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1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广州闹市去挖出古河堤 唐宋时代羊城是'威尼斯'(图)

广州闹市去挖出古河堤 唐宋时代羊城是'威尼斯'

文章来源: 今日时事 于 2007-11-07 13:08:2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2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3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这是发掘出来的残缺瓷器。



11月8日报道 老广们对“清水濠街”和“清水濠小学”一定不陌生吧,但你可知“清水濠”是什么?——它是古代广州“四大濠”之一,在尘封地底千年之后,这条古河道竟于日前在中山四路“重见天日”!

昨日,记者从广州市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近期考古人员在大塘街一建筑工地清理出一个宋代遗迹:一条古河道及西堤。2002年在大塘街商住楼基建地也曾发掘出一处河堤遗存。两处遗存正好构成一个惊人的发现——一直只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清水濠”,终于被找到了。据考古专家介绍,本次考古确知了古河道的宽度,对于广州城区历史地理和古环境复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力证明了唐宋时期的广州城,确是一个“六脉交错”的水城。

古河道明代起逐渐废弃

记者了解到,2002年广州文化考古研究所曾在该工地东部、大塘街东侧发掘出一段古河道东岸,与此次清理出的“西堤古迹”年代相近,均属于宋代中晚期。考古专家断定:工地所在地原为一条南北向古河道,河底最深距现地表9.2米,河道的淤泥层厚达3米,堤坝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堤边用石块工整垒砌而成。从发掘可知,此古河道至少从唐代已经存在,至明代逐渐废弃,以两宋时期规模最大,经初步测量,宋代中晚期这一河道宽度超过70米。由古河道所处位置及文献记载推断:此河道即为宋时著名的“清水濠”(或称“文溪”),它是珠江一支流,自北向南汇入珠江。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熟悉的仓边路至文明路一带,唐宋时是“水道”。

宋代后河道被垃圾填埋

考古学家告诉记者,根据广州旧方志和《羊城古钞》等文献记载,“清水濠”源自白云山,穿城而过一直流进珠江。甘溪是其最早的名称,六朝时改为东溪或越溪,宋以后叫东濠,南宋后至明清时称为文溪,其南段又叫清水濠。该遗址附近现在还有清水濠街以及清水濠第一小学、清水濠第二小学。到了宋代晚期,堤坝和河道都被废弃,河道逐渐变窄。清代光绪年间的一张古地图虽然还标有这条河道,但比现在所发现的河道遗址西移了不少,到今天则完全消失。

考古人员在河道上方清理出了大量生活垃圾,由此推断,宋代以后这条河道是被人为地逐渐填埋上的。

清水濠曾是盐运码头

据介绍,古时的珠江水辽阔,有“小海”之称,河宽浪急,停泊在珠江中的船舶常常受到台风威胁,而清水濠就成了广州的重要内港。考古人员发现,清水濠堤坝宽达十多米,建坝用的都是原始的山冈土,需要耗费不小的人力、物力运进城,从如此大的建坝工程可见宋人对修筑这条堤坝相当重视,这条古河道在宋代应是一条重要的水利通道。

那么,当年古人通过清水濠主要运输什么呢?如今的旧仓巷,宋代时遍布盐仓,也因此而得名。而清水濠一带,曾是盐运码头,盐船就是由清水濠溯溪而上,来往运盐,十分繁忙。

唐宋时羊城是“威尼斯”

据悉,这是广州第四次发掘出古堤坝:第一次是1996年在中山五路清理出宋代的西湖堤坝;第二次是1997年在吉祥路吉祥大厦施工时发现了宋代堤坝;第三次便是2002年在大塘街同一处工地挖掘出清水濠的“东堤”。

据史书记载,宋代的广州城已出现了以六脉渠为主的“甘溪·六脉渠·东西澳·四大濠”水道网格局,既可以行船,又可以减轻水患,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上交通网。而本次“四大濠”之清水濠的发现,则再次验证史书的记载,有力证明了唐宋时期羊城是“东方威尼斯”。

清水濠将被回填供施工

清水濠遗址有没有可能被原址保护,开放成文化景区让市民观赏?

