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王毅将访欧施展“魅力攻势”欧洲会买账吗?
王毅将访欧施展“魅力攻势”欧洲会买账吗?
文章来源: VOA 于
2023-01-27 00:50:4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国务委员、前外长王毅据报道将于二月中旬出访欧洲。自去年底以来,中国一直希望改善因北京在俄乌战争中支持莫斯科而饱受影响的中欧关系。目前经济面临困境的欧洲会如何应对中国的魅力攻势?欧洲各国又将如何面对美国针对中国采取统一行动的要求?
争取欧洲人好感,北京 调整中俄关系叙事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援引外交方面的消息说,王毅将访问德国和比利时,参加2月17日到19日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并与欧洲的高级官员会晤。报道援引欧洲方面的话说,欧洲已经做好准备与王毅对话。
中国还没有确认王毅是否出访。不过,1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说,中国愿意加深与欧洲的联系。他说:“下阶段,中方愿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同欧方继续加强对话合作,共同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
如果确定,王毅此番出访时间较为敏感。这不仅接近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一周年,也是普京准备对乌克兰发动春季军事攻势的时间。分析人士说,王毅无疑会遭遇欧洲的持续压力,希望他解释清楚中国对俄罗斯的立场。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俄欧变成敌对关系,北京对莫斯科的经济支持和外交“掩护”,令欧中关系承受了相当的压力。去年4、5月间,中国曾派出特使出访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八个中东欧国家,希望改善关系,但遭到拒绝。
不过,从年底开始,北京开始施展魅力攻势,旨在加强与西方的关系,特别是与欧洲的关系,以此改变因为亲俄立场以及严苛的新冠清零政策带来的孤立局面。这个势头似乎还在加强。
去年年底,中国接待了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和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Charles
Michel)的到访。今年年初,中国还将接待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和意大利总理乔治亚·梅洛尼(Giorgia
Meloni)的到来。王毅即将到来的出访也应该是这个努力的一部分。有报道说,王毅希望中欧关系恢复平静,并希望用新开放的中国经济机会吸引欧洲领导人。
中国的这些努力也展示在今年1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作为针对西方政府和投资者的外交政策重塑的一部分,与先前的“战狼”外交不同,中国副总理刘鹤等员在达沃斯论坛上展示了更温和的语气。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资深研究员陈寒士(Alexander
Gabuev)1月18日在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举办的一场有关欧中2023关系展望的研讨会上说,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国调整了中俄关系的叙事,希望改变欧洲人的看法。
“自G20峰会以来我们看到的魅力攻势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欧洲人的。这些叙事都有一个俄罗斯角度,包括中国外交官说他们实际上不支持俄罗斯,或者中国可以向普京施加更大压力,以阻止他在乌克兰的行动中最具破坏性的行为,以防止最坏的结果,以防止升级等。然后,欧洲只需要对中国多一点包容,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英国《金融时报》1月10日一篇题为“北京试图重置经济,赢回朋友”的文章说,为了赢得欧洲的信任,北京试图让欧洲人相信,在乌克兰问题上,北京与莫斯科看法相去甚远,他们还说习近平在重新评估与俄罗斯的关系。
报道说,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国高级官员告诉《金融时报》俄罗斯总统普京“疯了”,并表示,乌克兰战争后,俄罗斯将成为一个“小国家”。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年底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的采访时甚至说,中俄无上限的关系“被过度解读”,俄乌都是好朋友,中欧关系也可“无上限”。
但是,习近平上个月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视频会晤时还表示要加强双边关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陈寒士说,现在取决于欧洲的决策者们是否会买账。
欧洲对中国的根本看法不会变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欧洲中心高级主任约恩·弗莱克(Jörn
Fleck)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从中期来看,中国言辞上的“美容术”不会在根本上改变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他认为,2023年,欧盟27国对中国的整体看法和立场应该是越来越具有“批判性”,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直到去年底、今年初,中国的姿态一直很强势。……其次,欧洲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战争中吸取的教训--对第三国的依赖。还有中国对普京的‘掩护’,就算不是支持。俄罗斯还处于战争状态,这一直是欧洲人(对与中国的关系)日渐感到沮丧的根源。”
他说,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从根本上违背了欧洲所代表的一切,其影响还在于它让北京在台湾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在欧洲成为更加醒目的焦点。继美国前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ci)去年8月访问台湾后,法国议员们也组团访问台湾;今年1月9日,德国议会代表团访问台湾,并表示,“来自北京的军事侵略和军事侵略威胁是不可接受的。”
最近几年,中国和欧盟因为新疆人权、台湾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而关系变冷。
