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揭中国官方雄文笔名含义 你都看懂了吗?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薄熙来案”专题页面


2017年10月24日,胡锦涛出席中共十九大闭幕会(图源:Reuters) 


进入8月份,中美贸易战无暂停的迹象。不久前,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和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先后发表了两篇署名“宣言”的文章,两篇文章都在谈改革开放。

香港《明报》8月16日指出,据说这笔名是代表中宣部的言论,被认为是官方为贸易战升级开始作“精神备战”。中共有在一些重要的时间点利用谐音笔名发表重磅文章透露官方旨意的传统,这些文章既不以官方文告形式发表,又希望读者一望即知其官方背景。

报道称,如文革中的“梁效”是北大、清华批判组的集体笔名,谐音“两校”。现在,“任仲平”是《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笔名,“辛识平”是新华社的时评笔名,“仲祖文”是中组部党建研究室的笔名,“钟纪言”是中纪委研究室的笔名,胡锦涛时代的“郑青原”,据说是来自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笔名,取音“正本清源”。薄熙来主政重庆时,《重庆日报》曾有一个御用报道小组,专责报道薄的活动与讲话,笔名就是小组的四川话谐音“肖竹”。至于这次中宣部为何弃“钟轩”或“钟理轩”等既有笔名不用改用“宣言”,可能是想改变一下形象吧。

此前,中纪委官网刊登的历史文章作者笔名有一个称习骅的,《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雍正如何让官吏为国家做事》、《皇帝的伙食费到底多少?》、《雍正铁腕治吏的启示》、《“癸酉之变”与嘉庆帝的反思》,这些刊登在中纪委网站上的历史小文不仅被广泛传播,也被不同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很多人发现,这类能被中纪委看重的以史为鉴文章,作者署名都是“习骅”。更有意思的是,中纪委曾经热推的书籍--《中国历史的教训》,作者也叫“习骅”。

或许是考虑到谐音缘故,许多人认为这是某个高大上机构的笔名,实则不然。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是这么介绍习骅的,“现在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工作,法学博士。曾先后师从南京大学林仁栋教授、北京大学黄宗良教授,研究廉政立法和苏共问题。”书中还提到一句,“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用一句大白话说,习骅是一个真人真名。
查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