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慢食主义'? 回归厨房成为新时尚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上海女性是中国女性当中最不爱进厨房的”,“上海的孩子离妈妈的饭菜味越来越远”——类似的说法,在我们耳边层出不穷。君子远庖厨的老话,在上海,似乎已经被演变成了“女人远庖厨”。不过,在欧美已风行了二十多年的“慢食运动”逐渐进入中国的大中城市同时,一向来以生活精致著称的上海女性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悄悄的变化。不隔断通透式的厨房设计,包含了射灯乃至环绕立体声的厨房装修,各式精巧便捷的厨房用品,当越来越多的上海家庭厨房开始展现出这样的魅力时,不少上海女性白领开始主动回归厨房,并成为慢食主义的提倡者。 每年的9-10份,都是各国慢食主义者们举办“慢食节”的时间。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跟母亲一辈们“黄脸婆”式的厨房苦旅模式大为不同,上海女性回归厨房更带有一种“自娱自乐”的性质。在周六的下午给家人准备一顿晚餐,把家庭自制的小饼干拿到沙龙里分享,跟其他同道中人一起学做一道西餐,这种慢食的乐趣,甚至可以成为她们对抗沉重的工作压力的心灵绿洲。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g/up3/107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慢食”是对“快餐”的反击

在慢食运动(SlowFoodMovement)的全球网站上,赫然显示着该项运动的目的,就是“通过保护美味佳肴来维护人类不可剥夺的享受快乐的权利,同时抵制快餐文化、超级市场对生活的冲击”。这项运动始于1986年,当时在罗马“西班牙广场”的某快餐店门口,几十名学生一字排开,津津有味地坐在地上大嚼汉堡,这让恰巧路过的意大利美食专栏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卡洛·佩特里尼大为震惊:在号称美食之国的意大利,这真是成何体统?!随后,他向世人发出呼吁“即使在最繁忙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家乡的美食”,反对快餐的慢食运动由此兴起。

1989年,国际慢食运动在巴黎正式启动,20多个国家代表签署了《慢食宣言》,这份宣言提出:“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生命和环境。我们要以慢慢吃为开始,反抗快节奏的生活。”慢食协会的标志是一只蜗牛,就是号召人们要像蜗牛一样从容优雅地吃饭。当人们越来越发现快餐生活带来的肥胖症、高血脂高血糖、情绪烦躁等弊端时,慢食运动得到了迅速推广,迄今已拥有正式会员8万余名。2004年,该组织还在位于意大利美食之乡布拉市的波洛恩佐城堡,成立了一所名为“欧洲美味学院”的“慢食大学”。

“慢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

正在上海开展“乐活接力棒”活动的台湾女作家蓝怀恩告诉记者:“从生理健康层面来说,细嚼慢咽可以让食物里的营养得到更充分的吸收,也间接阻止了你去暴饮暴食。从心理层面来说,慢食就需要你静下来,不急不躁,细腻地感受食物,从而获得一种内在的安定情绪,中国人常说一个人的吃相可以暴露他的性格,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吃饭时赶时间,就很可能在夹菜时照顾不到别人,可能在喝汤时发出声响,或者是张开了嘴巴吃饭,这些其实都是不合乎餐桌礼仪的,别人对你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普遍比较浮躁,我们迫切需要学习慢食,慢动,慢活,这样才能达到‘乐活’的目的。”

发展至今,慢食运动已经不仅是“慢慢吃饭”这么简单,更包括了食物从种植、采摘、制作、直至进食的整个过程。对上海不少女性白领开始接受并享受“慢食”这一概念,蓝怀恩说,这是一种“物极必反”效应。“我们曾一度把花钱去餐馆吃饭当作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但现在大家都对外食有了某种程度的厌烦。女性的族群性比较强,哪个会做小点心,哪个有独特的减肥或美容餐,交流起来非常顺畅,所以慢食运动更容易在女性当中开展。另外,我们现在说的女性进厨房,已经完全不是我们父母那一代的厨房概念了。很多上海家庭的厨房都是开放式的,这就意味着现代煮饭妇们做饭时的油烟更少,不再是传统的烹炸煎,而改成了西式的蒸煮烫。厨房里的煮妇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黄脸婆’,她们不像以前那样觉得做饭纯属一种累赘,而是意识到其中更多的是对家人的爱心和细心。很多上海煮妇也会考虑更健康的饮食方式,比如西式的色拉在上海家庭中就很普及,而中国传统的饭后汤已经改成了健康的饭前喝汤了。有了这种愉悦的做饭环境和心态,之后在家庭餐桌上才能慢食,才能沿着家庭和谐的方向走。如果谁家的太太觉得做饭是负担,是累赘,那么这个家庭是不可能享受慢食的。”

