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民欧阳成功将儿子的名字“欧阳祖民”改为“欧阳成功奋发图强”,可他前往公安机关登记时,却因八个字的姓名超过了中国户政电脑系统显示长度遭到拒绝。
中国人起名的观念、习惯变化之快,连电脑系统都“措手不及”。
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五十年代以前,人们都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因此,在那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年代,“狗剩”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就成为活命的寄托。
五十年代以后,人名的变化又随抗美援朝、大跃进、人民公社等运动而变化。北京的陈家三姊弟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老大叫卫国、老二叫卫民、老三叫立功。许多人用颇有政治意义的名字,来表达爱国热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脱掉所背负的“沉重”外衣,名字开始更多地倾注于个人的感情和关怀。家长们开始寻找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
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这批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
近两年,人名的变化还不仅在于此:在“国学热”影响下,《诗经》《楚辞》成为字典外取名的另一“范本”;孩子随母姓,以此体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四、五个字的名字出现,来避免重名的尴尬。
也有人相信,取什么名,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的人生和前途。因此,不少家长给孩子改名。初中二年级学生刘宇彤就将名字改成了刘芳峤,“风水先生”的解释是,对于一个女孩来讲,“宇宙”的“宇”过于庞大,“红彤彤”的“彤”又过于火辣。
但多数人还是认为,这是极为荒谬的说法:若真如此,岂不是只要选择最“有效”的名字,就可以有个好前途?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中国人的名字,具有很多值得羡慕的文化成分,同时也成为社会宏大背景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