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炼芯片”三年:一地鸡毛的中国“国本之战”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我们来看看中国“大炼芯片”几年后的成果。

“成果丰硕”,一地鸡毛

2021年7月8日,紫光集团宣布债务违约,随即宣布进行破产重整。这家曾经在半导体领域频频大手笔并购,几年前曾经放话要买下台积电、美光的巨鳄,烧了几千亿人民币也没听到响声,终于死于吃得太多消化不良。

与此同时,中国科技业头牌演员华为还在给自己加戏。华为宣布高调成立的高科技VC“哈勃投资”,在3年时间里宣布投资了56家芯片企业,看起来是被美国的芯片禁令伤害太深,痛定思痛要雪耻报仇嗯呐(并不)。不过在被公认为“大钱坑”的半导体行业,拿着数十亿人民币量级的资金“撒胡椒面”式投资几十家企业,看起来更像是某种广告行为,也根本无助于改变华为消费电子产品从市场上消失的命运。不过作为有三大运营商海量上供,靠全国人民贴钱养着的中国“秘密武器”,对华为来说,美国人的芯片封锁可能也没有看上去那么重要——人家只是借机会蹭点政府资金,顺便继续让“海军”们炒作几个头条给爱国群众打打鸡血罢了。

参与这场大戏的演员远不止紫光和华为,其中的主力是各地地方政府,各地以国产芯片的名义成立了大批产业基金,几十个的某某芯产业园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从台湾半导体公司挖几个团队,或者找来美光、阿斯麦、英伟达等公司的几个华人离职员工,编出一份漂亮的PPT,甚至都不需要拿出产品,便能坐收大笔投资。但此类项目几乎无一例外黯然收场,如果根本是骗钱没什么动静也就罢了,如果真的还有大手笔投入,结果却发现做不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那就变成了尴尬的大新闻。比如号称投资过千亿人民币的武汉弘芯和济南泉芯,分别在2021年初和2020年中宣布破产,最后一片芯片也没生产出来。

可能是中国唯一一家正经在做芯片并有赚钱能力的公司——中芯国际,享受了走绿色通道光速上市A股的待遇,也一直受到各路资金的狂热追捧。但这家从里到外刻着台湾基因的公司,一直在现实利润和“国家期待”的矛盾目标间徘徊不定,被中国的政治目标和台湾的科学管理的张力扯到遍体鳞伤。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到底是砸大钱冲先进制程,还是先做大占据成熟制程市场份额实现盈利这两条路之间左右摇摆。最终表现为人事上的动荡不安,最近几年来它更换了四任首席执行官,好几位台湾半导体行业的教父级人物都在这里折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在2020年底还被美国列入实体制裁清单,享受了跟华为一样被上游厂商断供的待遇。

“大炼芯片”的荒诞剧,歹戏拖棚。此时曾经被紫光董事长赵伟国贬低为“现在不赶个好价钱卖掉,以后卖不出去”的台积电,市值已经突破6000亿美元,跻身全球十大最值钱公司之列。穷极无聊的中国官媒只能在某些自己才看的榜单里将其列为“中国市值最大的公司”,供粉红们意淫一把。对比泱泱大中国举国之力搞出的尴尬,为何世界第一芯片巨头能出在台湾小岛?2021年全球供应链危机,引发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关注芯片供应安全,这种关注跟中国“炼”芯片,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大炼芯片”,到底是在“炼”什么?

“大炼芯片”的起因,起源于中国2015年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一年需要进口3500亿美元的芯片产品,是中国最大的进口项目。在实行重商主义,本能上希望多出少进的中国政府也是一笔相当肉痛的开销,省下这些几千亿,我们又可以多收买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元首,多去西方国家搞点大外宣了。小小的芯片作为现代工业的灵魂,泱泱大国居然还大部分需要进口,尤其是手机和各类智能设备航需要的小型芯片,往往需要10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支撑,更是被台积电、三星等有数的几家企业垄断。按照总加速师和他的国师们的想法,这么重要的环节居然还被别人“卡脖子”,实在是伟大复兴上一块最大的绊脚石。因而“自主芯片”被当作“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攻关项目,按照这个规划,中国的芯片国产化率在2020年应该达到40%,2025年达到70%。这个计划看起来已经十分离谱,实际完成率也非常打脸——到2021年底,中国半导体产品国产化率仅为19%,其中还有超过一半是台积电、美光等外资企业完成的。不过说实话如果它仅仅是一个国产替代计划的话,大力引进外资入华设厂,以市场换技术,集中发力成熟芯片制程和中低端市场,还是有希望建立一个有竞争力的芯片产业链的。即使达不到“2025计划”所规定的大跃进式目标,但这毕竟是中国在许多其他产业上走过的成功道路,一直以来被认为行之有效。就算和现有的国际产业巨头难免发生冲突,但也能与其分享利益,并不必然被其他国家敌视和围剿。