对此考古学家遗憾地表示,该遗址在取得所需的考古资料,及将其出土文物运会博物馆保管后,将不作任何保留,回填继续供商住楼的施工单位使用。“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需要互相协调,如果所有考古遗迹都原地保护,也是不现实的。”一个考古专家说,现在对清水濠采取“回填”的方式,是最好的保护方法了。

现场报道

明清水井出土日本铜钱

在对大塘街建设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中,除了发现清水濠外,考古人员还清理出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1360多件套,包括大量青花瓷器、白瓷器、佛像、铜烟枪、铜勺、铜哨、铜钗、铜指环、发钗、铜币、铁刀、铁剑、铁匕首、铜矛、石权、石砚台、石网坠等。这批遗物多为日常用具,生活气息浓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生活面貌,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据悉,在一明清时期的水井中,出土有一枚铜钱“宽永通宝”,经考证属日本铜钱,为日本后水尾天皇宽永二年(公元1625年)始铸;此外还有两口水井各出土一支铜烟枪。这些在广州考古史上均属首次。

而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员在11口明清时期水井里,挖掘出了成千上万片景德镇瓷器碎片,这些瓷片是当年的“生活垃圾”,反映出从明代起,景德镇瓷器已深入寻常老广家,是广州地区的日常民用陶瓷。

前世今生

清水濠最早叫甘溪

“清水濠”源自白云山,穿城而过一直流进珠江。甘溪是其最早名称,六朝时改为东溪或越溪,宋以后叫东濠,南宋后至明清时称为文溪,其南段又叫清水濠。到了宋代晚期,堤坝和河道都被废弃,河道逐渐变窄。清代光绪年间的一张古地图虽然还标有这条河道,但比现在所发现的河道遗址西移了不少。

宋代在广州建成中东西三城后,在城内挖南濠、清水濠和内濠,共长六百米,这些内城濠即可水路运输,又可用来防火和排涝。城市地下六脉渠的兴建,出口是与内城的河涌相通的。

清代嘉庆初年,大力浚通濠涌,将城内的小濠涌浚成东濠、西濠、清水濠、南濠四大濠。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四大濠有的因建马路被填掉了,有的还存在,如东濠;有的则成了街名,如清水濠。

爱国诗人张维屏故居在清水濠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广州(番禺)人。在嘉庆、道光年间以诗著称,与黄培芳、谭敬昭号称“粤东三子”。他在《松心十集》中的《清濠集》里说:“乾隆庚子出生在清水濠,嘉庆戊午(1798)迁居贤乐里。”可见他在清水濠度过少年、青年和壮年。他的《清水濠》诗道:“生长清濠十九年,中间贤里向西边;今朝又卜清濠宅,重话儿时一惘然。”他还描述:“清濠新居有堂,堂之东有轩,轩后有竹石,又左柏一株,不知始于何时,长日坐对,率赋一诗道:竹柏各有心,石丈默无语;为问百年来,曾经几宾主?”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从中国冒险逃离后,他的麻烦才真正开始
川普又赢了!加拿大宣布"撤回数位服务税"
从"买一份保险"到再出走避险,港人移民为何"二次回流"
伊朗下令追杀川普!宗教领袖召集穆斯林"将他断肢极刑"
共同社:中国拟邀川普出席9/3北京天安门阅兵

