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哈韩也不排韩,一个中国媳妇眼中的韩国百态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不哈韩也不排韩,一个中国媳妇眼中的韩国百态 周末和婆婆打电话,老公说想吃妈妈做的泡菜了。 我跟婆婆说,这里的白菜萝卜都很便宜,但是我做了,味道不好。 婆婆说,我知道那里便宜,今年首尔的白菜、萝卜、大蒜出奇的贵,但是再贵,这泡菜也得腌了吃啊;又问我,泡菜做好了放到哪里保存了? 我说这里没有泡菜冰箱, 那一般的冰箱呢,婆婆接着问, 就放到一般的冰箱里了, 你们买冰箱了吗,还是从娘家拿过来的? 这提问让我很奇怪,我说,不是买的,租房子的这里都有;除了冰箱,还有电视、空调、床……家具都是齐全的,我们在这里过得挺好的。 这下婆婆放心了,说那就好,后来又闲聊了几句天气,就挂了。我想婆婆根本不知道中国的状况,而之前我也没意识到这一点,没介绍过我们在中国的生活。如果按照韩国的惯例,租来的公寓都是空的,别说冰箱了,就连煤气灶都没有。因为韩国租房子的家庭多,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租房子住,一般都自备有齐全的家具,只是买不起房而已。而中国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只要愿意出钱,多么豪华的房子都可以租到。这也是我们一直没有买房的原因,照现在的经济实力,租得起现在住的房子,但是买不起。反正没有住过很破的房子,也就心安理得的这样过了。 韩国人不了解中国的情况,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常有亲戚跟我说,看看韩国人爱吃的红薯、白菜、萝卜,都是咱们不屑一吃的东西。三爷爷前一段去韩国商务考察,回来后说,韩国很干净,东西很贵。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去过韩国的和没去过的,在各种地方、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韩国的看法,总结而言,似乎可以用“排韩”和“哈韩”一言括之。 近来在很多网站,“排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而起因,就是韩国人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孔子、西施是韩国人,山东和东北在古代韩国的版图上,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还要申请祭孔大典……等等,在这里,有很多是学术问题政治化、民间化、情绪化。 比如“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这只是一个韩国学者的观点,韩国学术界是否认同,韩国人民是否认同,都是问题。但是我们把它拿过来,当作宣泄民族感情的出气筒,似乎并不妥当。其实我国未必没有这样的学者,只是中国的学者太多了,一篇小小的论文,在中国湮没无闻,韩国人想查都未必查得到。而韩国地方小,某个穷乡僻壤出了交通事故都能上全国的新闻,任何一种声音都能引起重视,甚至在外国产生影响。还有一些上升到政治外交的问题,比如古代版图的问题,为了增强现代人的民族自豪感,难免存在对历史自说自画的现象,现在的版图已定,我个人希望这些只是两国历史学家研究和探讨的范围。 而说到“哈韩”,似乎是愈演愈烈了。三五年前,人们只是迷韩国音乐、韩剧,而现在,娱乐方面的“韩”风依旧,借着人们对韩国的崇拜心理,在商业领域又在悄然滋生了一种“南韩经济”。简单的说,在中国市场的商品,以韩文标记、中韩合资、产自南韩等类似的口号宣传的越来越多了,涉及美容、保健、食品、护肤、服装、日用等各个领域;“这东西是南韩的”成了很多商品提高身价的砝码,因此说明质量好,价格高。 在天津买衣服,几年前,摊主告诉你,这东西是外贸的,这就意味着质量好,价格比同类的要高。如今他会说,这是南韩的。是南韩的,其实这话很需要推敲,是made in korea,还是南韩的技术,还是因为上面印着一些韩国人根本读不通的韩文?还有电视购物上大肆宣传的来自韩国的美白产品,甚至中国娱乐圈宣传的韩国巨星,在韩国,有没有,知名度怎么样,这都是问题。当“南韩”成了商家发财的旗号,人们的”哈韩”情绪就完全被利用了。 如果幻想着在国内的小市场,按咱们能接受的价格买到一件韩国原产的商品,这是不可能的,不管卖主怎么渲染,包装上出现多少韩国字。即使超市的一些韩国商品,也是韩国公司在国内投资,国内生产的。所以,“南韩”只是一个旗号而已,买东西还是看质量吧。一个卖发卡的摊主,在我对其质量提出质疑时,人家说了,有好的,南韩的发卡,拉成一条线也断不了,35,你要吗?哈哈,你蒙我,这样的东西,在韩国也要40以上,你从哪儿来的? 不管娱乐界、商业界怎样宣传美化韩国,也不管多少年轻人怎样批评韩国,其实韩国就是那样,一个小小的半岛国,比我们早发展起来十几年,工资比我们高,物价也比我们高;人们日日奔忙,经营着自己的生活——有苦恼有梦想,有痛苦也有喜悦。穿过种种宣传和臆想的迷雾,用常识去想,这就是我们心中真实的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