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发生的重大“个人恐怖犯罪”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人们的恐惧和不安不仅在于受害人的数量之多,更在于罪犯杀人没有目的。”当杀人不再是一种“冤有头,债有主”式的复仇,而是面向公共群体的武力报复时,就成为一种恐怖性质的犯罪。一些专家称之为“个人恐怖犯罪”。近几年,我国也发生过多起举国震惊的“个人恐怖犯罪”案件。有专家将此类案件的动因归结于“社会转型期的失意者不能正确对待社会分化而产生的心理失衡”。虽然极端分子只是其中极少数人,但由于基数庞大,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



  

  靳如超

  2001年石家庄“3·16”爆炸案

  2001年3月16日凌晨,石家庄市棉纺三厂宿舍等四处居民楼先后发生爆炸,共造成108人死亡,38人受伤。3月23日,主犯靳如超在广西落网。

  心理画像:从孤独走向猜疑,是靳如超性格最为明显的特征。面对生活的困苦和不如意,靳如超没有从社会和自身寻找原因,却简单地推卸给他的前妻。



  

  黄旻翔

  2003年北大清华餐厅爆炸案

  2003年2月25日中午,清华大学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农园餐厅相继发生爆炸案。总造成9人受伤。案犯黄旻翔被判处无期徒刑。

  心理画像:想出名而又眼高手低是黄旻翔作案的主要心理。“选择在清华、北大制造爆炸案,是因为两校都是名校。在那里搞爆炸可以出名。”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在正常社会中显示不出自己的价值来。他想干一些事情干不了,只能通过不寻常的方式。



  

  马加爵

  2004年马加爵杀人案

  2004年2月13日至15日,因生活琐事矛盾,积怨已久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用铁锤先后将4名同学逐一杀害,并藏匿于宿舍衣柜内后逃匿。

  心理画像: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而犯罪心理专家认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阳进泉

  2004年长沙公交车爆炸案

  2004年10月26日下午两点左右,长沙一公交车发生爆炸,共有54人受伤,9人重伤。案犯阳进泉出于家庭悲剧而报复社会。

  心理画像:嘴巴一直紧张地念叨着什么,手有点哆嗦,拉开手提包的时候,抬起头“紧张甚至有点兴奋地环视了一下四周”,竟然是一张笑脸。“那张笑脸扭曲得很恐怖。”这是阳进泉在引爆炸弹前的最后表情。阳进泉策划爆炸案只是为了“不让人瞧不起”。



  

  艾绪强

  2005年北京王府井劫车撞人案

  2005年9月11日10时许,农民工艾绪强劫杀出租车司机李某后,驾驶劫来的车沿王府井大街由北向南高速行驶,先后将9人撞倒。致2人死亡,7人受伤。

  心理画像:艾绪强“很少去王府井,因为那里是富人购物的天堂。”他曾受过“太多的不公平待遇”,他仇富,他“只能选择在那里与那些富人同归于尽。”站在法庭上,32岁的艾绪强说:“现在10个城里人有9个都是黑心的。”



  

  邱兴华

  2006年邱兴华杀人案

  2006年底,在陕西省汉阴县铁瓦殿残杀10人,潜逃途中又杀死一人的邱兴华,最终在没有接受精神病鉴定的情况下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

  心理画像:杀人后,不及时逃离,在现场呆了10个小时,还留下借据,这一切都不符合常规。到底属于“变态人格”还是“精神病人”,围绕邱兴华匪夷所思的杀人动机,精神病专家、法学界权威与主审机关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争论之中。



  

  徐敏超

  2007年丽江导游伤人案

  2007年4月1日,云南丽江四方街头,导游徐敏超因与其他导游发生争执,挥刀连伤无辜人员20人。对于犯罪嫌疑人徐敏超的行凶动机和原因,众说纷纭。

  心理画像:从徐敏超成长的过程来说,父亲多次离异,给他的心理上肯定带来阴影。他初中时得过精神分裂。而导游工作,居无定所,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很大。一遇到外界刺激,就可能导致精神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