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12月24日报道
23日下午,“南海Ⅰ号”离开“生活”了800多年的海域,驶向28海里外的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预计此次航行将进行6~9个小时,于24日凌晨抵达“水晶宫”前的临时码头。
目击
“巨无霸”缓缓驶离现场
昨日下午,记者租一艘快艇来到打捞现场。下午5时10分左右,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巨无霸”钢沉箱稳稳坐在巨型驳轮“重任1601”上,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将“德鹏”号作为主拖船,慢慢地拉着“重任1601”离开打捞现场,“南海Ⅰ号”就此离开了800年前失事的海域。
归途
气囊为“脚”好还宫
据广东省打捞局工作人员介绍,“南海Ⅰ号”从临时码头登陆“进宫”,必须要经过一条365米长的水泥路,这将是“南海Ⅰ号”能否“入宫”最关键的因素。
365米的归途,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将被拖“进宫”,20多个大气囊将帮助“南海Ⅰ号”顺利“进宫”。
据了解,“南海Ⅰ号”入宫时,路上将垫上20多个大气垫,重达3400吨的沉箱就借助气垫一路“溜”进“水晶宫”,这个入住过程将非常缓慢,大约需要两至三天时间。
沉箱被拖进“水晶宫”,有关打捞局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但气囊到时如何抽出来,又成了大问题,因为有人担心,如果不抽出气囊,万一今后有气囊承受不住爆了,“南海Ⅰ号”岂不要遭遇大的震动?
探访
出水文物装了好几箱
23日上午,记者前往广东阳江博物馆,参观此前发掘出的“南海Ⅰ号”上的部分文物,一睹“宝物”真容。
与其他的博物馆不同,走进阳江博物馆一楼展厅,就看到好几个绿皮大铁箱,每一个都比乒乓球桌还要大一些,一米来高。铁箱子里用水浸泡着一整块土黄色的物质,上面隐约可见一些瓷器的碎片。在展厅的另一边,也摆放着若干个大塑料桶,里面是一些较小的土黄色物质,凝结着瓷器或陶罐。
阳江博物馆工作人员李剑介绍,这些土黄色物质是从“南海Ⅰ号”上发掘的“出水凝结物”,用清水浸泡主要起到脱盐的作用,从而把藏在里面的文物慢慢取出来。这些凝结物都非常坚硬,要泡很长时间才能把文物拿出来,而且每天都要换水。
除了这些奇特的“出水凝结物”,阳江博物馆陈列最多的是瓷器,主要产自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福建德化等南宋的几大名窑。与陆上发掘的文物大多呈一种古旧的颜色不同,这些来自海底的瓷器色泽鲜亮,发出崭新的亮色。有一件龙泉窑的宋青釉印花癸口瓷盘,手工花纹,呈青绿色,盘底似乎还盛着水,润泽通透,十分精致美丽。
据李剑介绍,从目前发掘出的文物来看,瓷器的品种并不多,大多是批量生产的,但预计“南海Ⅰ号”上的文物仅瓷器就有数万件,数量巨大,也使“南海Ⅰ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宝藏”。
释疑
沾淡水不影响古船
昨日下午,天上下起了零星的毛毛雨。下雨后,作为淡水雨会不会对埋在沉箱中的古沉船造成影响呢?这么大的风又能否对古船造成破坏?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魏俊博士称,这点小雨不会对淤泥中的文物造成任何影响,因为古船埋在淤泥下40厘米处,并处于饱和水状态,不会吸收更多的淡水。同时钢沉箱底部是完全密封的,只有经过交换中和后,才能降低泥中的盐分,从而改变箱中的环境。即使雨再稍大一些,也不会改变淤泥的环境。
质疑
温度会否损坏古沉船
存放“南海Ⅰ号”的广东丝绸之路博物馆在海边修建,古船的存放环境完全模拟海里的环境,为的就是最大限度让“南海Ⅰ号”减少因“水土不服”而产生的危害。但是昨日,广州一名专家提出质疑:海里毕竟不是陆上,未来发掘的几年时间内,陆地温度会不会损坏古船及其上面的文物?
海边空气含盐量高,腐蚀性强,尽管博物馆主体工程改用耐久性混凝土结构,外观则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但是宫内的自然环境是无法改变的。存放古船的“水晶宫” 储水容器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了较为新型的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但外部的温度必然会改变储水容器内的温度。“温度变了,古船和文物就会有损坏。”这名专家称,我国的考古中发掘出的文物都会有两大难题:氧化和温度。“文物一出土就变了,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对于保存水里出来的文物还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游览
如同逛“海洋公园”
水晶宫整体为拱形的长方体,建筑面积为12288平方米,最高三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正面从西到东,是由五个形状、大小不等的拱相连形成的,博物馆中间最大的半圆就是水晶宫。水晶宫的主体已基本建好,宫体墙内刷上了湛蓝色的漆。游人可在水下观光走廊通过透明度极高的压克力板俯视“南海Ⅰ号”原型,还可以观看考古人员现场发掘工作,就像参观“海洋公园”一样。
猜想
“南海Ⅰ号”是最贵沉船?
