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相声大赛惹争议 圈内叹息:成了‘四不像’
文章来源: Gitler 于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第四届CCTV相声大赛已于7日晚落幕,但热热闹闹大赛背后,有识之士看到的是相声面临的演员基本功匮乏、精彩脚本难觅的窘境。针对大赛中出现的大量参赛相声“小品化”倾向明显,变得有些“四不像”,有人叹息,也有观众叫好,争议不断。
圈内人叹息:相声成了“四不像”
“CCTV,求您别糟蹋相声了”,日前在新浪网博客上,一名相声爱好者写道:“两人在台上手舞足蹈,我本来以为是演小品的,一看旁边的台标,却发现是相声大赛……‘如果这个节目也是相声的话,我觉得可以说‘相声,是一门肢体艺术’了”。
“相声不像相声,小品不像小品,成了四不像”……在南京相声界,提到本次大赛也多是类似评价。
江苏省文化馆导演、著名相声演员倪明告诉记者,大量的二人转、模仿秀、脑筋急转弯,甚至是奇装异服、满台打滚等“花招”,尽管能博得观众一笑,却偏离了相声艺术本身。
有观众买账:能把人逗乐就行
在本次相声大赛中,最有争议的参赛作品大约非湖南选手朱少宇、张露曦的“我要考学”莫属。在业界对其“恶俗”、“四不像”的骂声中,不少看热闹的“门外汉”们却认为,这个非专业组的节目是整个大赛中最为精彩的作品,实在是太搞笑了。网友“三万里路”在博客里说道:“我和爸妈几乎是从头笑到尾。他们没有什么太多的深意,也没什么套路,但却处处体现了相声的本质,那就是快乐!”
相对业界对大赛中暴露出的“相声不像相声”的担忧,不少观众反而显得宽容。“我觉得相声嘛,能把人逗乐就行,何必拘泥形式。”市民张先生接受采访时说。
第三种声音:相声不能成“花架子”
“只要观众喜欢,而且保留了相声的主要元素和主体结构,那在作品中吸收些其他艺术表现元素是可以接受的。”省曲协副主席、秘书长芦明认为,现代相声与过去相比,演员与观众交流的渠道变了,观众群体也变宽泛了,观众的文化水平、欣赏眼光也都不一样,因此,相声界需要形成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允许、鼓励出现不同的相声表现形式。
市歌舞团著名相声演员吕少明则认为,电视相声受到演播时间的限制,只能拣有“包袱”的段子、挑吸引观众眼球的东西演,自然会在传统相声上增加一些新的表演元素,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本届选手“花招”多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却是选手基本功、尤其是“说”的功力普遍较差,以及剧本的平庸,所以他们的表演再花哨、形式再创新,也只是没血没肉的“花架子”,有的节目虽然能令观众发笑,但笑过后却没能给人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所以得不到行家和关心热爱相声艺术的人们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