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发出警示 上海、东京、纽约等6.8亿人怎么办?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2099年,届时,许多过去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将每年出现,而生活在海拔低于10米的沿海地区(包括上海、东京、纽约等城市)的6.8亿人则可能面临迁徙,尽管科学家们还无法给出具体人数估计。专家普遍认为,这一情况将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造成最大的伤害,因为富裕地区有着更好的防灾基础设施以抵御海平面上升。

9月25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由104名科学家联合撰写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强调海洋和冰冻圈正面临前所未有并持久的变化,需要采取及时、有决心和协调一致的行动,否则将面临拖延带来的不断上升的成本与风险。

本世纪末海平面最高或上升2米

对于居住在距海岸线不足100公里的19亿地球公民来说,气候变化所带来最直观的影响便是本世纪以来海平面的加速上升。

《报告》显示,2005-2015年间全球年均海平面上升速度已达3.6毫米,比二十世纪的均值增长了2.5倍多。有力证据使科学家们达成共识,认为南极与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加速融化是这一激增的主因。冰盖,指代连续覆盖超过五万平方米的冰川,仅存于上述两地区,且储存着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65米以上的淡水量。

而数据显示,从2007-2016年,南极冰盖的融化速度已经比上个十年翻了三倍。伴随着高山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等其他影响因素,《报告》预计,即使在2020年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减少、全球升温1℃的最乐观情况下,本世纪末海平面也将上升29-59厘米;而如果整个21世纪人类碳排放均未能减少,那么我们将必须面对海平面上升0.6-1米的严峻情况,甚至不能排除上升两米的可能性。

届时,许多过去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将每年出现,而生活在海拔低于10米的沿海地区(包括上海、东京、纽约等城市)的6.8亿人则可能面临迁徙,尽管科学家们还无法给出具体人数估计。专家普遍认为,这一情况将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造成最大的伤害,因为富裕地区有着更好的防灾基础设施以抵御海平面上升。

上海还安全吗?《报告》第一章领衔作者、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成里京博士在25日“中外对话”组织的电话采访上表示,“这里的堤坝以百年一遇大水的防护标准修建,所以不会被淹没”。但是,现时即便上海周边经济发达的奉化、海盐等县的防洪堤也只在20年一遇标准,而作为全国百强县的余姚在过去六年更是已经出现三次70%以上城区被淹的重大灾害。

《报告》同时也指出,建设强大的防洪堤具有高昂的成本,很难为发展中国家与农村地区所承受,如若全球推广则每年需支出上千亿美元。《报告》预估,至2050年,如若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类似的水灾将导致全球136个大型沿海城市承受每年一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本世纪末海产或减少25.5%

到下个世纪,气候变化可能只会迫使人类被迫迁徙,但对占地球生物种类80%的海洋生物而言,它们所面临的则可能是灭顶之灾。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海洋吸收了人类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20-30%,这些涌入的温室气体造成了海水的持续酸化、升温与氧气含量减小,并增加海洋热浪的发生几率——这类极端温度事件是海洋中的浩劫,2011年澳大利亚西部持续10周的海洋热浪便摧毁了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这一切都极为不利于多数海洋生物的存活。《报告》预计,到2100年,在全球升温2℃的悲观情况下,海洋整体生物量将下降15%,而与人类饮食息息相关的全球渔业最大捕捞潜力也将下降25.5%,对以海产为主要动物蛋白质来源的人群造成营养威胁。

与此同时,即便在全球升温控制在1.5℃的乐观情况下,以珊瑚礁为代表的海洋生态系统也将受到严重威胁。这种占据全球不到1%面积却拥有20%生物量的生物形态,99%将会消失在本世纪末,随之对整个海洋食物链造成难以估算的毁灭性打击。

北极的“定时炸弹”

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北极堪称当前世界上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为剧烈的区域。这里白色的海冰本可以反射阳光与热量,可一旦当温度升高并融化后,深色的海洋水体便将裸露,开始吸收远高于从前的热量,并由此融化更多海冰。最后,北极升高的温度还将使大气环流从低纬度带来热量,继续使其温度攀升,形成正反馈。因此,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程度很可能是其他区域的两倍以上。

《报告》指出,当前北极海冰在包括冬季在内的每个月均有下降,九月海冰量在过去四十年间每年下降13%,同时海冰厚度也在2000年-2012年间减少了整整60厘米。

更棘手的是,北极海冰量下降带来的温度升高正使多年冻土解冻。成里京博士将这些冻土称为“定时炸弹”,因为其中存储着大量的动植物尸体,它们富含有机碳,几乎是当前大气中碳量的两倍,有可能显著增加大气中碳含量并造成全球变暖的不可逆转。

《报告》预计,即便在全球升温控制在1.5℃及以下的乐观情况下,到2100年,北极近地表(3-4米深度)多年冻土也将解冻25%,而如果人类碳排放继续增加,这一比例则可能高达70%,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失。

面对这一切不可再被忽视的生态与社会经济风险,《报告》指出,只有大幅度减少碳排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认真管理自然资源的使用,才有可能保护海洋与冰冻圈,并最终维持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美国ABC电视台记者Deborah Roberts这样呼吁道:“我们越是尽早果断采取行动,我们就越有能力应对不可避免的变化、管理风险、改善我们的生活并实现生态系统和世界各地人民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查看评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