有专家揣测“南海Ⅰ号”的价值将达数千亿美元,那么,它会不会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沉船中,最为昂贵的沉船呢?
昨日,阳江市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文物专家称“很有可能”,而魏俊博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现在还不好说”。
据媒体报道,今年,世界打捞业巨头、美国奥德赛海洋勘探公司在一次代号为“黑天鹅”的探宝行动中,从大西洋海底一艘古老沉船上,起获重达17吨的殖民时期金银财宝,包括约50万枚银币和数百枚金币,总价值至少为5亿美元。
此后,该公司对外宣布,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出水”的最大一笔海底沉船财富。
对此,阳江市的这位文物专家说,同是一种该船所载的一个瓷碗,在美国卖得几十万美元,那么,数量达到6万~8万件的“南海Ⅰ号”就很有可能会是世上已发现最贵的沉船。
盗贼盯上"南海Ⅱ号" 偷盗时与边防官兵打游击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7/12/24/20071224060304cafc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7/12/24/20071224060248f6ce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魏峻博士称,下雨已早在他们对古船的保护考虑范畴之内,应该讲这点小雨不会对淤泥中的文物造成任何影响。
风雨来袭“南海Ⅰ号”安然无恙
水光电探测隔沉箱窥古船初貌
昨日下午,风雨来袭,让人不禁为古船的安危捏一把汗。然而,专家给大家派了一颗定心丸,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魏峻博士称,这些小波折早就在他们的意料之中。主要是看这场雨的降水量大不大,如果小的话,根本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因为古船埋在淤泥下40厘米处,并处于饱和水状态,不会吸收更多的淡水。同时钢沉箱底部是完全密封的,只有经过交换中和后,才能降低泥中的盐分,从而改变箱中的环境。即使雨再稍大一些,也不会改变淤泥的环境。
“虽然考虑了雨水对古船的影响,但我们最担心的还是在拉移中海况及风浪会对古船造成破坏。”船上工程人员介绍,虽然风浪达到了6级,但是半潜驳船基本上没有晃动,沉箱一动不动地待在船上。半潜驳可以抵御10级以上的风浪,这点风根本不会对沉船造成任何破坏。
据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副工程师吴建成称,待潮位与其他条件达到“南海Ⅰ号”上岸要求后,将用安全气囊将“南海Ⅰ号”安全运抵水晶宫。
吴建成说,在半潜驳到达海上码头后,将选择在风浪适宜的情况下靠岸,这样在沉箱下船时可以尽量地避免颠簸。随后,在沉箱与半潜驳甲板的空隙当中,工作人员将向其中穿插气囊,打捞局共准备了24个气囊供沉箱上岸及入宫之用。随着气囊的滚动,沉箱就慢慢地挪到了岸上。
吴建成强调,沉箱上岸,即水陆交接的时候,将是对工程技术的大考验。具体要多少时间还是一个未知数。在沉箱上岸后,将一直顺着气囊的滚动挪动。由于气囊是软的物体,因此即使有振动,也不会对沉箱内的文物造成损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武装装备部部长郑明建议,把沉箱“武装”成一个多维透视沉箱,将使得打捞工作更加理想化。因为大家都急着想知道船的形状和结构,一般都要把上面的土泥水去掉以后才能看到新面目,但现在的水、电、光技术应用相当成熟,完全可能用电磁波、光波、声波来照射探测透视,甚至显示出古船的外形。因为目前有军用的探测技术如声呐技术等可远程探测。但隔了层泥,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转化,争取在水土还没完全剥离时,就可以初步了解古船外观,更有利于剥离,还能在不能剥离时就开始做研究。
文物盗贼觊觎古船
雷达24小时“伺候”
昨日出席打捞仪式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度肯定了阳江边防官兵在保护“南海I号”安全工作上做出的贡献,说国宝的成功出水,阳江边防官兵功不可没。据悉,“南海I号”沉箱出水后,阳江边防和广东海警三支队的官兵们将进一步加强警戒,全程护卫国宝运输以确保万无一失。
东帆石岛发现可疑潜水衣
公边44701巡逻艇,是阳江边防的一艘“旗舰”,它装备了新型高科技雷达,凭借这只“千里眼”,对查控海域实施24小时监控,同时加配了44708高速摩托艇,执勤官兵还配备了先进的卫星电话。
