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日子,总结下来就三个字:懵、乱、慌。
2022年12月7日,一个本应值得庆贺的日子,防疫“新十条”出台,宣告防疫时代结束,免疫时代开启。
全国人民即将告别持续三年的核酸检测、封控隔离,进入全面放开时代,各大城市相继解封,百姓生活似乎终于要恢复正常了。
没过几天,第一波冲击由北方几个主要城市迅速向全国各地蔓延。身边的人一个个“阳”了,感染新冠成了一件“寻常事”,甚至成为某项正在倒计时的“任务”。
虽然我们一早就知道,刚开始会出现大面积感染,毕竟任何药方子都有阵痛期,但没想到会是这么“痛”。
这时候大家才真正意识到,放开后不是由困难模式切换到岁月静好,而是切换到了另一种困难模式。
一
奥密克戎的威力
被严重低估隐瞒
在开放之初,很多人对放开其实没有太多反感,因为有太多专家说了:90%的人是无症状的,还言之凿凿说症状甚至比流感还轻。
一个比流感还不如的病毒,确实没有必要搞那么大的阵仗。基于这种认知,大家对放开充满期待,充满了渴望。
然而等到真的放开,大家才发现想象中与现实感受完全不符,剧本完全不一样。
病症严重程度远超人们想象,动辄40度高烧、刀片嗓、无麻醉开颅、铁锤抡四肢,十大酷刑一通折磨下来,妥妥去了半条命,更不要提是否会有后遗症。
要知道,在中国放开之前,这个病毒已经横扫无数国家,关于病毒的传染力和致命性,都有很多国外数据可参考。
为什么国外感染者没有刀片喉?为什么到了中国就变成大多数有症状了?不是说90%的人是无症状吗?
真正底层的原因,是信息源出了问题,是各种专家各种媒体的文字游戏导致老百姓理解产生了偏差!
实际上,奥密克戎本来就是大多数有症状的,无症状才是少数!所谓99.5%无症状轻症,是把没有挂或接近挂的人都算成无症状和轻症。
所谓的99.5%无症状轻症,只是某些专家的定义。是那些形形色色的专家,形形色色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推销自己的主张,用各种方法有意无意曲解真实信息,给国人造成错误的印象。
1.所谓无症状,真的没有症状吗?
专家们口中的“无症状”这个词,一开始使用的初衷是筛查出虽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实际已经带有新冠病毒的人群,方便隔离治疗,避免二次传播。
后来,经过几次改版后,无症状的定义才被确定下来了,并沿用到了现在:“没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自我感知和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这里说的无症状才是真的没有任何症状,连发烧咳嗽都没有,肺部也没有病变。
而且,理论上要定义一个患者有无症状,是要等TA痊愈后回溯整个患病过程再判定,但之前因为官方要尽快隔离,根本不可能等人痊愈后再判定。
所以“无症状”变成了“感染后到下一次核酸检测发现阳了之前,人还没有表现出症状”。
很多人在阳之前根本没来得及表现出症状,就通通被归类到“无症状感染者”里面,更别说病毒本来就有潜伏期。
这也是为什么放开之前的无症状,要比放开之后多那么多,导致很多人在放开之后才发现和预期相差甚远,以为自己能随大流来个无症状,结果发现有症状才是大流。
2.轻症这两个字,一点都不轻
再说说轻症,以中国台湾官方数据举例,99.5%的人是轻症和无症状,但剩余的0.45%中,中症的死亡率高达36%。
我们是可以把绝大多数人都分成轻症,高烧40度也可以分成轻症。但要明白,中症以上有高达36%的死亡率,重症高达85%死亡率,轻症以上死亡率36%,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天花的死亡率。
香港更糟糕,病死率0.5%,按金教授的说法,得病的99.5%都是轻症,那不就意味着不是轻症的患者基本都死了。
如果没死的人都归类成轻症无症状,那比例肯定是很高很高的。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英国大样本追踪研究表明:在奥密克戎的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有明显的症状。
其中,流鼻涕(76.5%)、头痛(74.7%)、打喷嚏(63.0%) 、喉咙痛(70.5%)、持续咳嗽 (49.8%) 、嗅觉丧失
(16.7%)和声音嘶哑 (42.6%)。
西方媒体是这么描绘奥密克戎引发的嗓子巨痛的:“这不是普通的喉咙沙哑,而是三度烧伤。人们将其描述为他们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并将其与肾结石和分娩相提并论。许多以前做过扁桃体切除术的用户报告说COVID
引发的疼痛更严重,其中一位说这比没有麻醉拔牙还要糟糕”
这就是所谓无症状和轻症的真相。
如果不是这个数据的误导,不会有那么多人在放开之初争先恐后抢着去阳;
如果不是这个数据的误导,不会有人欢天喜地去扎堆;
如果不是对奥克密戎的轻描淡写,不会有城市前脚封控,后脚就开学……
“事非经过不知难”,经过现实的毒打,身体的感受是最诚实的,所以大家才会去抢药、囤药,才会有发热门诊门口的长队,才会有陡然升高的曲线。
3.我们身边到底会死多少人?