24小时讨论排行

BBC:特朗普预算案或令近1200万人丧失医保
雷根中心民调:70%美受访者「挺出兵」协防台湾
习近平发重要文章:面对围堵打压 应理直气壮斗争
你无比追忆的蔡澜、金庸们,其实水平不算高
被川普骂“共产主义者” 曼达尼:世上不该有亿万富豪
姐弟恋?邓文迪布雷迪结伴出席老贝婚礼 网上炸锅
关税又一次让步 川普不得不对中国低头的四点原因
陆配网红被驱逐回大陆 遇水浸维权接恐吓电话吓得发抖
华裔教授自杀 家属控告西北大学歧视并导致悲剧发生
中国眼下的失业潮,远比想象中的严重
游本昌入党 申请书写了21页 回应“92岁为何还入党”
以色列军方预告"加强攻势"直逼市中心!加萨数万人急撤
刘国梁女儿在美国夺得高尔夫冠军 全英文致谢父母
“三巨头”史无前例同框?习邀川普普京看9.3大阅兵
伊朗"永不停止浓缩铀",驻联大使轰川普:对我们发号施令
传播淫秽?中国拘捕数十名小说作家 许多是年轻女性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广州闹市去挖出古河堤 唐宋时代羊城是'威尼斯'

今日时事 2007-11-07 13:08:28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2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3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这是发掘出来的残缺瓷器。



11月8日报道 老广们对“清水濠街”和“清水濠小学”一定不陌生吧,但你可知“清水濠”是什么?——它是古代广州“四大濠”之一,在尘封地底千年之后,这条古河道竟于日前在中山四路“重见天日”!

昨日,记者从广州市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近期考古人员在大塘街一建筑工地清理出一个宋代遗迹:一条古河道及西堤。2002年在大塘街商住楼基建地也曾发掘出一处河堤遗存。两处遗存正好构成一个惊人的发现——一直只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清水濠”,终于被找到了。据考古专家介绍,本次考古确知了古河道的宽度,对于广州城区历史地理和古环境复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力证明了唐宋时期的广州城,确是一个“六脉交错”的水城。

古河道明代起逐渐废弃

记者了解到,2002年广州文化考古研究所曾在该工地东部、大塘街东侧发掘出一段古河道东岸,与此次清理出的“西堤古迹”年代相近,均属于宋代中晚期。考古专家断定:工地所在地原为一条南北向古河道,河底最深距现地表9.2米,河道的淤泥层厚达3米,堤坝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堤边用石块工整垒砌而成。从发掘可知,此古河道至少从唐代已经存在,至明代逐渐废弃,以两宋时期规模最大,经初步测量,宋代中晚期这一河道宽度超过70米。由古河道所处位置及文献记载推断:此河道即为宋时著名的“清水濠”(或称“文溪”),它是珠江一支流,自北向南汇入珠江。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熟悉的仓边路至文明路一带,唐宋时是“水道”。

宋代后河道被垃圾填埋

考古学家告诉记者,根据广州旧方志和《羊城古钞》等文献记载,“清水濠”源自白云山,穿城而过一直流进珠江。甘溪是其最早的名称,六朝时改为东溪或越溪,宋以后叫东濠,南宋后至明清时称为文溪,其南段又叫清水濠。该遗址附近现在还有清水濠街以及清水濠第一小学、清水濠第二小学。到了宋代晚期,堤坝和河道都被废弃,河道逐渐变窄。清代光绪年间的一张古地图虽然还标有这条河道,但比现在所发现的河道遗址西移了不少,到今天则完全消失。

考古人员在河道上方清理出了大量生活垃圾,由此推断,宋代以后这条河道是被人为地逐渐填埋上的。

清水濠曾是盐运码头

据介绍,古时的珠江水辽阔,有“小海”之称,河宽浪急,停泊在珠江中的船舶常常受到台风威胁,而清水濠就成了广州的重要内港。考古人员发现,清水濠堤坝宽达十多米,建坝用的都是原始的山冈土,需要耗费不小的人力、物力运进城,从如此大的建坝工程可见宋人对修筑这条堤坝相当重视,这条古河道在宋代应是一条重要的水利通道。

