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让世界走向没有中国的全球化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作者》蔡明芳 澹江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与经济系合聘教授

在全球面临通货膨胀、地缘政治冲突以及中国经济衰退之际,主要研究机构对于今年与未来一年的全球经济的预测均不乐观,台湾为全球产业供应链中的重要一员,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升高必然也会对于我国经济产生负向影响。根据经济部公布今年九月外销订单统计资料显示,九月外销订单609.3亿美元,较上月增加63.5亿美元,其中,在海外生产的比重为54.8%,但若与去年年同月比较,外销订单减少19.7亿美元(减3.1%),虽然今年四月、七月与九月的外销订单年增率出现衰退的现象,但是,累计前三季外销订单5,090.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74.4亿美元或增5.7%。

由台湾的外销订单总额与来源国的分布可以看见台湾出口结构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对于美国、欧洲与日本等国的九月外销订单仍为正成长,对于美欧日与东协在前三季的订单仍较去年增加,但是,今年前三季对于香港与中国的接单则是较去年减少10.6%,虽然台湾来自中国与香港的订单减少,但是,来自其他主要国家的订单仍是显着增加,其中,美国与欧洲今年前三季的订单分别年增10.7%与7.1%。

根据九月的统计,中国与香港除了在光学器材(如面板)、塑橡胶制品与或化学品等为台湾的最大接单来源外,资通讯产品、电子产品、基本金属、机械等货品均是以美国或欧洲为主要接单地区。由上述资料统计结果可以知道,无论从订单的来源国的分布与不同来源国订单金额的消长来看,台湾的经济“倚赖”中国的说法并不成立,台湾出口也从过去的量变转为质变。

民主国家与中国贸易关係的变化

中国过去以其庞大的人口资源与在台商的助力下成为世界的工厂,香港过去又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也扮演提供广大中国制造业金融服务的重要角色,包含台湾在内的许多国家与中国或香港的经贸往来关係都相当密切,台湾厂商生产的产品主要以中间财为主,主要扮演世界消费品牌厂商的主力代工厂商的角色,而非发展自有品牌。



富士康作业生产线。 图 : 九派新闻

因此,台湾的主要产品并非销售给中国消费品市场,而是以美欧日等外国厂商为主要销售对象,例如,台湾公司若可以进入美国苹果公司供应链,对该公司的市值都有不少助益,相反的,台湾厂商可以进入中国品牌供应链对于这些厂商的市值却未有太多的改变。

台湾真的受到中国消费市场高度影响的贸易多属于受中国政策可直接控制且台湾本身无谈判优势的,例如,台湾农产品输中、中国观光客来台以及中国学生来台等措施,上述台湾与中国的往来关係也多已被中国政府禁止。

如果我们担忧台湾厂商的出口过度集中中国,美国或其他国家厂商会必我们有更大的忧虑,因为这些国家的品牌都是台湾厂商的主要销售对象,这样的忧虑可以从2018年美中贸易冲突与科技管制后的各国主要厂商反应得到证明。

因此,片面地从出口数字来讨论两国的经贸往来关係并不正确,就如同法国或美国虽出口战机或民航机给台湾,但我们不会将此数字“直译”为欧美军事或民航产业倚赖台湾。

全球化并没有消失 只是中国加速退出

最后,在面对美国的科技出口管制政策以及印太经济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持续推动的情况下,全球供应链的移转已在进行,新的科技技术、相关产品以及人才也无法再进入中国,因此,没有中国的全球化是国际贸易的新模式,台湾对于中国的出口与订单也将持续降低。

虽然在中共二十大召开期间,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强调将中国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解释为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收缩的理解是错误的,但是,在中共二十大落幕后,支持经济开放政策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刘鹤、人行行长易纲、政治局常委汪洋与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等人将离开,中国的政治决策结果只是确定中国与民主国家经济脱钩将成为常态,全球化并没有消失,只是中国退出了。

(本文获央广授权转载)

查看评论(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