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最早是邓建国推荐给张国立的
很难相信,这样一部表现英雄主义和高尚情操的电影,原著小说的最早发现者会是邓建国。但事实如此,冯小刚介绍说,最早是邓建国推荐给张国立,然后张国立跟他讲《报告团长》这小说不错,“结果所有文学刊物都找遍了,才知道实际上叫《官司》。”
原著小说灵感来源于中央电视台上的一档节目,讲在石家庄某个军事学校里的士官生,发现有个老头非常爱听集合时的小号声,这怪行为背后的故事,就是《集结号》所要描述和表现的:年轻时老头是个连长,有一天他接到团长命令,打个阻击战,坚持4个小时后听到集结号声就撤退。但他打了8个小时、12个小时还是没听见号声,作为一个军人,他必须坚持,最后整个连队只有他幸存下来。由于战斗过程中被震得耳鸣听不见,关于团长到底“吹没吹”集结号的问题,就成了他的一个心结,因为那关系到全连战士47条鲜活的生命,所以他开始到处寻找团长,找到最后发现团长也死了,当时的司号员告诉他并没吹集结号,“要当时吹了大部队就走不远,还是会被敌人咬住。所以当时下命令时团长就知道要牺牲掉你们,但他不忍心说真相,所以让你们听号声撤退。”
之前有些媒体报道称,《集结号》探讨的是战争意义和牺牲的价值问题,冯小刚说自己不这么看,“我认为这是一个英雄受委屈的故事。”因为在寻找的过程中,连长背着特别大的良心包袱,中间他还被俘虏、被误解过,战后那些战士被定义为“失踪者”而不是“牺牲者”,也成了他新的心病,“失踪是给200斤小米,牺牲给700斤小米,中间的差距不仅是一个人一年的粮食,还有一个荣誉问题。”就这样,连长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找,他要找到当年那些人的合葬地来证明,但他眼睛已经半失明,认不出当时的地貌了……
埋过炸弹
“只要从沈阳坐车过来的人,没有不骂的,你怎么找这一地!”冯小刚听够了来探班的朋友的抱怨,位于东北宽甸的片场,最近气温基本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以至于任泉打枪的时候特别狠,“这么冷的天打什么打啊,手冻僵了,扣扳机都扣不动,真是有复仇心理。”
任泉还想“复仇”的是他夸张的死法,在影片里第一场战斗十几分钟,就和连长张涵予在战略上有不同冲突,“我要攻他要守,我带着人就冲上去。”结果一炮就被轰成两截的任泉,觉得自己在拍摄过程中都没什么生命意识了,“现场的烟火、氛围,炮弹嗡嗡在你身边炸,你会晕的,和以往那种离战火很远的感觉不一样,那个时候你对自己的生命意识都不是很强了。被子弹擦伤很正常,就在刚才,一个子弹从我身边不到一米的地方打到中央台的机器上,但在那种状态下,擦伤根本不疼,周围攻击性太强,一个炸弹都不觉得疼。”
张涵予说动作设计上也体现出该片是结结实实的战争片,该扑就扑,该卧倒就卧倒,“哪儿有连长打仗的时候还扭着摆造型的。我的武器是美30的狙击步枪,《拯救大兵雷恩》里狙击手用的,压五发子弹,有效射程1000米,特别重,不过我对枪特别有悟性,能人枪合一。”
年轻演员的玩命演出,让王中军的试验很成功,“现在中国男演员断档很严重,不鼓励年轻演员他们什么时候能出来?像《
场面:比“太极旗”还牛,比“大兵雷恩”还壮观
同样题材的韩国影片《太极旗飘扬》,在世界范围内都很成功,但王中军认为,《集结号》的剧本比《太极旗飘扬》好太多了,“MKpictures的老板姜帝圭自己跟我说,他们愿意参加制作和特技处理,就因为觉得这个剧本故事比《太极旗飘扬》好很多,希望张涵予和张东健一样,能从电视剧明星成为大明星。”现场的韩国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近两年他们发展了很多新的技术,包括道具、爆破动作等,比两年前为《太极旗飘扬》制作得牛多了。
从现场看,影片在爆破上很注重真实性,炸点很多,小的坑有三十多个,大的坑有八个,
和王中军所说的“
“发行公司预计《集结号》在国内票房是一亿三到一亿五,我现在心里想可以一亿八到两个亿以上吧。”来宽甸探班后的王中军现在底气牛了些,尽管吴宇森不断给他提醒“要做最难的准备”,但看了现场的回放和剪接的片花,他觉得比自己想的好太多了,“这部太像大制作电影了,一来我们没有用大牌明星,片酬非常低,一千万美元里最大比例的投资放在制作上,超过《夜宴》很多倍。”虽然现在已经大大超期,但王总表示:“做到这个时候我不会问超期超支的问题,原来计划2007年8月-9月份做完,赶贺岁档,现在也就是往后拖一个月。”
最让他没底的是演员阵容,“一般中国大片是大明星挑头,我们这部没有大明星,都是二三十岁、电视剧的一线演员,我们希望改变港台演员挑大梁的局面,开创大陆明星挑大制作的局面。这个抉择很对,演员劳动强度、难度等需要由新人完成。”
冯小刚自己却很有压力,“英国的发行商曾给我们举了《兵临城下》的例子,那个片子制作很好,可是发行赔钱,第一是因为女性观众对战争片没兴趣,第二是没有大明星。电影就是血淋淋、特别直接。有时候媒体说你们老拍这古装大片没劲,可《黄金甲》的例子告诉我们观众就是奔大明星来,这事儿我们也得琢磨,制片人拿你当爷供着,你得卖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