但2018年美国带动西方国家对华为进行芯片禁令,却把这个“芯片国产化”的计划彻底带向了魔怔的方向。华为被各国抵制,根本原因是因其与中国政府和军方密切而不透明的关系,并且长期与国际公认的流氓政权做明显不划算的生意,绝不是一家普通的私营企业。而总加速师对其的解读则是:帝国主义卡我们的脖子。既然美国人卡芯片的脖子,我们就要搞出属于自己的芯片。华为被“卡”的项目是什么?好像是用于手机、通信设备的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芯片,我们就不惜一切代价把它搞出来嘛。“我们当年那么困难都能自力更生出原子弹,区区芯片算什么嘛”,大概这就是中国决策层当时的想法。结果一踩进去,发现是一个血淋淋的钱坑,这个我们下面再讲。关键是一用这种“卡脖子”的视角,以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抗的思维去审视一个产业,心态马上就变了。你会突然发现我堂堂中国巨龙原来是窈窕的水蛇身材,全身上下无一处不是脖子,邪恶的帝国主义不光能卡住芯片供应本身,让台积电不给你供货。哪怕你自己真的复制来了先进制程技术,或者干脆像有些人意淫的,武统台湾直接抢过来,那人家照样可以不卖你光刻机,不卖你硅片,不卖你光阻剂。那么我们到底要在哪里实现突破呢?众所周知,当中国人面对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时候,他们的解决方法都是吹一个更大的牛转移注意力顺便骗人接盘。所以“炼芯片”很快变成不断刷新幺蛾子下线的比拼,芯是没“炼”出来,倒是每周都有“xx大学搞出量子芯片技术不需要光刻机成功突破美帝封锁”的大新闻,或者是两块14纳米芯片叠在一起效果相当于7纳米的新发现,以及时不时出现在财经版角落里的“某某芯关门跑路员工维权”的不重要消息。

砸钱就行了?

当然了,很多中国人包括很多所谓的反共人士,都相信“共产党什么都做得出来”从而“什么都做得到”。砸钱不就行了嘛?自己不会就收购外国企业,挖外国技术人员,要么就不计成本砸钱搞科研攻关,中国不是钱最多吗?这还有搞不定的?

好了,一个“反常识”的事实来了:中国还真没有这么多钱。不管是中国政府支持的企业,还是中国政府自己。那个豪言要买下台积电的紫光集团,掌门人背景深不可测,不断砸钱摊子越铺越大最后资金链断裂,也没能把自己离领军企业的距离拉近多少。中国政府拨出了500亿美元的基金要助力国产芯片研发,十年花完,看起来很大手笔是不是?但台积电一年的资本支出是300亿美元,一家就超过你所有!

半导体产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巨额且持续的资金投入,一个是不进则退、赢家通吃的技术竞争。目前出于行业头部技术领先的企业尚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不断投入天量研发资金。况且台积电、三星们都是几十年积累的家底,你作为后发者想要追赶,那投入恐怕还得比别人多一个数量级。总之这事儿真的不是光有钱就能办到的,虽说每年中国都宣称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创纪录”,可这样年复一年以把钱丢水里的精神砸钱下去,对国家经济的拖累恐怕远超军备竞赛。更何况“聪明”的中共当局总是抱着那种“花小钱办大事”的思维,从上到下都沉迷于一些看得见能拿来吹的时间节点KPI,总有那种“砸完这一阵钱抢占了制高点就可以摆脱卡脖子”,名为奋进实际还是为了躺平的思想。这种精神指导下,行业发展经常被短期目标拖累,不断调整路径,给了各种浮躁的骗子可乘之机。以至于有人说:中国的芯片产业其实是一个金融部门,陆家嘴搞芯片的人是张江的n倍,最厉害的半导体专家都是券商研究员和VC投资经理。

