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下令封杀台湾主持人在大陆的发展,当然我也在名单内。这证明了大陆的广电政策是个‘外松内紧’的政策,节目越来越多,可是政策越来越紧。这种封杀港台主持人于电视台门外的做法,等于是变相地保护内地、尤其是中央台的主持人。”今年3月,从台湾到大陆发展的主持人黄安在其博客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黄安的这番评论,针对的是前段时间一个沸沸扬扬的传言:大陆广电总局在今年开春发布公文,规定从今以后,港台地区主持人只能以嘉宾主持的形式出现在各电视台卫星频道的节目中,且连续主持不得超过3期。当时消息一出,各方反应强烈。但很快,广电总局的官员就予以否认,说“从来都没有发过任何文件来限制港台的主持人”。广电总局外事司综合处的励彬处长表示,对于邀请港台主持人,总局的态度是不鼓励、不反对,按照各台的实际情况办。
然而,不管“公文”之事是否空穴来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陆官方对台湾电视人的态度已没有从前那么亲切热情。江苏卫视早在去年就吃过苦头:该台的选秀节目《名师高徒》曾计划邀请曹启泰主持,结果未得到批复,只好临时起用光头孟非。
“走,到大陆去淘金”
如果把大陆与台湾电视界的合作比作一对有情人的交往,那么他们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曾经经历过浪漫的苦恋和甜美的蜜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台湾政府对文化界人士去大陆有严格的管制。真正来到大陆的台湾电视人,往往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寻根”。
1983年,台湾知名制作人黄阿原来到大陆,成为央视海外电视中心的顾问。为防止台当局从中作梗,当时他特意迂回日本辗转来到大陆。1990年,台湾主持人凌锋也是突破了重重困难,才得以在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那段时期,台湾电视人来大陆,往往怀抱着义无反顾的心态;而大陆也把他们视为上宾,认为他们是“联系海峡两岸的文化纽带”。
大约2000年左右,台湾的电视人可以正大光明地来大陆发展了;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经济因素超越情感因素,成为联系台湾主持人和大陆电视界的主要纽带。台湾主持人纷纷进军内地淘金;而正逐步朝着娱乐化方向迈进的大陆各大电视台,更是不惜重金请来被不少电视观众喜爱的台湾主持人加盟,以赚取人气、眼球和收视率。
自2000年始,来大陆发展的台湾主持人超过了20余人。他们或在地方电视台主持固定栏目,或客串主持晚会、盛典等大型活动。除了一线主持外,一些台湾的二、三线主持人也来到大陆淘金。比如在小S节目中频繁露面的吴佩慈,就在福建东南卫视开辟了《美丽佩配》,反响、收视都不错。
浙江卫视《太可乐了》的制片人陈佃对此的解释是,台湾的主持人,不管是“一线”还是“三线”,都具有大陆主持人所不具备的特点:“他们都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甚至连节目开场打招呼也能有七八种样式,因此很对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的胃口,电视台当然也就愿意用他们。”
来大陆电视界淘金的,除了职业主持人之外,还有艺人、制作人、专家、学者、作家。他们的荧屏定位,有主持、有嘉宾、有评委。
这两年,心理类电视节目在大陆很是红火。而坐在全国各地的摄影棚里侃侃而谈现代人情感问题的嘉宾中,台湾人至少占了半壁江山。张怡筠、孙明明、曹又方等,都成了大陆观众熟悉的荧屏面孔。有30年电视从业经验的台湾电视人白汝姗告诉记者,台湾地区的心理类电视节目比内地早生了近10年,因此积累了相当数量优秀的荧屏心理专家,这些人自然成为大陆新兴心理电视节目的搜索目标。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台湾的很多心理学教授也乐意参与电视节目,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常会到各地演讲,具备相当出色的表达能力,要从中挑选几个“荧屏专家”不是难事。
火暴大陆荧屏的各类选秀节目,则让许多台湾的文艺界人士当上了“评委”。伊能静、高凌风等已经有“过气”之嫌的台湾艺人,通过当选秀活动的评委,纷纷在大陆找到自己演艺生涯的“第二春”;黄韵玲、袁惟仁、陈耀川等台湾音乐制作人,也通过在《超级女声》《我型我秀》等活动上的频繁亮相,为自己在大陆的事业发展打下一片广阔江山。
“主持的格调与品位”成为发展阻力
