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 有人说,电影的父亲是商业、母亲是艺术。但是电影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政治和时局始终是它绕不过去的事情。 1997年的香港结束了英国长达155个年头的侵占统治,正式回归祖国。这当然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十个年头过去了,当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段历史的时候,终于可以客观地承认,香港和它的民众,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未来产生了一些疑问和迷茫,“孤岛”情绪使他们不知道何去何从。这样的情绪,我们很容易就能在那年的电影里找到。 王家卫的《春光乍泄》还没拍完前,对香港回归来说意义重大的一位伟人——邓小平去世了,于是他把那段新闻录像放进电影里,让黎耀辉看到了以后想起来:该是回家的时候了。后来。他因为这部电影,拿到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成功地甩掉了小众电影导演的名头。音像店的门上贴出那张惊世骇俗的海报,好多人想看但不好意思买,个别大胆的买回来看了以后说被前三分钟吓到,张国荣正式说他喜欢的是男人。 大多数人在十年前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错,每个人都选择自己活着方式,哥哥开了个好头。第二年情人节的时候,关锦鹏也对外界承认他的同志身份,那一天也正好是他1997年的作品——《愈快乐愈堕落》在香港首映的那天。“难道这次我抱紧你未必落空”,身份同样暧昧的黄耀明,用他渗透着世纪末的妖娆和莫测的声音唱出心头的凄清冷雨。身份在这里完全被关锦鹏的感性搅乱了,之前看他的电影,觉得他甚至比女人更了解女人,原来答案在这里,不知道为什么再回到上海的石库门里,他却不能给我一个完整的王琦瑶,也许这该归咎于说故事的人与演故事的人之间的缘分吧。 那一年,有一部我很爱很爱的电影诞生,那就是《南海十三郎》。导演高志森原来写过好多好剧本,比如《纵横四海》,杜国威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也凭借此片获得了次年金像奖的最佳编剧。这部电影没有惊心动魄,却真正做到了荡气回肠:这本是香港粤剧名编剧南海十三郎的真实人生,而人生,远比电影来得复杂和不可控制。石头森林里的华灯闪耀,而昔日大张旗鼓的传统文化已经被迫偷生于远隔现代都市的穷街陋巷之间,草台班子代替了张灯结彩,虽然湮没于民居人海却生生不息。可以说,《南海十三郎》是一部正剧,这样的处理并不容易,幸好有香港的话剧皇帝——谢君豪和话剧皇后——苏玉华的出演,而本身就带点恃才傲物气质的谢君豪亦凭借这部电影在当年的台湾金马奖上打败凭借《色情男女》入围的张国荣夺得影帝。我一直觉得谢君豪是一个非常棒的演员,却不知道为什么如今他总是频繁地出现在粗制滥造的偶像剧里演叔叔伯伯,苏玉华早年也经常出现在TVB电影剧里,但还是只能在话剧舞台上找到最好的自己,最近一次看到她,是在前年她和梁家辉一起合作的话剧《倾城之恋》里。 杜琪峰、韦家辉、游达志和游乃海,他们在1997年一起离开了无线电视台,创办了后来改变很多人看电影习惯的银河映像。《十万火急》,在这一年横空出世,在这部电影中,杜琪峰、韦家辉、游乃海这对铁三角第一次聚首了,后来好多影评人都把这部由刘青云、李若彤、黄卓菱、黄浩然等加盟的《十万火急》看作是“银河映像”集体亮相的创业作,事实上,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成功,稳固了杜氏电影的基本组合。再回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会发现它可能是杜氏电影在某一方面的绝唱,因为在此后,随着香港回归中国社会环境巨变,再也看不到宏扬集体英雄主义的主流银河电影。 