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雅日记中的张爱玲:真实的晚年鲜为人知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张爱玲现在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她真实的晚年却鲜为人知。她完全封闭自己,孤独地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幽居生活。最终一人仙逝于公寓,骨灰飘洒于太平洋。本书作者周芬伶是研究张爱玲的专家,她的《哀与伤——张爱玲评传》(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为我们了解张爱玲的后半生提供了一把钥匙。   赖雅日记折射出张爱玲的婚姻生活

  一个崇尚社会主义、自由与友情的男作家,为了她变成了居家型的男人。一个因男人封锁了心门的女作家,为了他勇敢地追求婚姻与爱情,婚后她冠以夫姓,至死无改。

  也许有人以为赖雅是张爱玲写作上的绊脚石,或者他们的婚姻只是出于现实的结合。然而在感情上,她完全是凭直觉,甚至与现实的考量完全不合。譬如赖雅的年龄与健康,都是她将背负的重担,她却甘愿往火坑里跳。

  从赖雅的日记看,他们的婚姻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乡居生活,是小夫妻甜蜜的初婚生活。赖雅的笔调轻松恬美,他详细地记载每个月的生活收支及朋友信件的往来,他称张爱玲为E,记载下夫妻的生活情趣,如亲密的谈话,到波士顿去玩,看电影上馆子,还有张爱玲写作上的不顺遂,以及自己的几次中风。他们那时经济上的来源是《秧歌》的电视剧版权及张爱玲母亲留下的古董,大抵来说是温馨甜蜜的。

  第二阶段,他们在写作上更为积极,张爱玲接了许多翻译及电影剧本的工作,赖雅也租了一个办公室写小说《克里丝汀》和戏剧剧本。也许由于气候温和,两人较少病痛,生活也较多采多姿。张爱玲还交了一个美国朋友爱丽丝,两人常一起散步互诉心事,张爱玲还告诉她第一个丈夫很懂得欣赏她的写作及设计服装的才华,可惜伤透了她的心,那让她关上心门许久。

  这一时期她入了美国籍,胆子变大了,从1959年就开始打听到香港的机票。赖雅此阶段的记录较为详细,有颇多对创作者生活的见解,认为作家不应远离人群,与世隔绝,遂不打算再过文艺营生活。

  第三阶段是张爱玲离开美国的5个月,那给他们的身心打击颇巨,之后两个人轮流生病,直至赖雅瘫痪,花光了所有积蓄。张爱玲不得不丢下赖雅,应征迈阿密大学的驻校作家。赖雅的日记越记越简略,也越悲观,直至他倒下去为止。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71012/images/14389461_41007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第一阶段:初婚生活

  1958年

  2月26日

  睡得好,节日,巴哈。霏斯的一封好信给我们的。修理两个古董书桌的抽屉拉轨,然后搬到我房间。修理,觉得自己好像补锅的人。暖和了,什么都不想做。才过一会儿,就像有两个魔咒在我身上,睡了,早些上床。

  2月28日

  关了烤箱的火。火速派了一个脏兮兮的男人去修,换了一下地下室的保险丝。家长日,一个人。爱玲跟我在下个不停的暴风雪中去找他们,面包店、杂货店、图书馆,还有外国资产。经过同意,进口她妈妈的中国凳子。真是很好相处的人。汉堡晚餐。11点以后上床。280美元,是给我的,从英国寄来的。

  9月1日星期二

  睡得好冷。单人毯子够两人盖,一个人睡的话会冷。9点前把爱玲换到卧室。看来不错,声音清楚。温吞的老咖啡、核果、牛奶加麦片。爱玲起床了,活过来了,几近快乐。这个月有好的开始。开了张房租支票,再见了房租。气候温和舒适,带点凉意。

  6点前10分,背痛得让我皱眉。买日用品,回家,爱玲不在,走了。又在家,要寄信给哈特福基金会,又忘了。我忘了爱玲,没有信心。忘了我已试过了,换了衣服,休息,我们两个,爱玲,汤,我,麦片和咖啡,和爱玲在食物上下了点功夫。多半她喜欢我的小改变和小小嗜好……爱玲帮我搓揉后背,带着对父亲的仰慕,真舒服。上床睡觉,她过会儿也睡了,今晚还是暖和。