一时间,大陆的电视观众在各个卫星频道都能看到台湾电视人的身影;而重金请来台湾主持人的内地综艺节目,收视也是高开高走、形势喜人。但这两年,台湾综艺主持人在大陆的发展不再那么顺风顺水。而究其原因,并不仅仅是由于上文所提到的官方管制。
黄安2000年就来内地发展,在最初的两年很是风光了一阵子,但后来只能在各个地方台打游击,主持不怎么红火的娱乐节目,而这两年几乎只能靠揭露娱乐圈的“潜规则”为生。
吴宗宪在被传“主持央视节目”的时候动静很大,但他在央视的《情艺在线》只录了4期就没了下文。吴宗宪坦言,他在大陆主持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他在台湾主持4档节目,从来不用做功课,观众喜欢什么,嘉宾接受什么样的尺度,他太清楚了;可到了大陆,很多时候嘉宾的话都未必能马上对接。
事实是,在对综艺节目规定不甚严格的台湾,主持人常以黄色笑话和人身攻击等方式来当作笑料加入节目,但这种低俗的主持方式在大陆行不通。这样一来,像黄安、吴宗宪这样的“毒舌”,很容易会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辗转过国内多家卫视的编导林先生告诉记者,很多来自台湾的男主持都喜欢刻薄女主持人的身材和长相,有些话甚至非常难听。但因为他们都是电视台重金请来的上宾,制作人在现场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饱受侮辱的女主持人也只能偷偷跑到卫生间里去哭。“我们看在眼里,心里难受极了。听说上面要管他们了。早就该管了!”林编导对记者说。
这些情况,也被台湾其他一些一线主持看在眼里。张菲今年年初曾到上海上过几档节目,回头得出的结论是:“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内地发展。”蔡康永也声称,自己短期内不会考虑在内地发展,“如果实在是盛情难却,那偶尔去当嘉宾就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么多来大陆发展的台湾主持人中,目前口碑最好的应该算是曹启泰。曹启泰在“第一财经”主持两档王牌栏目——《上班这点事》和《波士堂》,新近被大陆的《新周刊》评为“最佳创富节目主持人奖”,成为第一个在内地“获奖”的台湾主持人。耐人寻味的是,曹启泰本人非常忌讳被贴上“台湾主持人”的标签;他幽默睿智、有礼有节的主持风格也和台湾绝大多数综艺主持人相去甚远。
客观地说,在大陆观众刚刚接触到台湾主持人暨台式综艺节目时,确实有可能被差异化的主持风格和个性化的娱乐方式所吸引。但是,总有一天,这种新鲜感会被同质化所稀释。大陆观众看重的,将不再是台湾主持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娱乐风格,而是他们中某些个体的智慧与创意。现在看来,这一天已经来临。
台湾电视人近期内的优势依然存在
很多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台湾人涌向大陆电视界的情况,基本原因在于他们是想来“淘金”;这样的想法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假设,即大陆有“财”、而台湾有“才”。已经在大陆工作了一年多的台湾电视人阿德就认为,在现有的体制下,即使把全台湾的主持人都弄来,大陆的电视节目也很难赶超台湾。换句话说,只要有关主管部门不横加干涉,台湾电视人在大陆还可以当很长一段时间的“外来和尚”。
然而成功制作了《超级访问》、《娱乐麻辣烫》、《美丽俏佳人》等节目的李静不同意这种看法。李静不觉得台湾电视人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台湾跟着日本走,日本跟着欧美走”。她认为,台湾的主持人在现场节奏、气氛的把握上,确实比绝大多数内地主持人娴熟,但大陆观众更注重的,其实是节目的内容。李静非常看好大陆娱乐节目的发展前景,觉得台湾电视人很难在大陆实现本土化。
学者尹鸿告诉记者,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娱乐形态和娱乐样式方面始终滞后。如今在大力发展娱乐类节目时大力借鉴港台,是挺正常的事情。自从2000年以来,台湾电视节目的形态、台湾主持人的到来、甚至台湾制作团队的到来,为大陆娱乐节目形态的改变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培养了内地电视人的相关素质。但是,电视是一个对本土化的要求非常高的介质,虽然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但毕竟隔绝了几十年,文化环境已有相当大的差异,再加上相关政策的限制,这两年台湾电视人的发展没有前两年那么“火”,这也是文化沟通中产生的自然现象。不过,尹鸿认为,在近期内,台湾电视人在经验、技术和理念上的优势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