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辞职背后: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阿里巴巴IPO”专题页面
前段时间,马云在教师节当天,正式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他如期退休了。

虽然他退休我们早有耳闻,因为他早在一年前已作退休预告,但真到了他正式宣布那天,还是让人又敬又叹。

退休的当天正好是马云55岁生日,在生日会及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上,他动情落泪,他深情向大家告别:我要换个江湖,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

马云在年会上

整整20年,披了荆斩了棘打造出了世界瞩目的阿里商业帝国,如今的阿里巴巴耀眼又辉煌,但马云却在这个时刻笃定选择急流勇退。

人说手握财富简单,毫不在意地放下太难,但马云却可以义无反顾地漂亮转身,去实现他那些公益或教育的梦想,去做他最想做的“乡村教师代言人”。

他的人生真如他的偶像金庸所说的:“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55岁的马云目前已在自己的人生大闹了多场,他活成了自己最喜欢的义侠“风清扬”。(风清扬是金庸《笑傲江湖》中的剑术达到最高境界的高人,他碧血丹心,侠骨柔情武功盖世却隐居于华山山后)

马云与金庸

马云大闹第一场:父母带着,在娘胎里

都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马云会成为梦想实现家,只不过是复制了父母的特性。

马云的父母也不是简单的人。

马云的父亲马来法,从小学习摄影,17岁后就一直在杭州的摄影社从事摄影工作。

但他楞是从摄影社跨界至曲艺江湖,并在中年时期调入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从事他最喜欢的曲艺整理研究工作。

如今的马来法,是我国曲艺界堪称元老级的人物。

马云与父母

而马云的母亲崔文彩更有魄力,因热爱评弹,毅然放弃工人职业,60-70年代工人地位是很高的,而崔文彩说放弃就放弃了。

她离乡背井来到无锡县评弹团,勇敢自我推荐,而那时她正怀着马云。

在那个年代,扔了金饭碗,身怀六甲,跨省越市来追求评弹的梦想。

这在那个年代的观念和思维,不是异类就是疯子了。

马云母亲年轻时

但无论是马来法,还是崔文彩,他们俩就是可以因为梦想或内心的热爱任性得义无反顾。

想象下,彼时,在娘胎里的马云是接受什么样的胎教?

马云父母从来都是用轰轰烈烈的方式教育他,告诉他:你可以随时为自己热爱或梦想勇敢跨界,并为你的梦想、热爱随心所欲,无所畏惧!

马云今天能成为精彩绝伦的梦想实现家,不是偶然,是娘胎里带的,是与生俱来的。

马云大闹第二场:让人无法省心的成长

马云的成长绝不是循规蹈矩的那一类,

他不是别人眼里的好孩子,也对学习无兴趣,却对太极拳,散打无比痴迷,也因此他特别喜欢打架,他在学校被称为“打架大王”。

因打架,马云父母没少操心,转学都转了三次。

马云童年时

马云父母曾有过这样的一番对话:

母亲崔文彩说:“这孩子天生不按常理出牌,说教只怕没用。”

父亲马来法说:“那我就是一把铁锹,我一天一小铲,挖出他的闪光点,再用闪光点去填埋他的劣根。”

这个父亲说到做到,他发挥愚公的精神,一点一点地挖掘马云身上闪光的地方。

马云有段时间迷上英语,据说是他很喜欢的一个地理老师说起西湖边遇到外国人的趣事,让他觉得学习英语是件很神奇的事。

于是马云跟父亲提出想去西湖边找老外,他父亲欣然答应,骑着自行车就带着马云去西湖一圈一圈地找外国人。

而且是没事就带着马云去西湖边找外国人聊天。

直到马云在16岁的夏天,遇到一位名叫戴维·莫利的澳大利亚小孩和他父母,他们这一段被广为传颂的异国奇缘一直在彼此温暖,彼此成就。

马云与戴维·莫利成为了真挚的笔友,每次马云给莫利写去的信,莫利都会在回信中细心为马云修改英文,还曾专门提醒马云写信的格式要把行距留大点,方便他做修改。

所以,马云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马云与戴维·莫利

奈何,马云不是读书的料,他18岁第一次高考,雄心勃勃报了北京大学,然数学他只考了1分,当然落选啦。

考不上,那就去找工作呗,结果他啥工作也没找到,他后来演讲时还调侃说是因为自己长得丑。

他父亲给他找了份搬书的工作,他因此看了很多书,也从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受到很大启发,他觉得自己不能一直搬书,于是主动要求回去复读。