  结婚初期他们的家是自己油漆,家具大多来自二手市场。赖雅修理坏掉的家具,形容自己像个补锅的人,这对以前的他是不可思议的。张爱玲的难民情结太严重,两人的生活水准降到最低。

  日记中提到张爱玲的母亲送给赖雅280美元的“红包”,这种豪举,母女俩很相似,黄逸梵不仅是学校迷,还是媒人迷。她自己婚姻不好,专爱给人做媒,为甥女找的女婿,个个大有来头,给自己找的男朋友,看起来是没钱,给张爱玲找的更是别提了。但她的母亲很特别,还是疼这样的女婿。母女一个样,硬骨头,只要爱情不要钱。

  黄逸梵留给张爱玲不少遗物,除了装满古董的大箱子,还有一些家具,可能也有一点钱。这为他们头两年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保障,日记上记载卖古董的钱最多一笔是620美元。赖雅对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十分好奇,当箱子被打开时,整个房子充满悲伤的气息。赖雅觉得那女士去世后,悲伤仍徘徊不去,尤其是她的照片,嘴唇那样富于生命力,仿佛还活着一般,赖雅说:“那照片就像一部小说。”

  母亲去世后,张爱玲伤心地生了场大病,一直到两个月后才有勇气整理母亲的遗物。



  第二阶段现世安稳


  1961年

  1月30日

  7点起床,一大壶咖啡,看书,9点后出门,天空灰灰的,气温保持几近完美的状态。9点20分准备躲起来写东西,12点出门。

  6点到家,8点以后,肉、马铃薯、青豆、咖啡,爱玲穿好衣服出门散步去。

  长期居住在纽约可以宣告爱玲的成就,这就是她最后的愿望,对她来说是中国人的文明病。

  爱玲按摩我的脚,我的脚需要看医生。祝你新年快乐,妈。

  2月5日星期三

  12点30分出门,回家,吵醒爱玲,多煮些咖啡,吃个小午餐,冲个澡。到Kress买意大利面食,点了培根,晚上有约。希拉蕊报道了爱玲的《秧歌》。

  2点35分躲起来,写KR花了两小时,看报直到爱玲从眼科医院回来。雨中出门,回家,用了茶和蛋糕,爱玲准备好了,一起出门看中国新年游行,6点45分。

  上上下下的人潮拥挤,不管毛毛细雨,好不容易占了个好位置靠近Sacramento,刚好游行队伍走近了。刚开始很好,有美国军人、水手、海军、海防部队,还有船,一起游行,很有精神。不过有一些脱离队伍演出的团体,整体看来变得有点不够完整。

  非常大胆地扭曲了中国传统,小孩队伍、红包、长长的黑龙跟在后面,我就是不相信龙这回事的一个人。终于在热闹中结束了。我们顺着商业街往下走到Kerney,再到Portsmouth,游行又开始了,吹奏声、喇叭声,中国笑话式微了。

  肩膀紧缩了,挤在一个可以看到的地点,观赏夏威夷舞蹈、日本舞蹈和中国魔术,不同时代的中国影子,我终于可以把我的脚抬起来了。

  爱玲跟我离开了,一路走回家,我还很讶异才11点呢。原本以为会到1点甚至2点,麦片是我要的,爱玲累坏了,恭-喜-发-财!

  赖雅的日记字体本就不易辨认,再加上影印得不清晰,连美国人也看不清楚。这份工作连累了好几个人,但读者还是可以从日记中知道,这两个创作者的婚姻生活充满情趣和对未来的梦想,虽然赖雅对张爱玲执意定居纽约的想法有些不以为然,但他还是极力地支持她、配合她。张爱玲也尽量体贴温柔地对待赖雅。赖雅重拾野心,想完成自己的作品,不复结婚初期只是从旁协助的状态,他常把一个人在外的时间称为躲起来,好让张爱玲可以安心工作和睡觉。除了脚和背有问题,赖雅在西岸身体比在东岸时好,小中风的次数减少许多,日记也较详尽,可能正在写作,笔触较灵敏,字句常是诗句般的跳跃与省略。

  看完这些日记,觉得张爱玲够努力,赖雅也真爱她,但命运对她太苛刻,然而命运之神对谁不苛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