2006年4月23日晚11时许,公边44701艇上的雷达监控系统自动报警铃突然响起,经查看,有一个小黑点进入了东帆石附近海域,艇长廖伦敏锐地意识到有情况!又有贼来打“南海Ⅰ号”主义了。他当即带领6名官兵全副武装乘快艇前往东帆石附近海域巡逻查看,快接近东帆石岛时,官兵们发现有一条小型快艇借着夜色的掩护快速离去了,上岛后,官兵们还发现了留在岛上的黑色潜水衣、潜水镜等物。后据情报部门调查核实才知道,原来坐在那艘快艇上的正是原先情报反映的那几名文物盗贼和海盗分子,其实他们几天前就到阳江了,但边防官兵们在海面和陆地上联合组成铜墙铁壁式的警戒守卫,使他们望而生畏,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心存侥幸,辗转到江门市台山沿海,从渔民那里高价租用了一条快艇,准备趁夜色的掩护碰碰运气,但一出现在附近海域就被边防官兵发现,他们只能撒腿就跑,望“宝”兴叹了。
“南海Ⅱ号”让盗贼虎视眈眈
其实,沉没在南澳县附近南澎列岛海域的“南海Ⅱ号”古沉船也被文物盗贼虎视眈眈。今年5月25日上午8时许: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接群众举报后,在南澳县附近南澎列岛海域两艘渔船上当场查获21件刚被打捞出水的古瓷器。据边防官兵调查了解,有渔民在水下作业捕捉龙虾时发现一艘沉船并有大量瓷器。
6月1日,省文化厅组织水下考古专家潜入水下进行第一次摸查,确定海底有一艘近18米长沉船,初步认定这艘沉船沉于明末万历年间,船上及四周散布瓷器上万件!这就是后来的“南海Ⅱ号”。
自5月发现“南海Ⅱ号”古沉船以来,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就担负着该船的警戒保卫任务,截至昨日已有213天。中间经历了持续数十天的台风天,但是边防官兵仍保持了全天候的警戒,轮流在现场海域看护。由于“南海Ⅱ号”古沉船发现海域海水较浅,想要非法打捞的渔船在带有潜水设备的情况下可以很快潜到水下,这给守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记者在多次采访中了解到,这200多天来,边防官兵也无时无刻不在与猖狂的文物偷盗者斗智斗勇。
“等到我们接警出击,到达海边乘快艇到文物海域,偷盗的渔船早已闻风跑了。但是我们边防官兵要跟他们斗快,我们就放弃乘警车出击转而乘出租车或者一般车辆出警,悄悄地乘快艇去警戒海域出击往往能够发现可疑的非法打捞船只。”主要负责“南海Ⅱ号”保护工作的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所长朱志雄对本报记者如此介绍,该所为全天候24小时监控古沉船海域,还专门购买了一套价值2万元的卫星定位监控系统。
记者还从汕头边防支队了解到,在打捞船离开沉船海域后,一些心术不正之徒开始对海底的珍贵文物产生非分之想,甚至直接打电话给派出所的官兵,要求官兵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事成”之后自然少不了“好处”。而云澳边防派出所所长朱志雄也对记者介绍,他就曾接过陌生人的来电,称只要边防官兵大开方便之门,捞上来的文物所得“五五分账”。无疑,这些要求均被边防官兵严词拒绝。
船未进宫游客先至
为方便游客更好地参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阳江市文化局局长冯绍文在博物馆建设现场向记者介绍,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从西至东分别为1、2、3、4、5号拱,而6号拱在1号拱的内部。游人来参观时,可从2号拱的前、后两条通道入宫,进入常规展厅2号拱后,走上楼梯向西行则进入1号拱,“1号拱将放置打捞出水的展示文物‘宝贝’,通过1号拱向上走则进入6号拱,6号拱是珍品馆,专门放置出水文物中的稀世珍品”。
游客从6号拱和1号参观完后,通过2号拱向东则进入了整个馆的最精华部分3号拱“水晶宫”。游人可在水下观光走廊透过透明率极高的压克力板俯视“南海Ⅰ号”原型,还可以观看考古人员现场发掘工作,就像参观“海洋公园”一样。“4号拱和5号拱分别是储藏文物的仓库和考古人员的办公地点,暂不对游人开放”。
广告贴满水晶宫外墙
昨天,记者再次赶往海陵岛水晶宫时,这里已经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常了。大量的游客赶到水晶宫门前看个究竟,为了避免游客涌进现场,水晶宫前面拉起警戒线,除施工人员和记者外,游客只能在外面瞄上几眼,而迎接“南海Ⅰ号”的水晶宫外墙和内壁,则贴满了当地商家五花八门的大幅广告,商业气息浓烈。
许多游客看完水晶宫后,都会直接走到临时海上码头前,举目远眺。记者现场采访时发现,由于昨天是星期天休息日,很多游客都是看到媒体报道“南海Ⅰ号”出水后,全家老小专门开车过来想一睹“南海Ⅰ号”真容,其中大部分是从阳江市区开车过来,有的人还专门从珠三角赶过来。“我们就是专程过来看‘南海Ⅰ号’ 的。”周先生告诉记者,昨天中午,他开车带来老婆、女儿还有母亲,花了1个多小时从阳江市区赶过来,想看看古船,没想到等了半个多小时,还没看到沉箱踪影,听说沉箱还没那么快到时,周先生有点失望。但游客们还是很开心地在码头和水晶宫前拍照留念。
“数码摄影!即拍即取!10元一张。”住在海陵岛闸坡的吴执则做起了游客生意,和自己的搭档带了新买不久的两台小型打印机,一大早就来到码头给游客拍照。尽管很多游客都携带数码相机前来,但吴先生的生意还是不错,十多分钟里,吴先生就做成了三单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