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 2022年11月05日
要说《骇客接管》的发想,是受到中国近年饱受质疑的监控手段刺激,应该很合理。(《骇客接管》宣传照)
过去一段时间,所谓“电影的中国元素”,多因外语片为了顺利进入中国市场,无论占比大小,皆在呈现对中国的正面叙事,一定程度符合了中国“说好中国故事”的外宣目的。Netflix近期上映的《骇客接管》(THE
TAKEOVER),或是其串流平台尚不适用于中国,看似没有中国政治正确的顾忌,但片中关于中国直截了当的反派角色设定,比过去好莱坞电影裡标准大坏蛋“莫斯科当局”却有过之而无不及,颇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骇客接管》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现代荷兰,主角是一名电脑骇客高手巴迪,她受聘一家专门查验企业网络漏洞的公司,在意外捲入谋杀案后,开启了一连串揭密过程。起因荷兰首辆设有人脸辨识系统的自动驾驶公车即将上路,请来巴迪检测“抓虫”,巴迪发现网络编码有异状,疑似资料外洩给第三方,于是植入木马程式暂时遏止外洩资料,却因此掀开了背后的阴谋。
阴谋就是,推出自动驾驶公车的荷兰公司,是和一家名为“Xiau Ming”的中国跨国公司进行合作,结果Xiau
Ming暗中蒐集欧洲各国的人脸辨识码,并将蒐集的数据回传给中国政府所用。巴迪植入的木马程式,等于坏了Xiau
Ming的好事,于是惹来杀身之祸。
剧情至此,其实有相当的“既视感”。Xiau Ming所为,不就是当年阿里巴巴投资的AI公司视旷科技和商汤科技,之所以遭美国商务部列为“违背美国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企业的原因。
2019年,美国商务部将视旷和商汤列入贸易黑名单的“实体清单”(当时共有28间中国公司列入),并对其实施贸易限制,正是因为他们危害了美国国家安全和外交利益。视旷和商汤主要透过人脸辨识技术,为中国撒下绵密的监控网络,尤其成为监控新疆维吾尔人的核心工具。要说《骇客接管》的发想,是受到中国近年饱受质疑的监控手段刺激,应该很合理。
2018年,所谓“数位威权主义兴起”,指的就是中国的网络管制,自由之家且早就认定中国是最滥用这项技术监控人民的国家。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高级分析师霍夫曼(Samantha Hoffman)曾提到中国企业发展人工智慧技术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他们多有满足政府需求的义务,表面上是正常的公司,檯面下则是受控于政府的不正常公司。在霍夫曼所做出的报告中,也提到了旷视科技和商汤科技在新疆的侵权行为,甚至明指存在一个透过人脸辨识系统所设定的“维吾尔警报”,讯息直通中国警方。在《骇客接管》中,我们其实很容易看到霍夫曼报告裡的元素和影子。
或许有影评认为《骇客接管》身为犯罪惊悚剧,内容却不够紧张刺激,起承转合不若好莱坞片那样扣人心弦,但电影裡,中国“Xiau Ming”公司主管出现在手机视讯画面上冷冰冰的脸庞,以及动员其他骇客、杀手追杀巴迪的过程,就算剧情不够新颖,却可能已清楚投射出欧洲国家对当下中国的观感和评价。
此外,总部位在西班牙的人权团体“保护卫士”(Safeguard Defenders)近期公布调查报告,揭露中国在全球广设的“海外警察服务中心”,形同将警务作业扩及外国领土,主要目的正是为追查海外异议人士,几乎已达长臂管辖地步,且已有当事人指控遭到所谓“海外警察服务中心”骚扰。中国“海外警察服务中心”遍及英国、加拿大、德国和荷兰,这些国家正在对其展开调查,其中,荷兰更已直接要求中国关闭当地两处“警察站”。
现实环境中,荷兰要求关闭了两处中国“海外警察服务中心”,电影世界裡,则是《骇客接管》的上映。反映出2020年后,很明显的趋势是,全球经济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负面评价都来到新高,且都高达七成以上。但学者对中国负评的报告是一回事,不同团体、组织、基金会的报告是一回事,“中国元素”回头再成为电影裡的反派设定,则又是另一回事,而后者,对中国对外的角色设定恐怕影响又更大,何况拍摄《骇客接管》的不是美国人,是荷兰人,近年来在和中国政商交涉的过程,相信很多国家都是如人饮水,习近平成功展开第三任后,《骇客接管》今天会这样演,中国还能将外国人对它的反感,全都赖到美国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