侠大作的四六不像、均能落到实处,又有明星和大场面。作为商业大片来讲,已算合格。但对此片持微词的人不在少数,这只能用见仁见智来解释了。
第三位
《疯狂的石头》
导演:宁浩
这是2006年第一部让人刮目相看的电影,充分见识到中国年轻影人强健的消化能力和对电影市场化的适应能力。笑料的铺陈一浪接一浪,演员的表演也具备罕见的生活质感,情节的起伏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片看到后来,已没有人多少去关心。虽然它的结局够光明,还力度不够。可保安与窃贼一墙之隔造成的阴差阳错,已满足了太多人对这类神经喜剧的想像。何况影片的温情部分,如郭涛去三宝家的段落。以及现实部分,如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谎言的四处弥漫。都在爆笑之后,予人以良性的思索,使影片在素质上变得更为稳健。
本片我完整看了两遍,估计有些人比我看的次数还要多些。不知是不是这些人创造了本片以小博大,300万对2000万的票房奇迹。至少它再次证明,口碑对一部影片是最好,也是最省钱省力的宣传。但也有人说《疯狂的石头》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我是乐观派,相信有初一,便有十五这类的事会照常发生。
第五位
《13棵泡桐》
导演:吕乐
虽然这部根据何大草的小说《刀子和刀子》改编的电影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得了评委会奖,估计能看到这部影片的人不多,写到这儿,是因为吕乐的这部新作绝对在2006年的中国电影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它是继《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又一部具备青春质感的影片,与《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浪漫飞扬不同的是,它以女性的视角来描写青春的凋敝。在成都一所中学里,一个女生在两个男生之间旋转,还穿插了男女老师对男女学生的非份之想,有的还付出了实践。在大书特书青春残酷的同时,更对现存教育体制进行了质疑。而吕乐作为导演,其手法已跳出《美人草》就事说事的困绕,而放手进入一个更自然更具流动感的叙事轨道里,对大量非职业演员的运用,也极见功底。人人演来,都是活脱脱的学生气息,与《十四、五岁》之类的中学生影片,更切近生活的本质。
尤其是女主角刘欣,容易让人想起李宇春,恰巧故事也发生在李宇春的故乡故乡成都。影片不光让我们看到这女孩仪态中性,性格酷爽的一面。更让我们看到她楚楚可怜,青春无处放飞时,真实而无助的处境。有必要说明的是,吕乐今年的另一部作品《山乡书记》,有主旋律之名,却无主旋律之实,也是值得一看的电影。
第六位
《静静的嘛呢石》
导演:万玛才旦
万马才旦的学生作业《草原》我在大银幕上看过两遍,当时就惊喜于此君的才华。到了这部长片,万马才旦更为从容,并适时地加入了幽默的成分。一个小喇嘛回家过年的故事,却能于平淡中见生动,清淡而广远的宗教气氛,影片处理地也给人沁人心脾之感。本片还是2006年惟一全部由非职业演员担纲的一部电影,在高度纪实化的影像里,却道出俗世与心佛既相安无事又互有干扰的趣味来。电视成为全片最重要的道具,小喇嘛爱看,老喇嘛也爱看。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佛法的虔诚和尊崇。也是在这部电影里,让我真切感受到佛教是如何点点滴滴地渗透到藏民族的日常起居之中,既是头等大事,也是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他们也骑摩托,也看港片录相。但因其宗教在各自心灵里已根深蒂固,使得这个民族有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祥和之姿。
对两种文化的交集,影片不少地方处理地还是较为直白,胜在整个影片的情境始终保持宁静致远的风姿。