第二年的高考,他数学进步了,也只是考了19分,自然也落选了。

直到第三年的高考,他的数学考到了79分,上了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线,终于能上大学了。

而这一年马云的运气也出奇的好,这一年杭州师范学院正好升级为本科院校,但因为是升级的第一年,知名度还不够,本科生并没有招满,于是马云凭着优异的英语成绩被破格录取到本科的专业。

最终还是他人生中的异国奇遇,还有他父亲的努力挖掘和引导,奠定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马云的成功,真的不是偶然,他有一对伟大又包容的父母,人生路上也遇到很多暖暖的贵人。

马云大闹第三场:七次签证去澳大利亚

马云终于上了大学,在他21岁的时候。

这个时候,远在澳大利亚的戴维·莫利一家人邀请他来澳大利亚玩。

那时是1985年,那个时候出国真是稀奇,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因为那个时候办个护照不容易,拿下签证更不容易,因为需要亲自去北京签证,费用昂贵,而马云一介穷书生,关键是不是去了就可以拿到签证的。

马云还是要试试。

他倒是顺利办下护照,于是他去北京申请签证,他住在廉价的地下宾馆,本以为去一次大使馆就可以签下,谁知道他去了7次申请签证都遭到拒绝。

在北京已连续住了七天的地下宾馆,他还是不愿放弃,他第八次去,他对当时面试他的使馆官员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我已经在这里待了一个礼拜,已经尝试了7次都被拒绝,我希望这次能申请到签证。”

他对使馆官员讲戴维·莫利与他的相遇,讲他们建立的深厚感情,然后,他竟然拿到了签证,去探望朋友性质的签证,在那个年代是不存在的,那个时候只能签发探亲或是由政府外派出差或是留学等性质的签证。

马云与戴维·莫利

马云终于得以去澳大利亚的纽卡斯尔与戴维·莫利一家人相聚。

七次被拒,几经周折,漂洋过海,只为去见异国的笔友,也只因戴维·莫利一家人也想见马云。

他们的故事纯真得如孩童,又纯朴又美好。

马云曾在一场演讲上讲:“在纽卡斯尔待的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我每次回到中国,在那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而后,戴维·莫利一家也一直与马云亲密联系,他们就像一家人。

戴维·莫利的父亲肯·莫利(Ken Morley)还每周给马云存5-10澳元,半年给马云寄一次支票,当是负担马云的大学生活费。大学四年,肯·莫利(Ken Morley)总共资助了大约200澳元,据说马云结婚时,肯·莫利(Ken Morley)也给了他不少的资助,如给他买婚房。

马云与肯·莫利(Ken Morley)

后来成功了的马云,一直高姿态回报肯·莫利(Ken Morley)曾经给予他的指导和支持,他甚至在肯·莫利去世后,在肯·莫利家乡的纽卡斯尔大学以他和肯·莫利共同的名义捐款2000万美元,设立了“马-莫利基金会”。

他说:“我年轻时就告诉自己,如果我足够幸运,能够成功,我要为纽卡斯尔大学做点事情,因为这是Ken经常提到的一所大学。我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像Ken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哪怕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

是的,他们在西湖边偶遇,然后就这样成了彼此生命中重要又温暖的人。

所以,马云怎么可能不成功,他有一颗执着又美丽的童心。

他一直怀揣着这样的童心,去努力,去坚持,去开拓,去攻克,去面对,去反转……

所以他可以绝处逢生也可以轻易身份转换。

马云大闹第四场:第一次创业

1988年,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毕业了,他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当老师。马云确实有做老师的天份,他做老师后很受学生欢迎,也很快就成为杭州市十大优秀青年教师。

马云在杭州师范学院

但马云真不是安分的主,他先是兼职了夜校的英语老师,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学生,然后他突发奇想,要创业。

估计他创业的出发点,是想赚钱的同时还能帮助更多人,因为他成立的杭州海博翻译社请的人都是学校的退休老师和他夜校的学生。

但创业赚钱真不是马云想象的那么简单,翻译社刚成立,没名气,没客户,哪来的钱?

