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是拆迁,一会儿又是商业出租,一会儿是复建,一会儿又是异地“重建”,圆明园真是多事之地。多事之地的圆明园,继猪头、马头之后,这会儿又出了一档“ 头”、“ 头”将被佳士得拍卖的事。
网上一如既往地民意高涨,说得最多的是这类因战争流失海外成为民族耻辱象征的文物如何“回归”。探讨是无限自由的,实际的路途无非两条:或民间购买并捐赠国家,或国家回购。
国家文物局的态度十分鲜明:绝不“回购”被战争掠夺的文物绝不回购!回购意味着对“非法”作为的纵容和变相认可。这是专业立场,也是国际遗产保护公约的基本原则。
于是,民意包括相关民间基金组织们开始求助民间,曾经慷慨解囊的爱国华侨成了猜想对象。
诗人艾青说他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骄傲。中国老百姓真得特别爱国,我们的确应该为他们感动骄傲。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钱没力的也会出招,都有很强的令人感动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也许就是一种文明绵延5千年不曾断绝的功力所在。
然而,这种强烈的爱国热情正在被商人大肆的利用。圆明园是最典型一例。复建也好,重建也好,出租也好,拍卖也好,说白了都绕不过一个“利”字。民众爱国热情越高,舆论越关注,这些事件的传播效应越大,那些商人包括为商人服务的买办文人艺术家就获利越多。记得前几年徐悲鸿一幅遗作流落到海外进了拍卖行,在舆论的高度关注下,拍卖价格一个劲地涨。国家文物局本来“志在必得”,准备破例动用专项基金买下,结果因为谈妥的价格再次上涨而放弃。涨价的原因很简单——商人认为高涨的民意表达了旺盛的需求,有需求就有行情,有行情就要涨价,这就是市场。
市场除了有行情,价格还应该是价值的体现。文物的价值很难量化,但还是基本判断曲线的。当圆明园的一件兽首叫价突破“亿”关,这就是匪夷所思,不合市场逻辑了。更何况这个所谓的“行情”,也是虚夸的。前面提到的徐悲鸿那幅画,两度流拍就是一例。
这些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是好一点了,国家财力也强一点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做市场的“冤大头”,更不必让那些投机商人把“圆明园”和“爱国”当作幌子,让他们从中渔利。
我们爱国,但我们也很清醒。(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