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2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3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这是发掘出来的残缺瓷器。
11月8日报道 老广们对“清水濠街”和“清水濠小学”一定不陌生吧,但你可知“清水濠”是什么?——它是古代广州“四大濠”之一,在尘封地底千年之后,这条古河道竟于日前在中山四路“重见天日”!
昨日,记者从广州市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近期考古人员在大塘街一建筑工地清理出一个宋代遗迹:一条古河道及西堤。2002年在大塘街商住楼基建地也曾发掘出一处河堤遗存。两处遗存正好构成一个惊人的发现——一直只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清水濠”,终于被找到了。据考古专家介绍,本次考古确知了古河道的宽度,对于广州城区历史地理和古环境复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力证明了唐宋时期的广州城,确是一个“六脉交错”的水城。
古河道明代起逐渐废弃
记者了解到,2002年广州文化考古研究所曾在该工地东部、大塘街东侧发掘出一段古河道东岸,与此次清理出的“西堤古迹”年代相近,均属于宋代中晚期。考古专家断定:工地所在地原为一条南北向古河道,河底最深距现地表9.2米,河道的淤泥层厚达3米,堤坝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堤边用石块工整垒砌而成。从发掘可知,此古河道至少从唐代已经存在,至明代逐渐废弃,以两宋时期规模最大,经初步测量,宋代中晚期这一河道宽度超过70米。由古河道所处位置及文献记载推断:此河道即为宋时著名的“清水濠”(或称“文溪”),它是珠江一支流,自北向南汇入珠江。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熟悉的仓边路至文明路一带,唐宋时是“水道”。
宋代后河道被垃圾填埋
考古学家告诉记者,根据广州旧方志和《羊城古钞》等文献记载,“清水濠”源自白云山,穿城而过一直流进珠江。甘溪是其最早的名称,六朝时改为东溪或越溪,宋以后叫东濠,南宋后至明清时称为文溪,其南段又叫清水濠。该遗址附近现在还有清水濠街以及清水濠第一小学、清水濠第二小学。到了宋代晚期,堤坝和河道都被废弃,河道逐渐变窄。清代光绪年间的一张古地图虽然还标有这条河道,但比现在所发现的河道遗址西移了不少,到今天则完全消失。
考古人员在河道上方清理出了大量生活垃圾,由此推断,宋代以后这条河道是被人为地逐渐填埋上的。
清水濠曾是盐运码头
据介绍,古时的珠江水辽阔,有“小海”之称,河宽浪急,停泊在珠江中的船舶常常受到台风威胁,而清水濠就成了广州的重要内港。考古人员发现,清水濠堤坝宽达十多米,建坝用的都是原始的山冈土,需要耗费不小的人力、物力运进城,从如此大的建坝工程可见宋人对修筑这条堤坝相当重视,这条古河道在宋代应是一条重要的水利通道。
那么,当年古人通过清水濠主要运输什么呢?如今的旧仓巷,宋代时遍布盐仓,也因此而得名。而清水濠一带,曾是盐运码头,盐船就是由清水濠溯溪而上,来往运盐,十分繁忙。
唐宋时羊城是“威尼斯”
据悉,这是广州第四次发掘出古堤坝:第一次是1996年在中山五路清理出宋代的西湖堤坝;第二次是1997年在吉祥路吉祥大厦施工时发现了宋代堤坝;第三次便是2002年在大塘街同一处工地挖掘出清水濠的“东堤”。
据史书记载,宋代的广州城已出现了以六脉渠为主的“甘溪·六脉渠·东西澳·四大濠”水道网格局,既可以行船,又可以减轻水患,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上交通网。而本次“四大濠”之清水濠的发现,则再次验证史书的记载,有力证明了唐宋时期羊城是“东方威尼斯”。
清水濠将被回填供施工
清水濠遗址有没有可能被原址保护,开放成文化景区让市民观赏?
对此考古学家遗憾地表示,该遗址在取得所需的考古资料,及将其出土文物运会博物馆保管后,将不作任何保留,回填继续供商住楼的施工单位使用。“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需要互相协调,如果所有考古遗迹都原地保护,也是不现实的。”一个考古专家说,现在对清水濠采取“回填”的方式,是最好的保护方法了。
现场报道
明清水井出土日本铜钱
在对大塘街建设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中,除了发现清水濠外,考古人员还清理出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1360多件套,包括大量青花瓷器、白瓷器、佛像、铜烟枪、铜勺、铜哨、铜钗、铜指环、发钗、铜币、铁刀、铁剑、铁匕首、铜矛、石权、石砚台、石网坠等。这批遗物多为日常用具,生活气息浓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生活面貌,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据悉,在一明清时期的水井中,出土有一枚铜钱“宽永通宝”,经考证属日本铜钱,为日本后水尾天皇宽永二年(公元1625年)始铸;此外还有两口水井各出土一支铜烟枪。这些在广州考古史上均属首次。
而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员在11口明清时期水井里,挖掘出了成千上万片景德镇瓷器碎片,这些瓷片是当年的“生活垃圾”,反映出从明代起,景德镇瓷器已深入寻常老广家,是广州地区的日常民用陶瓷。
前世今生
清水濠最早叫甘溪
“清水濠”源自白云山,穿城而过一直流进珠江。甘溪是其最早名称,六朝时改为东溪或越溪,宋以后叫东濠,南宋后至明清时称为文溪,其南段又叫清水濠。到了宋代晚期,堤坝和河道都被废弃,河道逐渐变窄。清代光绪年间的一张古地图虽然还标有这条河道,但比现在所发现的河道遗址西移了不少。
宋代在广州建成中东西三城后,在城内挖南濠、清水濠和内濠,共长六百米,这些内城濠即可水路运输,又可用来防火和排涝。城市地下六脉渠的兴建,出口是与内城的河涌相通的。
清代嘉庆初年,大力浚通濠涌,将城内的小濠涌浚成东濠、西濠、清水濠、南濠四大濠。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四大濠有的因建马路被填掉了,有的还存在,如东濠;有的则成了街名,如清水濠。
爱国诗人张维屏故居在清水濠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广州(番禺)人。在嘉庆、道光年间以诗著称,与黄培芳、谭敬昭号称“粤东三子”。他在《松心十集》中的《清濠集》里说:“乾隆庚子出生在清水濠,嘉庆戊午(1798)迁居贤乐里。”可见他在清水濠度过少年、青年和壮年。他的《清水濠》诗道:“生长清濠十九年,中间贤里向西边;今朝又卜清濠宅,重话儿时一惘然。”他还描述:“清濠新居有堂,堂之东有轩,轩后有竹石,又左柏一株,不知始于何时,长日坐对,率赋一诗道:竹柏各有心,石丈默无语;为问百年来,曾经几宾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