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操纵一场民主选举?他们拿高中生做了个实验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2014中期选举”专题页面
9月初,一场实验震动了整个挪威。

为了再现四年前俄罗斯疑似通过社交媒体干涉美国大选的行为,挪威国家电视台(NRK)的一档纪实节目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当地一所中学做了场类似的实验。

这档主导了实验的节目叫做Folkeopplysningen,意为“公众启蒙”。实验是秘密开展的,除了校长,校内几乎没有人知情。

“公众启蒙”节目的标志 / NRK

节目组想通过社交媒体,引导学生们支持此前最不受欢迎的政党,并抹黑其他高支持率党派。

编导选定了挪威中心党(Senterpartiet),选它的原因很简单:这个党在挪威名声很差,上一次选举中,中心党的得票率是所有参选政党中倒数第一,仅得到了约2%的选票。

声望如此糟糕的政党,如果能通过实验获得更高的支持率,那么实验揭示的道理就非常简单粗暴——假新闻确实能够有效地操纵民意。

社交网络的虚假账号、有意操纵过的信息流和人为炮制出来的假新闻,会如何影响一个封闭的社交圈内的舆论意见?

节目组建立的一个用来发动信息战的Facebook页面 / 网页截图

谁杀死了校园里的猫

八月底,利勒斯特罗姆高中的校园中出现了一场“寻猫运动”:校园里的猫不见了。寻猫启事贴满了学校的各个角落。

事发不久,一则视频流传在学生们的社交圈里。监控摄像头模糊的画质显示:野狼在夜晚潜入校园,并咬死了那只猫。

在最近几年的挪威,狼是一种引发政治分歧的动物。在消失了近半个世纪以后,环保组织刚刚帮助它们重新回到了挪威,城市人口与环保主义者们希望狼群生活得更好,本地农民却日益激烈地要求射杀狼群。

此时距离模拟选举还有一周时间。

利勒斯特罗姆高中的校园 / lillestrom.vgs.no

随后的所有行动都围绕着中心党的利益被设计出来,其中也包括了那段引起普遍讨论的狼杀猫视频——要求射杀全挪威境内的所有狼,正是中心党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主张之一。

一些学生察觉到了这个消息有点可疑,另一些学生则开始动摇,并慢慢接受了“狼咬死猫”的叙述——在事后的采访中,17岁的Viktoria Løberg表示,她回家后甚至主动和爸爸提起,在学校中看到了狼。

狼与猫的故事,只是节目组在选前集中投放的十条假新闻之一。除了假新闻,工作人员设计的舆论战系统其实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他们创建了一系列Facebook页面,相互配合发起舆论攻势。其中一个专门用于发布假新闻,两个页面用来发布对目标对象有利的真新闻,同时发展出一个虚假的组织,用来做线下活动。

在Instagram上,信息矩阵以一个名为“Nora Emilie Alsaker”的虚拟人格账号为中心,她的人设是就读于这所中学的十六岁女孩,页面上不时出现中心党的有趣宣传材料。

“Nora Emilie Alsaker”的Instagram帐号,现已删除 / 网页截图

经过六个月的经营,他们在Facebook上的主阵地获得了近130个订阅,它尝试发起的线下活动“气候罢工”在Facebook上收到了250人的“感兴趣”标记。Facebook上的付费投放广告共收到点击264次,在Instagram上,那个虚拟人格帐号与大约50个真正的本校学生实现了相互关注。

9月3日,新一轮校选举的结果出炉:中心党一共获得了24张选票,占到了总数的3.1%,在10个政党中的名次从第10跃升到第6。

愚弄民众还是教化民众?

9月4日,在全挪威校内模拟选举活动落幕的第二天,节目编导与学校校长一起公布了实验的存在:全校参与模拟选举的学生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接收了这些虚假信息,并产生了一届受到“污染”的模拟选举结果。

消息一出,全挪威舆论哗然,支持者相信这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地成长为国家公民,反对者群情激愤,认为这样的实验是在玩弄民主体制和所有人的信任。

在实验设计方看来,这是一个严格控制了可能的影响范围的社会实验,校选举实质上是学生们进入真实民主选举流程之前,在校园中组织演练的一种模拟选举,学生们被鼓励为此投入精力和时间去了解政党信息与选举本质,但选举结果本身并不对社会产生任何影响。

NRK节目组也对外强调,这个实验中使用的信息受到了密切观察和严格控制,一旦假信息溢出了该校学生的小圈子范围,他们就会立即介入并删除。

至于实验的意义——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实验?

