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王朔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以“反讽”、“调侃”的语言风格,制造了王朔式的反叛。除了王朔式的反叛,我觉得王朔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因为他不甘寂寞,就要求新求变,才能不断吸引读者的眼球。《我的千岁寒》是他沉寂多年后,给读者的新鲜刺激,他打破了小说观念、文体模式、体裁限制的藩篱,遵循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写作的真实情状,从而达到了一种自由的状态。 这回王朔没有让读者等得太久,就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从浩瀚飘渺的《我的千岁寒》,回到他至亲至爱的女儿身边,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挚爱深情。王朔演绎的是率性作家,真情父亲。 《致女儿书》是王朔为自己女儿写的一部书。书中叙述了家族的渊源,自己的个人生活,无不体现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挚爱深情。在书里,他细心地与女儿探讨社会的现象和人的本质,以益于她确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应对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和他以往的全部作品相区别,这次王朔面对女儿打开了真实的内心世界。 读者当然想知道王朔为什么直接拿自己说事,突然有冲动要对女儿说自己呢? 王朔这样对编辑表示,“心情倒也没什么特别的冲动,我很早就想把过去的生活找个合适的口气一股脑讲在一个故事里,因为它们本来就在一个故事里。我是写自己的那种作者,不虚构,全玩真的,假装是一堆故事挺不诚实的,有点自己骗自己的意思。我也不想写太多小说,重复自己是一件可耻的事,最后写一个小说就完了,把自己来龙去脉交代了。有一年有一天,突然想起对女儿说,她必须听,有一个读者就应该是她,也希望是她。”就这样王朔仿佛如获至宝找到了一条通道。 至于对本书读者的定位,王朔毫不犹豫地将男性读者排斥在外:“我这书是写给女性亲属看的,女儿嘛。希望读者,有相同经历,是五、六、七,上世纪三个十年代的女性。” 与《我的千岁寒》版税的高调亮相不同,《致女儿书》的首印数及版税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当记者就此书的首印数及版税向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人求证时,出版社的回答是他们从未就此发布过任何新闻。 《致女儿书》的内容简介 这是作家王朔以身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为倾诉对象的精心之作,王朔叙述了家族的血脉渊源,以及自我成长经历。作品情感真挚,尤以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独树一帜。既有一个作家的创作野心,还有一个父亲因对女儿的成长不在场而产生的深深自责与忏悔,更有一个人面临孤独时的脆弱,以及他对生命敏锐而独特的体验。从中读者可以找出形成王朔复杂而特殊的个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