“慢食”让煮妇生活更美好

慢食主义者们提倡“慢食不仅仅是给我们的味蕾寻找美味,而是为了保留我们的人性”,正在努力成为慢食一族的段女士对此颇有感触。她是沪上一家私营广告公司的副总,也是某女性沙龙的主要召集人之一。因为工作繁忙,她把绝大多数的家务都交给保姆处理,自己根本就没进过厨房。去年6月底,保姆因农忙请假回乡一个月,一家人的吃饭就成了大问题。无奈之下,段女士只能暂时减少工作量,确保能让先生和儿子吃上晚饭。“刚开始的一周,我们一家三口直接出去吃,但附近的饭店都吃遍了,儿子每天都叫嚷着不愿意出去。没办法,我只能临时抱佛脚,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家常菜的做法,那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进菜市场买菜。”没想到,她的偶然下厨,从此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因为一家三口的时间安排不同,我们家以前吃饭很简单,谁来了谁吃,吃完了就走,就跟完成吃饭任务似的,最后留给保姆收拾。但轮到自己做饭了,那感觉特别不一样。先生和儿子都争着发表意见,开始谈天说地,看着他们俩兴奋的样子,我忽然觉得一家人这么做饭和吃饭,是一种幸福,完全不亚于我拿到一个大订单。”从那之后,段女士决定每两周至少拿出一个下午来准备一家人的晚餐,那天会成为一家的家庭日,而那顿晚餐每每成为吃饭最慢、气氛却最融洽的时候。“我的手艺不能算过关,要在厨房磨蹭好几个小时。但先生和儿子特别高兴,他们觉得我肯下厨房,就已经表现出了对他们最大的爱心了。以前儿子可能会觉得我过于严肃,但有一次他看到我在厨房里小心翼翼地剥虾,忽然对我说了一句‘妈妈好好玩哦’,我们的夫妻关系、母子关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慢食”让她们拒绝“无病呻吟”

《大西洋月刊》美食专栏作家科尔比·库默尔在《慢餐的乐趣》一书中评价说:“我自然而然就会认为这是一场伟大的运动。这些价值包括:寻找特殊的人群——那些对食物制作怀有浓厚兴趣,不愿过‘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的人。他们想要回归自然:亲身感受四季更迭,万物枯荣,与动植物进行亲切的接触。”

与段女士的“偶尔为之”不同,从事健身运动的ANNY拥有自己的“慢食博客”,并且经常把自己精心研制的新品图文并茂地发到博客上去。“我看到批评80后的文章都说,我们这代人不会做家务,什么都依靠父母,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我自己就很喜欢在周末花两三个小时烤一个蛋糕,或者煲一锅浓汤,再召集几个朋友来慢慢品味。当蛋糕的香味洋溢在整个房间当中的时候,我真觉得,这才是生活的味道,生活从来都是这么实际的。我刚开博客时也担心过点击量的问题,怕跟我差不多大的网友可能都对慢食没兴趣,但现实恰好相反,我通过网络认识了很多慢食爱好者。其实我们这代人不像外界以为的那样总飘在空中或者挂在网上,我们也讨厌无病呻吟,也希望能沾染一些人间烟火气息。”

ANNY的闺密当中也不乏慢食主义者,其中一位闺密的转型还特别有戏剧性。“她从小也是娇生惯养的,跟很多80后的女孩一样,从来没有进过厨房。去年她怀孕之后什么都吃不下,就特别怀念小时候妈妈做的一种面食,于是把妈妈从东北请来照顾她。后来她告诉我们,人家都说全世界最好吃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其实除了饭菜本身,还有跟妈妈一起做饭、一起进餐的全过程。她生完小孩之后就学着做饭,说希望以后自己的女儿也能记住‘妈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