游达志在银河的时间不长,一共拍了三部个人风格明显的电影,这一年就占了两部。《两个只能活一个》和《暗花》,他们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也就是银河映像后来的集体共同点:对比强烈的光源,满满的荒诞意味和悲观绝望的气氛,时间的存在和限制在这里被放大再放大,小角色在命运的漩涡里无力回天自取灭亡。金城武接受了死亡任务,但他还有唯一的出路,就是鼓足勇气跳到对面大厦上,灰色沉重的调子下面,那个在空中跳下的镜头被定格,是不是死路一条,没有人知道;最不像梁朝伟的梁朝伟遇到了面目可憎的刘青云,警察是嗜勇斗狠的血腥姿态,杀手却是克敬执守的冷静角色,早已不是我们一直期待的“英雄”。也许那个腥风血雨的澳门是用来比喻回归后的香港的,自以为可以控制局面和命运的时候,已经全盘被幕后操控了。1998年拍完《非常突然》以后,游达志离开了银河,其中的原因我不得而知,只知缺了游达志的银河总有些遗憾,而缺了银河的游达志回到TVB拍电视剧,在《覆雨翻云》里再也看不到有当年的才情。 那一年借身份混乱来表现对现世担忧的电影真的不少,张之亮的《自梳》也是其中之一。故事说了两代人,插叙中加倒叙。总的来说很好看,比去年的《墨攻》强很多,但我还是最喜欢他在1992年的《笼民》,那个时候黄家驹还在世,还没有对他喜欢的女生说出心事。那个女生当时在一部韦家辉导演的电视剧里刘青云的妹妹,纯得人见人爱,可惜她遇人不淑输给际遇,家驹出事的以后,她哭倒在他的墓前,好在后来遇到了许鞍华摆脱了旧命运,关于她的不利传闻一直不断,但我不愿意相信,因为家驹。说回来这部《自梳》,刘嘉玲可以说在这个女同的角色上费尽心机卖力演出,最终还是在第二年的金像奖上输给了演宋庆龄的张曼玉,据说梁朝伟在底下一直握着刘嘉玲的手,到念出张曼玉的名字时都不曾松开,有时候很想相信他们之间一段传奇,这样才不至于感到悲哀和讽刺。 让张曼玉拿到第二年金像奖影后的,就是这部《宋家皇朝》,同时这部电影也算是那届金像奖中的技术类奖项的赢家。也许张婉婷想要突破一下自己,或者想要赶在政治大局变动的时候谈谈历史,但是历史题材的电影真的不好驾驭,特别是对女导演来说,于是她在处理那段大环境的时候,显得心有余力不足,而在处理姜文演的宋嘉树和女儿们的关系时又匠气过多。始终觉得张婉婷是一个文艺诗人,爱情故事是她的专长,可能自己也觉察了这一点,第二年又拍了一部她擅长的题材——《玻璃之城》,但始终无法超越1987年的《秋天的童话》。 当然,想要突破一下自己绝对不是什么错误,相较之下,徐克显然愿意在坚持中创新。我相信他对小倩的故事,是有偏爱的。拍了三部《倩女幽魂》之后,徐克兼监制了《小倩》的动画片,据说这部动画片在《青蛇》期间已经开始筹备,这样算来,长达5年之久。配音组的成员个个都是名人,粤语组有林海峰、袁咏仪、黄霑和葛民辉,国语组有吴奇隆、张艾嘉、李立群、刘若英、罗大佑、苏有朋和徐克自己。二维人物动作结合三维背景电脑处理,这部旧瓶装新酒的动画片票房并不理想,徐克的小倩系列也终于完全到了尾声。 《我爱厨房》是严浩从国内再回到香港的第一部作品,事实上他是一位有着大陆情结的导演,所以早在1984年的香港新浪潮代表作《似水流年》里就起用了斯琴高娃,拍完《滚滚红尘》之后,他离开了香港到了国内,7个年头里,拍过电影不少,最出名的就是《棋王》和《太阳有耳》,这部改编自日本小说的电影里,也把女主角的身份改成了来自大陆。同样的,《我爱厨房》里也有身份错位的情节,罗家英扮演的父亲变性成了女人。这样的性别困境,以及电影中重点提及的死亡阴影都将感伤对象锁定为97年的香港,而陈小春的冗长独白和剪辑中大量的叠化处理,刻意营造了感性阴柔的女性世界,概念化过重,而稍有虚伪和造作之嫌。最后的时候,陈小春站在靖子家门口带着哭腔问:“你既然没有结婚,又没有交男朋友,为什么不让我进去坐?”那满腹委屈的样子让我记得很清楚。 那一年陈小春和罗家英演了两回父子,一回文艺腔,另一回却是王晶电影中的搞笑组合。97年的香港电影产量骤降,连王晶都只拍两部,其中一部就是《百分百英雄》。后来我们看这部电影时,最大的乐趣就是在里面寻找梁咏琪和郑伊健的蛛丝马迹,其实如果真的要带着目的去发现一些事情,就算找到了什么,也是牵强的。