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中生眼中的中国:中国崛起意味着美国落幕?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一群美国学生对于中国如何影响他们未来抱以既惶恐又向往的态度。

来自西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的 400名高中生上周就“中国:未来之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俄亥俄州高三学生布雷威·拉格纳萨(Braveen Ragunathan)回答得含糊不清:“谁知道呢,未来不是大好就是大坏。而正因为背后的困惑,中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他还指出所有的美国人总是与中国千丝万缕的关系。 匹兹堡世界事务委员会联同国际扶轮社举办论坛,旨在帮助美国学生更了解外面的世界。今年的议题是中国,而在匹兹堡这座昔日工业中心,中国对人们生活影响极大。

匹兹堡世界事务委员会主席斯凯勒·弗斯特(Schuyler Foerster)说,许多学生的长辈在农村长大,在钢铁厂工作,憧憬晚辈在全球市场的未来。他还说:“这些孩子不会做苦力而会从事其他职业。我们希望他们能明白,无论以后干什么,必定会与全世界的公司合作,竞争,或者都有。”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world/2007-11/29/xinsrc_23211042909094841619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中国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及项目主任裴敏欣成立了名为“替亚洲巨龙把脉”讨论小组。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主任威廉·欧荷特博士 (William Overholt)著有关于美国、中国和国际政治的新书,也参加了讨论。裴博士选择了美国关心的话题并且用挑衅的言论总结了论坛的重要性。她说:“一个成功的中国不会令人恐惧,反而一个衰退的中国会威胁我们。”

邻里学会高二学生艾略特·布莱克威(Elliott Blackwell)对此深有体会。邻里学会是一所资助贫困学生的私立学校。他通过论坛更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来如何影响美国。在学校,他从研究中国商朝(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入手,慢慢地了解到中国经济的起伏。他希望能到中国,亲自请教那些计划抢占美国市场的企业家。

有些学生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但仍对其行为以及两国商业和政治的差异性表示不安。奥依市高二学生保罗·阿莫(Paul Amon)阅读了介绍外交政策和中国投资策略的书籍,还推断中国经济会赶上美国。奥依市位于俄亥俄州依尔瑞市和匹兹堡之间。他母亲是中国人,因此他多次拜访在华的长辈,有在中国学习的念头。阿莫说:“我想,面对势头强劲的中国,美国应该警惕——我们一直是世界第一,中国会发起挑战。我真心希望两国能成为伙伴,但国家差异决定了冲突。”

那么美国学生对中国是否抱有积极的态度?为什么是,又或为什么不是?

有位教师认为美国媒体对中国有偏见,所以鼓励学生阅读国际报章的关于美国的报道,从而了解美国“自己的国家所作所为”。位于匹兹堡北部的波特阿伦格利高中的教师乔治·赖利(George Riley) 主讲世界历史、心理和美国内战,表明立场:“我的家乡是小圈子,有种族主义者,对待异族顽固不化。对于中国的观点通常是消极的,归结于媒体,还有工作流失到中国,一个重要雇主裁员。”

赖利已经六次参加匹兹堡论坛的国际学院,认为来自中国人的竞争是重大问题。匹兹堡康宁玻璃公司面对廉价的中国产品,一直在裁员。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简·贝瑞丝(Jan Berris)是特别来宾发言人,赞同赖利的看法.她说:“面对自身问题,责人容易,责己难——很难控制局势。如今,美国人过于责备他人而忽视壮大自己。”她还指出了美国有可能加大投资教育或是工程研究和发展。从1971年在全国委员会工作的贝瑞丝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崛起是否意味着美国的落幕?”

无论来自哪所学校,多数学生只知道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庞大的人口,而对于中国社会、社会和国内发展认知甚少。位于匹兹堡北部的东阿勒格尼高中三年级学生梅丽·艾贝(Merri Ebel)在很多地方生活过,在搬到这里前住在旧金山。她说:“中国过去只是人口众多而又封闭的大国,加之教育注重美国历史,所以没有人真正了解和讨论中国。我能拼写中国之前就知道美国宪法了。中国只是个大大的问号。”

论坛结束前,一位年轻妇女向来宾发言人查尔斯·弗里曼 (Charles Freeman)提出一个问题。弗里曼是主管中国事务的美国贸易前副代表和中国联盟的前执行主任。她提到外包服务问题:因为所在的公司放弃美国而在中国建厂,她的父母失业。弗里曼敏感尽量给出安抚性的答案,解释事情也朝另一面发展。但他总结出大胆的想法或许更有效。他说:“这就是全球经济。我不是政治家,不会为了让他人不受伤害而改变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