第七位
《图雅的婚事》
导演:王全安
王全安在拍完《惊蛰》之后,就被人称为最会拍当下农村的中国导演。而本片将背景从黄土高原移至内蒙草原。还是讲述女人的命运,余男依旧展露出年轻女演员中罕见的表演才情,以一种吃透人物的傲然之姿,将其原生态极为精准地展现在银幕之上。
作为导演的王全安更为心平气和,以看似朴拙的手法,颇为心酸地弹奏出一曲生命之歌。影片的结尾,也是2006年中国电影最难忘的结尾之一。图雅的前夫和现在的丈夫在婚礼之上,终于克制不住而大打出手。而图雅的儿子也在蒙古包外和另外的孩子发生了争斗。幸福来之不易之后,换来的可能是更困窘的生活状貌。一妻二夫、两全其美的生活看来只能在心中实现,而不能在现实里尽情流淌,流淌下来的只是图雅无奈的眼泪。在都市颠狂和宫廷风云之后,影片对人情的深切关注,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影片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勾画当下蒙古的风土人情之余,也流露出对一种古老文化流失的惋惜之情。那个挽弓挽强的民族会以怎样的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真是不得而知。
第八位
《雪花那个飘》
导演:杨亚洲
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杨亚洲,今年推出两部作品,除本片为,另外一部是《泥鳅也是鱼》,属于生龙活虎之作。而《雪花那个飘》倒不是那么关注现实的疼痛,但却更见气象。本片原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作,讲的是一对放映员夫妇前仆而继的故事,本以为影片会大书特书电影的无穷魅力。可看完后,才知其讴歌的是黄土地上生存的人们,那种乐观向上、积极宽容的生活态度。
影片不少场面拍的激情四射,如一帮女娃子跟着放映车在黄土高原上追跑的情景就极为动人,一时间,就差点尘沙满天了。而对生活细节充满诗情的表现,更可见杨亚洲未来电影之路的无限开阔。而最让人心悸的,还是杨亚洲在其优秀影视剧里一贯呈现的,对女性母性的深情礼赞,这主要体现在倪萍扮演的角色上。她憨直而善良,爱男人,又能以独立个体的站姿存活于这飞扬热烈的人世间,由此更突现出生命力的坚韧不屈。
第九位
《鸡犬不宁》
导演:陈大明
虽然本片想借《疯狂的石头》之东风,但实际大可不必。陈大明这部新作也自有它的味道。他领着一帮他的河南老乡回到了开封,影片称之地为大梁。在嬉笑热闹之余,或者说在一笑而过的生活负荷被卸下之后,仍是在传统的庇荫之下,在亲情的细心呵护里,人人都过着自得其乐的日子。可以说,它是比《疯狂的石头》更严重的一出喜剧,大团圆的结局对在现当下处在忙盲之间过活而不知所终,不知所措的人们而言,也势必会起到一定的抚慰功效。尤为值得一说的是,饰演马三的李易祥奉献出2006年最值得纪念的表演之一,他将小人物的平俗和烂熟解决之道的潇洒,演绎地如同行云流水般舒畅而亲切。
而影片所流露出的鸡犬之道,虽不刻心刻骨,倒也和煦温暖。有人说本片有伪现实主义之嫌,我倒认为不深刻的现实也是一种现实。
第十位
《天狗》
导演:戚健
戚建以前的作品也看过一些,如《花季,雨季》、《女帅男兵》这类的,都是不痛不痒之作。《天狗》的好处在于,有一个较为结实的剧本,一个外来者和一帮原住民产生的重重矛盾,借多角叙述的方式娓娓道来一个“共犯”的寓言。使得这样一个本来带政宣意味的影片变得好看,且厚重起来。但村民为何要冒国法之大韪去伐树的根由,
并没有全盘托出。也使影片的壮烈色彩多少打了些折扣。好在情绪浓烈、情感还颇为真挚。我又犯了联想癖,总觉这片虽来自张平的原作,但与萨姆-派金帕的名作《稻草狗》颇为接近。张平的另一作品《天网》,也由老导演谢铁骊搬上过银幕,其份量更足。但无论如何,《天狗》所透露出的对现实的拷问,仍值得鼓励。尤其放在2006年的中国电影来看,与那些勉为其难和被逼无奈的隐喻之作相较,也算有了直面现实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