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杂技产业发展论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杂技人和专家汇聚一堂,研究中国杂技在产业化进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其中中国杂技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太尴尬 出去都是打工者
“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一台节目在海外的出场费是1000美元到2000美元,演员每天的生活费30美元到50美元,如今许多团的演出费没涨,生活费还大幅下降,现在一般只有十几美元,三四十美元都已经算很高的了,有的地方甚至只给生活费不给演出费。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杂技缺乏市场竞争力。”北京杂技家协会主席李恩杰一语点破中国杂技表面繁荣背后的尴尬处境。
虽然中国杂技人的脚印遍布全世界,仅中国杂技团就出访过世界112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外受欢迎的程度也是其他艺术门类难以企及的。但是中国杂技出国整体上都是为人家打工,主要在公园和大棚演出,很难进入国外的高等艺术殿堂。除了杂技之外,也没有什么可以让人记住的东西。中国杂技在国际市场上的境况越来越差。在某些中国杂技团身价不升反降的过程中,成立于1986年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却从零开始到现在一年营业收入达到几亿美元。
实力弱 不及太阳一晚会
杂技团体实力弱小,是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不要说那些地方上的团体了,就算中杂、上杂这样的国内大团的整体实力也不如太阳马戏团的一台晚会。中杂总资产不过两亿多元人民币,但太阳马戏团在一个节目上的投入往往就有上亿美元。
没有高投入,中国杂技就更难实现对世界舞台的统治性影响。而太阳马戏团经过20多年的经营,从当初第一批演员还要中国培训的“学生”变身大亨,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际杂技市场。
李恩杰认为,“实力”问题可以通过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战略投资的介入来改变。有专家提出设想,单个杂技团实力太弱,那么大家联合起来面对海外市场腰板不就硬了?
缺品牌 全国杂技一台戏
“中国杂技现在的处境,我们杂技人自己应该负责。”李恩杰的这个观点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国内杂技团体长期以来不注重品牌的培养。有许多小团在国外演出时,不光模仿别人的节目,还冒名顶替别的名团,为了一点票房就放弃品牌打造。
要打造品牌就得有个性,但“全国杂技一台戏”,这种状况至今得不到改善。无论是南方、北方,都是顶碗、高椅那么几个节目。另外,模仿也是危害中国杂技发展的一大毒瘤,往往一个团排出来一个好节目,其他团马上全盘照抄,不光技术动作一样,甚至连服装都不换。当国外演出商前来挑选节目时,模仿者因为成本低所以价格也低,让创新者利益受损,没有积极性再继续创新。
深加工 从卖煤到卖化肥
“我们要从卖煤的,变成卖化肥的,不能只出售原料和半成品。”北京杂协理事汪丽娅将单一的、没有经过包装的杂技节目比作是煤,而精致成熟的晚会则是化肥。
众所周知,原料的价格低廉,而成品却摇身一变身价倍增。中国杂技在技术上没有问题,甚至是领先的,多年来频频斩获各项国际大奖,所以会有很多外国演出商前来挖掘节目。单个节目输出价格往往很低,经过演出商包装整合之后,却增值很多,但钱都被演出商和中介商赚走了。如果是我们自己包装成一个组合或者一台晚会,自己直接进行市场营销就不一样了。在这方面中杂和广州战士杂技团属于先行者,并且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前者的《一品一三绝》和后者的《天鹅湖》,这样品牌团队创新的整台节目价格能够达到几万美元。
腰杆硬 要靠国内市场撑
众多杂技团甘于在海外漂流打工,是因为国内杂技市场不景气,这样一来自然就被海外演出商牵着鼻子走,出现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用李恩杰的话说,这叫被别人卡着脖子还把人家当救星。相反,如果国内市场培养起来,凭着国内市场就能养活自己,跟别人讨价还价时有了本钱,腰杆也能硬起来。
汪丽娅认为国内市场潜力很大,只是尚需培养,可以从建立国内巡演机制做起,培养观众定期欣赏杂技的习惯。比如《一品一三绝》,这台节目在国内演出了50多场,收入近900万元,目前还在继续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