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落幕 这座华人教堂面临拍卖引发担忧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墨尔本卡尔顿区(Carlton)华人教堂本周二(6月29日)公开拍卖。历史学家和华人社区成员对此表示担忧。

这座现名为中华基督会救恩堂(Melbourne Chinese Church of Christ, MCCOC)的教堂坐落于距墨尔本市中心仅250米的Queensberry Street。

据悉,今年是其一百年来首次开放竞买。根据地产商的说法,竞拍成功的买家可选择对原本的教堂进行整修或“完全重新规划(totally redevelop)”。在教堂的临近地段,已有两个公寓楼项目获批建造或新近落成。

消息传出后,一些曾经参与教堂活动的华人都感到难过。

陈月意(Elizabeth Chong)是澳大利亚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是澳大利亚员佐勋章(Order of Australia, AM)的获得者,上个月刚刚度过自己的90岁生日。

陈月意的父亲陈荣享(William Chen Wing Young)是澳式点心(dim sum)的发明者。在1930年代至1970年代,他们一家都会前往这个小小的华人教堂参加礼拜。她告诉ABC中文,这间教堂在她和她的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一座远离故土的家”

图中齐刘海的小女孩就是1934年的陈月意,当时她正与教会中的其他孩子在一起。她至今都清晰地记得他们大部分人的名字。(

Supplied: Elizabeth Chong)

得悉教堂拍卖的消息,陈月意有些伤感。她说,这种感觉“就像属于你的一部分在逐渐凋零”。

“我从来没有忘记过我在那间教堂学到的事情,”陈月意告诉ABC。

“我想,那[段时间]教会我的是去认真地生活,尽力成为一个你能成为的最好的人。是的,那是一种人文精神。”

陈月意回忆,她和她的兄弟姐妹“都在华人教堂的保护下长大”。

“它[教堂]就像是一个远离故土的家园。周日在那里见到的所有人对你也都会像是家人一样。”

陈月意至今珍藏着这张教会野餐时拍下的照片,照片中的贝克小姐(Miss Baker)是当时主日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感情深厚。(

Supplied: Elizabeth Chong)

陈月意的父母来自广东四邑,对英文不甚精通。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父亲每周都有两天要去教堂上英文课,“当然教材就是《圣经》,” 她说。

不久后,陈月意的父亲决定信仰基督教,随后开始带家人去教堂做礼拜。陈月意和他的兄弟姐妹也开始都在主日学校(Sunday School)读书。

她记得,父母一直对在教堂工作的教师“非常信任和尊敬”,她们中的一些人后来也成为了陈月意一家的朋友。陈月意也相信,她和兄弟姐妹的英文名也是出自那些年轻的女教师。

在澳大利亚,教堂通常被视作严肃场所,进入教堂通常需要保持安静。但在陈月意的记忆里,Queensberry街的华人教堂却永远“热闹而欢乐”。

她也常在教堂排演话剧、合唱、组织野餐。这些活动也逐渐让她发现了自己在创意活动中的独特天赋。

“她们好像知道我们需要她们特别的关照,因为我们是华人,也就是‘外国人’。”

“我一直都对她们非常感激。我仍然记得她们中大部分人的名字和她们对我们的那种保护。”

1962年,陈月意(中排右四)与其他教会合唱团成员的合影。她说,他们一直都很骄傲自己是“华人教会”(Chinese mission)的成员。(

Supplied: Elizabeth Chong)

今年65岁的雷美英(Ann Toy)也对这所教堂有着鲜明的记忆。在墨尔本出生的她是一名策展人,目前居住在悉尼。

雷美英说,教会中的成员,尤其是女性成员,对她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upplied: Ann Toy)

她告诉ABC,她的父母分别在30年代和50年代来到澳洲,在维多利亚女王市场(Queen Victoria Market)经营生意。

雷美英8岁时父亲去世。她记得,当年的香港牧师史蒂芬·谭(Steven Tam)特地带着他的朋友到家中看望,而那位朋友就是后来知名的原住民政治家道格拉斯·尼克斯(Douglas Nicholls)。

患难时刻的温情让雷美英一家同年开始加入教堂活动。

雷美英说,自己的童年正值“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中期,很少有华人在公共领域活动。

而教堂中像陈月意这些自信、慷慨、受过良好教育的华裔女性就成为了当时她心目中的榜样,也扩宽了她对自己人生的想象。

雷美英说,她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她相信,这间教堂带给了她积极的影响。

“这所教堂让我看到了那些更有趣的人生方向。如果我不曾去过那里,恐怕我的人生也不会有后来的发展。”华人教堂未被入历史遗产保护名录

柯素菲正和其他的历史学家和华人社区领袖共同努力,“挽救这个教堂”。(

Supplied)

柯素菲(Sophie Couchman)是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的荣誉学者,曾为澳华历史博物馆工作。

她告诉ABC中文,Queensberry街华人教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从建造之初就开始为华人布道。

“[这个教堂的]目的是让墨尔本的华人皈依基督教,这样他们就可以支持教会在中国的工作,并将基督教带到中国。”

据柯素菲研究,参与教堂活动的不只有陈月意这样的当代名人。包括黄来旺(Samuel Laiwang Wang)和雷鹏(Harry Louey Pang)等更早一代的华人政治家和社区领袖,也都曾从中协助。

黄来旺(Samuel Wang)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同时也是知名华人政治家。(

Supplied: Melbourne Kuomingtang Society)

但由于白澳政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教堂的历史资料未能得到完整保留。同时,教堂的建筑风格也较为朴素。

柯素菲说,这些因素,让教堂在早期的历史遗产(historical heritage)评估中被忽略了。

“很多教会活动和事情都不会出现在报纸上,也不一定出现在基督教会的官方出版物中。”

“因此很多故事要么没有保存,要么就只停留在口述的层面,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经历中。

“这[Queensberry街教堂]的确不是一个‘宏伟’的建筑。但我认为这正是它的魅力和意义所在。”

柯素菲说,她正在和其他的历史学家和华人社区领袖共同努力,看看怎样可以“挽救这个教堂”。

“我很震惊这座教堂居然没有被列入历史遗产保护。这意味着它可以被当作随便一座普通的建筑那样对待。

“但是我认为,它应该得到比这更多的保护。”基督教总会:出售教堂是出于安全考虑

陈月意的舞台剧团,她在其中担任编剧和导演,脚本都由宗教故事改编。(

Supplied: Elizabeth Chong)

ABC中文联络了目前拥有教堂用地的全球基督教总会(Global Mission Partners,简称“总会”)寻求回应。总会负责人向ABC中文表示,他们并非因自身财务问题而出售教堂。

“考虑到目前建筑物的状况和关于集会场所的法规和保险风险要求,目前使用该房产的教会和总会都没有可用资源以保证建筑达到集会场所要求。”

“而且我们作为房东不能承担因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的风险。”

总会亦表示,他们会在墨尔本市区购买新的用地,供教会使用。

“我们正在寻找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以让目前的教会能在这个过渡时期获得得到保障。”

陈月意(左一)在主日学校完成了小学教育。她记得这张照片就拍摄于教堂门外。(

Supplied: Elizabeth Chong)

但对曾经在这座教堂度过童年的人来说,这座建筑本身的意义是无可替代的。

“我难过的是这栋建筑竟然从未被列入历史遗产名录。它对墨尔本的华人社区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得到正视。”

“现在做什么可能都太晚了,”雷美英说。

“但这座教堂不一定要被拆掉。它可以留下来做翻新再利用。这样的例子在墨尔本并不少。”

“我希望有一个足够开通的人可以真的这样做。”

查看评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