那么,当年古人通过清水濠主要运输什么呢?如今的旧仓巷,宋代时遍布盐仓,也因此而得名。而清水濠一带,曾是盐运码头,盐船就是由清水濠溯溪而上,来往运盐,十分繁忙。

唐宋时羊城是“威尼斯”

据悉,这是广州第四次发掘出古堤坝:第一次是1996年在中山五路清理出宋代的西湖堤坝;第二次是1997年在吉祥路吉祥大厦施工时发现了宋代堤坝;第三次便是2002年在大塘街同一处工地挖掘出清水濠的“东堤”。

据史书记载,宋代的广州城已出现了以六脉渠为主的“甘溪·六脉渠·东西澳·四大濠”水道网格局,既可以行船,又可以减轻水患,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上交通网。而本次“四大濠”之清水濠的发现,则再次验证史书的记载,有力证明了唐宋时期羊城是“东方威尼斯”。

清水濠将被回填供施工

清水濠遗址有没有可能被原址保护,开放成文化景区让市民观赏?

对此考古学家遗憾地表示,该遗址在取得所需的考古资料,及将其出土文物运会博物馆保管后,将不作任何保留,回填继续供商住楼的施工单位使用。“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需要互相协调,如果所有考古遗迹都原地保护,也是不现实的。”一个考古专家说,现在对清水濠采取“回填”的方式,是最好的保护方法了。

现场报道

明清水井出土日本铜钱

在对大塘街建设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中,除了发现清水濠外,考古人员还清理出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1360多件套,包括大量青花瓷器、白瓷器、佛像、铜烟枪、铜勺、铜哨、铜钗、铜指环、发钗、铜币、铁刀、铁剑、铁匕首、铜矛、石权、石砚台、石网坠等。这批遗物多为日常用具,生活气息浓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生活面貌,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据悉,在一明清时期的水井中,出土有一枚铜钱“宽永通宝”,经考证属日本铜钱,为日本后水尾天皇宽永二年(公元1625年)始铸;此外还有两口水井各出土一支铜烟枪。这些在广州考古史上均属首次。

而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员在11口明清时期水井里,挖掘出了成千上万片景德镇瓷器碎片,这些瓷片是当年的“生活垃圾”,反映出从明代起,景德镇瓷器已深入寻常老广家,是广州地区的日常民用陶瓷。

前世今生

清水濠最早叫甘溪

“清水濠”源自白云山,穿城而过一直流进珠江。甘溪是其最早名称,六朝时改为东溪或越溪,宋以后叫东濠,南宋后至明清时称为文溪,其南段又叫清水濠。到了宋代晚期,堤坝和河道都被废弃,河道逐渐变窄。清代光绪年间的一张古地图虽然还标有这条河道,但比现在所发现的河道遗址西移了不少。

宋代在广州建成中东西三城后,在城内挖南濠、清水濠和内濠,共长六百米,这些内城濠即可水路运输,又可用来防火和排涝。城市地下六脉渠的兴建,出口是与内城的河涌相通的。

清代嘉庆初年,大力浚通濠涌,将城内的小濠涌浚成东濠、西濠、清水濠、南濠四大濠。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四大濠有的因建马路被填掉了,有的还存在,如东濠;有的则成了街名,如清水濠。

爱国诗人张维屏故居在清水濠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广州(番禺)人。在嘉庆、道光年间以诗著称,与黄培芳、谭敬昭号称“粤东三子”。他在《松心十集》中的《清濠集》里说:“乾隆庚子出生在清水濠,嘉庆戊午(1798)迁居贤乐里。”可见他在清水濠度过少年、青年和壮年。他的《清水濠》诗道:“生长清濠十九年,中间贤里向西边;今朝又卜清濠宅,重话儿时一惘然。”他还描述:“清濠新居有堂,堂之东有轩,轩后有竹石,又左柏一株,不知始于何时,长日坐对,率赋一诗道:竹柏各有心,石丈默无语;为问百年来,曾经几宾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