刚开始的马云,别说赚钱了,连房租都付不起。

那怎么办?已把退休的老师都请回来了,翻译社总要活下去啊。

这位如今的商业大亨马云,他背着麻袋到义乌、广州等地去进货,他开始倒卖小商品,鲜花、小礼品、袜子、鲜花、书、手电筒,甚至内衣……

后来更是夜校的学生也和他一起,他们同甘共苦,熬着撑着养活翻译社。

再后来,总算是越来越好了,翻译社慢慢有了名气,能付房租,不愁发工资了。

几年前,成功了的马云在接受采访时,指着吧台上的小玩意,玩味十足,兴奋说道:“喏,看见那个大陶狗吗?当年我就卖过它。”

这位神一般的人物,也曾被生存逼着,无奈过河,过了河,成了英雄,也成了商业巨才。

马云与翻译社的伙伴们

马云大闹第五场:创立阿里

1995年,因翻译社在翻译界小有名气,马云得到了去美国谈判相关项目的机会,他因此第一接触互联网,他敏锐地意识到,互联网在中国还是空白,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于是,当年的4月,马云辞了学校老师一职,转了能赚钱的翻译社,他和老婆,在杭州租下一间小房子,成立了一家名为“中国黄页”的公司。

1995年7月,中国黄页网站正式上线,这是互联网上最早的中国网站之一。

又是经历了诸多磨难,马云把中国黄页互联网做起来了。

马云和老婆张瑛

但马云又在中国黄页正兴盛的时候,突然宣布,自己将离开中国黄页。

他将前往北京担任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总经理。

他问谁愿意跟他去北京。最后,愿意和他同行的有6个人,都是曾经同甘共苦走过来的6个人。

马云和他的创业元老们

在北京,他带着团队,很快就把网站给搭建起来了。 也因此认识了很多人。

只是马云觉得在北京始终还是束手束脚,他想回杭州,创立属于他的电子商务帝国,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的梦想,他觉得是时候要实现这个梦想了。

马云当时做出这个决定时,他的团队成员,他的妻子都很惊讶,在北京的事业开展得很不错,都曾以为要在北京扎根下来了。

他告诉他那些共患难的同伴们,自己已帮他们预设了三条路,他们可以任意选择:

1. 去雅虎,那时的雅虎正兴起,前途无量。

2. 去搜狐,工资很高,进去后就衣食无忧了。

3. 跟他回杭州,工资只有500块,工作会很累,也无光鲜办公室,只能在马云家办公。

马云说会给他们一天的时间考虑,谁知道他们只出门了三分钟,就回过头跟马云说:“我们跟你回去重新开始!”

关于马云创业初期,这一幕的马云往事,我看过不止一次,只是每每看到,都会感动得热泪溢眶。

而后,有了大家所看到所用到的淘宝,支付宝,天猫……

马云创立阿里初期

很多人研究马云的成功之路,有说他的八字奇好,有说他的祖坟风水好,有说他够努力再加运气好。

但马云这大半生以来,他拥有包容信任的亲情,他遇到坚定厮守的爱情,他得到不离不弃的团队情……纵然,在商场,在职场,残酷复杂,但他总能和伙伴们顽强的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他也总能遇到令人动容的温暖慈善。

所以,今天的马云,从曾经的英语教师变身成了互联网英雄;再从阿里巴巴帝国中开拓出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的各种项目;再到和互联网不搭边的演戏,唱歌;再到勇于退休,做回他的“乡村教师代言人”

你会发现,他成功并非是运气好,命好,他仅是有爱,有信念,有魄力,有梦想。

也因为拥有这些,他可以天马行空地跨界,勇于追求及实现自己想要的一切和曾经的梦,活成了他最想要的自己。

查看评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