至于收购国外企业,挖技术人员这些“捷径”,在中美全面对抗之前还真的成功过几次,比如资本背景深厚的闻泰科技成功收购了脱胎于飞利浦汽车芯片业务部门的安世半导体,在去年的全球汽车芯片危机中大赚一笔。但此类行动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各国纷纷设置了更加严苛的审查。像之前风光无限,成功通过台湾联电“挖角”美光前员工团队的福建晋华,直接被美国列入黑名单。当然这时候中共的吹鼓手们就有话说了:不是我们犯傻非要去跟全世界作对,明明是你们不给我们活路我们才要自力更生的嘛。这就引出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中国经济的“两弹一星化”。

“两弹一星”与现代科技

回到我们刚开始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区区台湾小岛能搞出台积电?中国的“炼芯片”跟自由世界各国建芯片厂有什么本质区别?确实,不论是台积电,三星,阿斯麦,在成长阶段都享受了母国“举国之力”的支持。可是人家出举国之力,只是为了在特定领域抢占技术领先位置,获得更大利润以带动经济发展,根本上还是市场导向、赚钱第一。自由市场经济是正和博弈,你赚了钱推动行业发展,蛋糕做大了上下游企业都有饭吃;哪怕是直接竞争对手也希望一起做大蛋糕;后发者在应用和成本层面多多发力也算是良性技术扩散。日韩台等东亚发达国家就是这样发展起自己笑傲全球的各项王牌产业的,中国自己获得优势的行业,也都是这个路线的产物。但魔怔的“大炼芯片”却完全是另一回事,甚至它本身就是要完成一大堆互相矛盾的任务。

2020 年 8 月 26 日,江苏省南京举行的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展示台积电芯片。 (法新社)


实现芯片抑或某某技术的“完全自主”,标志到底是什么呢?是要获得某个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赚更多钱吗?那么首先你要海量的投钱烧钱,以举国之力支持某几家龙头。其次这家公司作为后发者要克服劣势,必须要跟上下游伙伴保持良好关系,跟预定的竞争对手也得是守规则、有底线。这样才能确定自己能努力的突破方向。最后这个过程必须是市场导向的,你的产品总归要比别人在某一方面具备竞争力才能赚钱,而市场的检验看似会让企业“急功近利”不去专心攻破掌权者认定的某项KPI。但如果一个行业整个都没有建立在真实的市场需求,完全靠国家输血加游资追捧来维持,要能指望他们生产出有商业竞争力的产品实在是缘木求鱼。因为这个模式下,胜出的必然是那些把更多精力用在自我包装炒作的公司。

当然,从现在总加速师的表现来看,他所期待的“自主”,可能更倾向于那种“万一西方把我们制裁封锁起来,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芯片以及其他东西(这个其他东西可能包含所有)”的执念。这个和“抢占更有利市场地位“的目标就是彻底的南辕北辙了。台湾人在“举”台积电的时候从来不会想诸如荷兰人不卖给我光刻机,日本人不卖给我光阻胶这种魔幻的事情。大家都是在全球分工产业链里吃饭的,好好地为什么要卡我,他不卖给我他不是也要受损失?但对于所有企业背后都有国家力量的中国,那就是另一个逻辑了。所以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小粉红的逻辑:人家为啥谁都不防,就整天防备着你,还不是你自己有问题?

而这种自己把自己定义为贼的行为模式,自然也会招致别人合理的疑虑和反弹。在芯片这件事情上,就表现为半导体行业全球分工的体系vs非市场导向的一个国家,那还不处处都是脖子,处处都可以被卡。这种反应则会进一步让中共当局,特别是总加速师本人感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达到一种预言自我实现的效果。结果是把国家经济的中心转向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各类”国之重器“”自主创新“上面,就是我所说的”两弹一星化“。今天总加速师的这种思维,无疑再次把中国经济带向这个道路。但跟炸一下听个响的原子弹不同,这次他想要搞出来的东西有商业价值,但也因此需要更高的商用稳定性,这本身又构成了矛盾的目标。最后结果要么是搞出了他们想要的成果,但对国际市场和供应链的依赖进一步加强。要么是逼着整个社会倒退到“自主创新内循环”所能支撑的水平。上一次这样搞的结果,是几千万人死亡的大饥荒,以及大部分工厂把二战前的设备用到了80年代。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查看评论(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