2019年3月发布的《欧中战略展望》政策报告中首次将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2021年,因为互相的制裁,历时7年谈判最终完成谈判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被冻结。2021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对台湾示好激怒了中国,中国对立陶宛进行全面经济封锁,也引发了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不满。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双边关系更是雪上加霜,也加速了欧盟对中国的外交转变。
不会与中国“脱钩”,但会“去风险”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1月18日公布的一份对880人(包括专家和普通民众)进行的调查包括显示,大部分人相信中国与欧盟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的关系会继续下降,并相信中国会继续维持亲俄政策,中俄经济联系也会进一步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受访者支持欧盟多元化的政策,离开中国,加强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进行审查,加强对关键技术的出口管制,并对科技合作施加限制。
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上的一番话可能就是欧洲的普遍态度。她说,欧盟正修正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贸易方向,寻求“降低风险,而非脱鈎”。
中国媒体对冯德莱恩关于欧中不会“脱钩”的言论给予了积极回应,但是很少提冯德莱恩所说的“降低风险”的说法。
在德国墨卡托中心举行的研讨会上,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副司长玛利亚·马丁-普拉特(Maria
Martin-Prat)则是这么说的。“我们正在仔细评估我们在哪些方面依赖中国,可能对我们的安全构成威胁。我们谈论的是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但这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冯德莱恩和马丁-普拉特提到的“去风险”,即减少对华经济依赖,实现产业链多样化。这也是法国的战略。法国贸易部长奥利维尔·贝希特(Olivier
Becht)一月中旬在接受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采访时说,“我们对脱钩比较谨慎,我们正在考虑“去风险”的战略。”
德国财政部长,来自自民党的克里斯蒂安·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近日在接受德国《世界报》采访时虽然警告说,不要让德国经济与中国脱钩,但他同时也表示,不希望德国一直紧抱中国。在未来数年和数十年里,世界其他地区和市场将逐步变得更加重要。
德国目前正在就如何制定新的中国战略进行激烈的讨论。根据日经新闻网1月22日援引德国政府内部高级官员的话说,新战略措辞将非常严厉,传达出一个准确无误的信息,就是要逐渐降低中国对德国商界的影响力。
意大利新总理梅洛尼也打算在今年年初访问中国。但是,她曾公开称意大利2019年决定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倡议谅解备忘录是一个“大错误”,并誓言要审查罗马与北京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合作。意大利是七国集团中唯一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国家。
美国对欧中关系的影响
不过,欧洲不与中国脱钩的做法与美国不同。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中欧关系研究员葛瑞(Grzegorz
Stec)告诉美国之音:“美国的对华政策是由与中国的大国竞争所驱动的,中国被视为国家安全威胁。而欧洲的情况并非如此,它专注于试图减轻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某些特定行为,不一定试图削弱其整体地位。这造成了不少重叠,但两种方法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根据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调查,在欧中关系上,2023年欧盟面临三大挑战。即欧盟能否在中国问题上达成团结,如何应对中国在乌克兰战争中的立场以及如何管控来自美国要求一致应对中国的压力。
拜登政府去年10月公布了广泛的出口管制措施,包括严格限制中国获得美国芯片制造技术的措施,旨在打击中国获得从超级计算机到制导武器等一切领域所需关键技术的能力。
目前,美国正与日本、荷兰和韩国讨论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最新报道说,荷兰和美国官员1月27日将在美国华盛顿会面,讨论对向中国出口半导体制造设备的潜在新控制措施,并可能在月底前达成协议。荷兰是世界领先的光刻设备制造商阿斯麦ASML的所在地,荷兰的光刻设备对制造半导体至关重要。
但是,美欧目前陷入另一个分歧。美国总统拜登于2022年8月将《通胀削减法案》(IRA)签署为法律,这项法案的目的是在降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但是也对欧盟产生影响。欧盟认为法案有“美国优先”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嫌疑。
有人担心,美欧的上述分歧以及在对待中国问题上的策略不同可能会让中国感到有机可趁。中国一直在鼓励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的“战略自主”。在中国驻欧盟使团的网站上,中国大使这样说,“欧盟一直都在谈论战略自主。首先,我们支持这个伟大的想法。其次,我们真心希望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领导人在政策中落实战略自主,特别是在对华政策上。”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中欧关系研究员葛瑞认为,美欧对中国一些行为的根本看法是一致的,只是在策略上有不同。
“我不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欧洲和中国之间的事情是因为策略发生根本转变。表面上,言辞可能有所软化,外交沟通渠道正在重新建立。但在战略层面并没有太大变化。双方都对关系的战术稳定感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经济困境上,但关键挑战仍然存在。”
他还表示,刘鹤在达沃斯的演讲在欧洲的接纳程度并不高,远不如2017年习近平在达沃斯的演讲。他说,那个时候,欧洲真的以为中国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