不管怎么说,他们如今已经分开,郑伊健的这个7年,似乎比上一个7年走得快很多。也许对的时间更为重要,可能你们曾经相濡以沫或者荣辱与共,耗尽青春之后却惨淡收场,而另一个人就正好出现在他想要安定时的十字路口。 这一年王晶的另一部电影是《赌神3之少年赌神》,呆鹅般的黎明演了高进,嗖嗖嗖地把牌发出去,我笑倒;陈小春在里面演得是年轻时的龙五,一脸正气得说“谁伤害我的朋友我一定不会放过他”,我又笑倒。故事是赌神系列的老套模式,最终好人有好报,王晶最大的本事就是,能让你饶有兴趣地看完澡就猜到结局的电影。 阮世生是一个我很喜欢的编剧,《天若有情》《金枝玉叶》《忘不了》,部部都是赚人眼泪的作品。1997年,他却是一个导演,完成了《完全结婚手册》。故事很文艺腔,以杨采妮的婚纱店为定点,引出一堆年轻人七七八八的恋事。这部号称是“女性电影”的作品本该是蛮有看头的,但结果在女性主义的表现上却很肤浅,而且虽然有很多不错的演员,但却都是各演各的,只有陈小春演得认真和投入。 陈小春真的是1997年的劳动模范,量和质都有保证,到了《神偷谍影》里,他还是最认真的那个。陈德森,又提到这个名字了,他最出名的作品也是他最用心的作品就是《朝九晚五》和《台北朝九晚五》,好多年没有听到他的名字,并不是他没有作品问世,而是刘德华的老年妆抢了镜。1997的这部电影,故事原型来自《偷天陷阱》,但是虽然花了很多钱,却没有很好的票房和口碑。 周星驰在那一年的作品是与马伟豪合作的《算死草》,我们在提到一部电影是谁的作品时,眼睛是雪亮的,或者说,周星驰的光芒太甚,总能驾驭整部电影的走向。马伟豪早年的商业电影还算有后劲,近些年来越来越无厘头。葛民辉代替了达叔第一次出现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后来他在《买凶拍人》演一个冷面杀手,不再需要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还是笑果十足。 但是如果你觉得他只是一个笑匠,那你就错了,因为葛民辉是一个百分百的文艺青年。1997年,他导演了一部《初缠恋后的2人世界》,剧情迷乱胜于王家卫,镜头摇晃堪比杜可风。《初恋》里轻度精神分裂症患者金城武和梦游症患者李维维之间在虚幻中的一段真实爱情,《恋后》里葛民辉多年来一直被恋后恐惧症”困扰,每一天都生活在诚惶诚恐中,他觉得自己对旧恋人有所亏欠,但是当发现了旧情人的行踪,却又紧张地如临大敌。“很多事情我们自己都能去掌握,比如爱多少,要多少,但有一件事是无法控制的,一旦开始就不知道何时结束。”那张你看到就忍不住要笑出来的脸居然摆着梁朝伟的表情絮絮叨叨。 周星驰的另一个黄金龙套——李力持在这一年也有一部作品问世:《爱你爱到杀死你》。我们说起李力持时,第一反应就是那个鼻毛暴长的马屁精。其实他还是一个很有才的导演,《国产凌凌漆》和《喜剧之王》都是他的作品。《爱你爱到杀死你》说的是郑秀文扮演的明星受到过激歌迷的骚扰,因而请了黎明扮演的警察作保镖,时间久了谱出恋曲。这个故事放到现在来看。不免想起杨丽娟,电影总体来说没有亮点,过些年可能就被人淡忘。 林超贤原来是陈嘉上的副导,1997年他首次独立执导电影,从这个衡量标准来说,《G4特工》是不错的开头,至于后来的《江湖告急》则是到目前为止他的巅峰,也是另类黑帮片的代表。我记得那部电影我是在电影院看的,暑假刚开始的时候揣着我的学生证花了十块钱,但是现在看来那十块钱是浪费了,因为那个时候我太不懂枪械和爆破。十年前的林超贤才三十出头,锐气势不可挡,加上他个人对军械的爱好和动作片的敏锐触觉。把常见的剧情拍出浓厚的科技性和人情味。 麦当杰长期息影之后,在1997年推出了复出之作《黑金》,电影取材于那些年台湾社会最受瞩目的几件大新闻以及黑道竞选立委漂白事件。麦当杰对大场面的场面调度精准丝毫不输于当年,同样把他擅长地刻画反派人物的优点全部灌注在梁家辉的角色——周朝身上,而刘德华演的干探杂流于形式。香港电影从很久就开始探索如何使反面角色变得立体而不是大奸大恶,却在很长时间里忽略正面角色的丰富性,这个情况一直到《无间道》才全面改观。 梁家辉在这一年除了演了个性格立体的反派之外,还在主旋律电影中出演了一位鞠躬尽瘁的人物。《归航》系列是那年的应景之作,而《冲上九重天》则是其中一部,结集了潘虹、陈锦鸿、赵文瑄、黎姿、伍咏薇等一干人等。