节目组负责人Andreas Wahl向参加的学生们解释说:“我们想要测试网络和社交媒体为那些可能想要破坏民主的人提供了怎样的机会。"

这场实验的“幕后黑手”——节目组负责人Andreas Wahl / NRK

学校校长Øivind Sørlie相信类似的形式有益且必要:它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审慎地面对接收到的信息,“我期待更多人被激怒”。他是全校唯一一个事先得知实验存在的人,并同意了配合节目组进行实验。

参与实验的一部分学生也和校长持有类似的观点,一个学生说:“我可以代表我的全班同学说,我们感到获得了一些训练,而不是被愚弄……它真正证明了传播虚假新闻并影响选择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

但在此之外,另一些人的确被这场实验激怒了。

首先对实验表示强烈异议的是各政党以及青年运动,他们指出,这场未经深思熟虑的实验可能已经对当地的选举产生了不可知的影响——地区选举安排在校选后仅仅一周,制度甚至还允许提前三周投票,这是该校300余名年满18岁的学生人生中参与的第一次真正的选举。

挪威中心党的广告 / Wikipedia

总理埃尔娜·索尔伯格也在同天表示,这样的实验只会削弱挪威国家电视台的公信力,作为国家电视台,他们的经费来自纳税人,而设计这样的实验并制造相关场景“是否是挪威国家电视台工作任务的一部分?”

而这一切问题,最终则归结到了一个更加本质的追问上:这个实验是否真的获得了一些对于公众利益足够重要、此前又并未被普遍接受的认知?

信息战,有没有解药?

至少从选举数据本身来看,这场实验的结果并不如大多数人所猜测的那样简单明了:成为推送主角的中心党选票虽然有所上升,但中心党最主要的对手——绿党才是这次学校选举中真正的赢家:其支持率从两年前的9%上升到了19.5%,名次则从第5升高到了第2。

与此同时,尽管在全挪威的校选举结果中绿党也呈现出上升态势,但无论增幅(4%)还是得票率(10.8%)都远远低于利勒斯特罗姆高中的投票结果。

绿党和中心党的政治纲领几乎背道而驰,也是这场实验中的主要攻击对象,按理来说是受到负面影响最大的党派。

挪威绿党的前党魁Hanna Marcussen,她现在是首都奥斯陆的副市长 / WIkipedia

是否正是保守主义和反环保主义的非正式宣传,反而扩大了绿党的优势?抑或NRK的实验设计在某一环出现了问题?或者是,人为制造的信息控制场景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效?到目前为止,公开信息仍不足以对这些问题做出解释,一部分谜底或许将在11月节目播出时揭晓。

但对于关注事件进展的许多人来说,利勒斯特罗姆中学的这次选举实验或许正通向“假新闻”问题的另一种可能。

过去五年,“假新闻”的幽灵在全世界上空徘徊,社交网络所代表的特定的信息流结构能够影响个体认知与选择,已经成了当代生活的一种常识。

这个9月,美国《自然》杂志封面文章再次证明,仅仅社交网络的存在就可能造成投票结果高达20%的偏差,而虚假信息在撕裂社会、分化意见群体乃至于左右选举结果方面表现出的惊人能力,更随着俄式“信息战”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世界。

同时成为热点讨论题目的,则是如何反制由社交网络和虚假信息组成的当代“信息战”:美国选择了加大力度监管社交媒体和信息流,捷克在试图将信息分辨能力训练纳入中小学课堂,在从乌克兰到爱沙尼亚的东欧国家,“辟谣”成了反击的主要形式,但目前为止,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依然少而又少。

巴西大选期间,Facebook成立了“作战室”,以监控和遏制假新闻的传播 / 视觉中国

而在挪威,在完全理解发生过什么的情况下,利勒斯特罗姆中学的校长依然对实验结果抱有相当高的期望:“实际上,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抵抗它,选举结果并不会因此受到太大影响。”他在解释实验安排的自述文章中说,“作为校长,我必须假设学校的民主教育有其成效。”

校长这样说是有底气的。在他看来,选举实验是对过去几年学校民主教育成果的一次检验。

从2016年开始,利勒斯特罗姆中学一直推进着一个名叫“LilleStortinget(利勒议会)”的教育实验项目。

这是一个模拟议会活动,每个学年,学校会拿出三天时间供高一高二学生进行政治角色扮演,其中政治方向学生组成议会和政府,传播方向学生则组成顾问、记者和媒体编辑部,在议会“会期”之外,相关的多学科教学计划贯穿整个学年。

我们并不知道,这样的政治经验是否在抵抗假新闻的过程中起了作用,但校长对学校的民主教育充满信心。

“如果学生们抵抗住了巨大的影响,那么我们会看到一期乏味的电视节目。”他说,“但如果他们没有成功,那意味着学校还需要再做些别的。”

查看评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