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重庆昨天发布了一个新规,非必要不用做核酸。
我不用每天出门上班,基本上也很少去一些需要核酸检测报告的地方,按照这个要求,未来一段时间只要我不离开重庆,做核酸的机会很少。
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我居住的这一片区域在今年8月24日之前算是疫情中的一个幸运儿,两年多来我们从来没有做过一次集体核酸。
在我的记忆里,我这三年来乘坐公交车和地铁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被要求出示过核酸检测报告。
我父母在这之前甚至从来没做过核酸检测,因为没有人要求他们做,他们作为退休教师也没有工作的需求,这些年疫情防控,他们也失去了旅行的兴趣。
而我本人做核酸,都是为了跑马拉松和旅游。
如果没有这两项需求,我也可以和他们一样,不用做核酸。
前段时间刷微博,看见有人感叹自己已经很久没做核酸了,另外有一个广东网友非常诧异地说:“你住在偏远山区吧?怎么可能?”
我心说,有啥不可能的,我就这样,虽然在山区,但是确实不偏远。
02
我第一次做核酸是参加2020年的无锡马拉松,那时候没有这么多便民检测点,我只能就近去旁边的三甲医院做。
费用挺贵的,检测费50元,试剂盒15元,一共65元。
不过流程还是很方便,在大厅一个自助挂号机上处理就行,我没记错的话似乎都没收挂号费。
去了之后就是排队,队伍挺长,大概排了有半个小时(后来想起来这半个小时算快的了)。排到了之后还要签一个什么“告知书”,两年多了,属实记不清内容了,只记得我签名还是签得挺好看的。
那时候还不流行在健康码上查看结果,必须得半天以后在医院的公众平台上查看结果,然后再去医院打印纸质的报告出来。
等结果的这段时间,我还有点担心,一直不停刷医院的公众平台,还是我妈有经验,她说:“你不要着急,要是有问题,现在救护车已经在我们楼下了。”
03
我第一次做核酸是做的“咽拭子+鼻拭子”,也就是喉咙和鼻子一起捅。
咽拭子还好说,鼻拭子真的是一言难尽,一根长长的棉签捅进鼻子里,我估摸这个长度都快捅到我眼珠子了(这里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是真的),然后泪水一下子就冒了出来,比水龙头还灵敏。
你要说不怕,那肯定是假的,我觉得任何人都有一个心理防御机制,看到这个都想躲,我反正是紧张得冒汗。
鼻拭子插进去以后,先不取出来,就这么插着采咽拭子,喉咙捅完了以后才把鼻子里棉签取出来,这段时间我眼泪就这么一直往下掉着,确实很难堪。
当然不是我一个人这么难堪,几乎每一个采完了的人都在旁边的一个垃圾箱旁边擦眼泪、擤鼻涕。
后来周围能做核酸的医院越来越多,我们社区医院也能做,渐渐也就不需要做鼻拭子了。
说实话,这对我个人来说,真是一种巨大的解脱。
04
我们居住的这个片区是从8月24日开始做集体核酸的,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当时我给第一次做核酸的父母拍了照片。
从那一天起,我们这个幸运的孤岛也开始了频繁做核酸的经历,在七天一检、三天一检、三天两检、三天三检之间来回切换。
七天一检的时候,我们可以去社区医院做,遇到三天一检频率以上的,社区就会在我们小区门外的广场设一个检测点。
我们小区人挺多,经常排队要排四十多分钟,一百来米长的距离。
还好社区挺人性化,重庆最热的那段时间,把中午这段时间给暂停了,都是一早一晚做。
我还好,因为我不需要出门上班,我有时候排队排得无聊的时候就在想,那些每天需要上班、需要查核酸的人,可怎么办。
后来我给一个以前的同事聊起这句话,结果他说他们单位楼下有检测点,虽然也要排队,但是排不了这么久。
05
重庆疫情最严重的那几天,小区封闭式管理,核酸检测点都搬到了小区里面,好像一共三个。
我没记错的话,是七天七检。
我第一天排队的时候,足足排了五十多分钟。
然后后来的几天,应该是检测人员的手法越来越熟练了(我说什么你们就信什么哈),排队的时间越来越少。因为检测台正好在我家窗外,我甚至都能看到只排了四五个人的队伍,基本上达到了随到随测的程度。
不得不为大家的效率点赞,果然熟练了就好了。
小区的最后几次集中采样我们没参加,因为我们单元楼被封闭了,检测人员上门来采集,不过楼下的检测台前面人也非常少。
直到11月27日以后,我们就已经不用做核酸了。
06
写这么一篇作文,完全是为了记录,把过去三年来关于做核酸的一些零零碎碎的记忆写下来,免得忘记,毕竟也是这三年来紧密伴随我们的一个东西。
这几天政策调整以后,听说上班的朋友依然被这件事困扰着,甚至因为检测点少了以后更困扰了。
我在网上看见,有些地方的检测点排了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距离,这简直是太恐怖了。
我作为一个没怎么吃过核酸苦的人,觉得这种情况挺让人费解的。
希望尽快解决这个矛盾吧,天寒地冻的,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