导演黄俊文,其后再没有见过他的电影。 1995年,吴宇森开始闯好莱坞的时候,和他征战多年一直做副手及编剧的梁柏坚终于自立门户,第一部作品是他一直中意的题材——拳击,那部电影是《你是我的英雄》,一开始有个很土的名字叫《浪漫风暴》,梁柏坚独立执导的电影中充满英雄气概,且有丰富生动的细节和趣味盎然的人物。1997年的《热血最强》里,警察铁男喜欢上私种妹芬妮,甘愿被她利用帮她和她的杀手男友逃走,但是这不是一个深情的爱情故事。摄像机镜头像是男主角古巨基的眼睛,整部电影像是他的一厢情愿,它一反香港动作片的俗套,全然抛弃黑色,走的是写实路线。这部当年的突围作品后来在1998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上受到好评,获得了第四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推荐电影奖。在这之后,梁柏坚拍摄了《野兽之瞳》,再也看不到曾经被誉为开辟香港新浪漫风格之人的本色。 成龙在这一年和另一位元老级的打星——洪金宝合作,完成了《一个好人》,但是洪金宝在这部电影创作中的角色是导演。故事很普通,延续了成龙电影里的一贯作风。凭借这部电影,成龙企图以“港式英语片”的制作进军国际市场,不仅移师澳洲拍摄,并大量启用外国演员,连他本人也大说英文。值得纪念的是,这也是成龙第一次试图抛弃英雄形象,扮演一个平凡人,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算是是动作片中的佳作。 成龙和洪金宝的成家班洪家班在这个时候已经风生水起了,而他们的师门元家班在那年也有作品,可能是为了考虑商业的因素,这部由元奎导演、元彪加盟的电影的男主角——金城武却不是元家班的人。这部《马永贞》可以说是对六十年代张彻的《马永贞》的致敬之作,并且加入了张彻一贯忽略的女性角色,梅艳芳的《抱紧前人》是点睛之笔,暗示了苟安自保成为后资本主义香港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元奎对武打片的控制驾轻就熟,也因为这样,缺了很多创新本,通篇洋溢着怀旧色彩。 那一年的第十六届金像奖上,《甜蜜蜜》是最大的赢家,捧回了包括最佳导演、编剧、女主角、男配角、摄影、美指、原创音乐等八项大奖,张曼玉也这之后去了法国拍摄《女飞贼》,在那里认识了她的前夫。那一年的最佳男主角竞争并不激烈,满以为凭借《色情男女》的哥哥一定会折冠,谁知道最后得奖的时候《三个受伤的警察》的肥猫郑则士。而第二年的金像奖中,哥哥和梁朝伟同时凭借《春光乍泄》入围最佳男主角,最终梁朝伟获奖。 哥哥这一辈子始终都没有拿到影帝,不知道他走的时候有没有对这个介怀。十年前尔东升那部讲述另类电影人的《色情男女》一败涂地,只有大尺度的舒淇获得97年金像奖的最佳新人和最佳女配角两个奖项。我还清楚地记得刘青云在那里面客串演快乐尔东升,因为心血的电无人问津,最后在音乐的伴奏下优雅地跃入江中,而那边拍16mm的艺术青年依然在寻找着艺术的梦想。香港电影人善于自嘲,但在自嘲之后,仍然在艰难里继续前行。幸运的是,刘青云这一次凭借同样是演艺圈题材的电影,终于获得了第一个影帝,还好没有成为第二个张国荣。 1997年,王菲生下了窦靖童,还没遇到谢霆锋,更不要提李亚鹏。在翡翠台的台庆上,和张学友唯一一次对唱,他们互唱 1997年,《心太软》唱得大街小巷。 1997年,贾樟柯的《小武》拍完了,不过好久以后我们才知道那是中国新一代写实电影的高峰与开端。 1997年,《一个字头的诞生》正在街上拍着,韦家辉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它会立碑刻转。 1997年,王小波去世了,但他的书开始火了。 1997年,冯小刚学习了香港电影的娱乐精神,《甲方乙方》让国人有了贺岁片的概念。 1997年,孟京辉的实验话剧《思凡"十日谈》引起了轰动效应,小剧场话剧渐成气候。 1997年,一个好看的男生坐到我斜后作,我的心就和这文章一样,开始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