再说说死亡率,1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演讲时,有2点值得注意:
第一点,新冠病毒病死率确实是下降的,但病死率和死亡率不同,病死率指每100个发病的人有多少死亡,死亡率指每10万人口中有多少死亡;狂犬病病死率100%,但造成死亡人数及其有限,而新冠病死率低,却能在全球造成了几百万人的死亡。
举例:中国台湾2020年到2021年病死率是5.74%,死亡838人。今年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到0.16%,但死亡人数却是13867人,看上去病死率更低了,但它造成的死亡人数更多了。
对大多数打过三针疫苗的人,死亡率确实很低,可能真的低于流感。但奥密克戎病毒厉害的不是致命性,而是传染力。对于14亿人来说,再小的概率,加总起来也是大数字。
奥密克戎导致的总人口超额死亡率,对中国来说,能做到万分之五以下已经很难了,超过千分之一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已经被原始株,Delta洗过很多轮的美国,2022年,因为奥密克戎死亡的人数,也达到了总人口的万分之七。
第二点,中国大陆之前的新冠死亡率没有参考价值,因为那是在最好的防控之下产生的数据。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奥密克戎无害、温和、只是感冒。
至于疫苗能防重症、防死亡的说法,其实相当于说防不住子弹,但可以防炮弹、防核弹。
总而言之,病毒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愿望而改变。
而专家的作用,是基于准确的客观事实,通过专业的分析,提出自己对某个事物的判断,把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都讲清楚,然后让决策者去做决定。而不是一味迎合、媚俗、从众,说决策者喜欢听的话,说民众喜欢听的话,一天一个变化。
一会说95%都是无症状,一会儿又说,重症的也会很多;
今天说重症致死的只有老人&基础病,明儿又说青年/儿童也会有重症死亡的风险;
一会说抗原可以自测,一会又说不用测抗原,不难受就可以;
一会说阳过会有三到六个月抗体,一会又说阳过也不能大意。
作为科学家&专家,要更专业一些,对人民更尊重一些,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回归逻辑!
二
放开后
基层公仆们都去哪了?
放开后会发生的种种,本应在我们的预料之中,现实中却是每一项都出乎意料。
感染人员爆发式增长、发热门诊爆满、抗原买不到、退烧药炒上天、连温度计都缺货、各地医院仓促进入临战状态、医护人员大面积感染&带病上岗、一些地方甚至号召轻症坚持上班…
令人悲愤的是,这种至暗时刻,在人民群众真正需要温暖的时候,为人民服务的大白们不见了,基层社区组织不见了,只剩下贴在墙上的一句口号:人民第一,生命至上!
直到现在,关于居家隔离的具体要求、服药指导、医院收治等相应配套措施和规范仍旧没跟上。
按理说,折腾了三年,基层防疫工作应该摸索出很多经验来才对。
可为什么要放开这么重要的信息,事先没有挨家挨户通知入户?媒体没有明确发布要全面放开的通告?
专家研判会有大面积感染,中招之后具体会有什么症状?感染人数会怎样?大概会死多少人?居民该准备些什么?基层公仆为何没有提前做好相应预案?
这些民众有权且必须知道的信息,没有任何信息告知,14亿民众就在这样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直面病毒,这些问题有多少公仆认真考虑过?
图 / 人民视觉
细节决定成败,防疫工作更是如此,如果全都是纸上谈兵的战略家,那战术由谁来执行?
要知道,基层单位和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是为人民服务最基础的有生力量,干工作不仅要轰轰烈烈,更应该扎扎实实,而不是一窝蜂蛮干和表演式招摇过市。
关键时刻,预案不能是纸上谈兵,只应付上级考核,要注重细节和工作有效性。只有通过深入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才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虽然与世界相比,国家已经多保护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虽然放开是瓜熟蒂落的大事件,是全体人民自觉或不自觉参与推动的洪流。
但无论原因有多少种,内在有多复杂,放开之后状况比预期要糟糕,是个不争的事实。
给文明以岁月,不如给岁月以文明。如今我们已经没有轰轰烈烈的举国动员,没有看不到尽头的艰苦对峙了…
人民对国家有更高期待,国家也应当托起这份期待,只有不断吸取教训才能更稳步前进。
除此之外,当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第一要务仍旧是保护好自己。
世道不易,自然乱象迭生。但是走出重重迷雾,迎来的就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