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虐待中国大熊猫?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报复?

美国虐待中国大熊猫?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报复?
0:00
0:00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一些网民对身边同胞漠不关心,却对地球另一端的大熊猫关怀备至。

最近,他们都在担心在美国孟菲斯动物园熊猫丫丫的生存状况。

他们生存状态似乎不太好。一只叫乐乐,去年得病死了。另外一只叫丫丫,瘦骨如柴,毛发枯干,好像被虐待了一样。

熊猫是中国国宝。千里迢迢去了美国,怎么会被摧残成这样?一定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报复。

很快,中美专家联合做了调查,熊猫的居住场馆,竹子供应、饲养都没问题。这只熊猫已经23岁。从熊猫年龄说,可谓是风烛残年。毛发干枯,是因为皮肤病导致毛发脱落。

另外有消息说,这只熊猫来自北京动物园。因为有家族遗传病,他们家族的熊猫成员都只活了10多岁。这只熊猫能活到23岁,已经算是超龄了。‍‍‍‍‍‍

用正常逻辑思考,虐待也几乎不可能发生。

租借费用,场馆以及饲养,加起来绝对是耗费巨资。孟菲斯动物园也要依靠这个动物明星,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但环球时报却推波助澜,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不愿相信有人会虐待大熊猫》的社评。

文章的弦外之音是,不接受上述权威专业机构的调查结论,依然鼓吹美国虐待大熊猫的阴谋论。

怀疑的声音也来越大,他们纷纷要求熊猫回来。

他们目的达到了。今天看新闻说,美国动物园准备送这只熊猫回中国。

怎么说呢?这是一个双输的结果。

美国民众在孟菲斯动物园,再也看不到熊猫。动物园损失了门票收入。

中国则损失了一大笔租金。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宣传中国文化的好机会。

之前看过一个节目,主持人在街上随机采访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中国功夫之外,大多的回答是:熊猫。

熊猫的知名度在国外为何如此之高?为什么外国人这么喜欢大熊猫?

大熊猫又是如何走向世界,成为动物明星的?他又是如何被赋予了更多外交含义,成为外交战略的一部分?



大熊猫开始生活在泰缅越南、西藏,四川、甘陕等地。

但是时过境迁,这些地方的熊猫都绝迹了。现在,他们只生活在中国四川,甘肃,陕南一带。‍‍‍‍‍‍‍‍

大熊猫被西方世界所知之前,在中国一直默默无闻。

整个社会对大熊猫习以为常。文献里,一般都是从生活习性上评价他。

比如,他不食五谷,食竹连,脾气温柔之类的。

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是,他的皮毛太短了,卖不了钱,肉也不好吃。

有个事儿能证明大熊猫当时在中国的地位。在1914年,有个德国人在中国买了一只大熊猫幼崽,他找到了一个当地人,想让他照料。

但这个人一口拒绝了。他觉得这个活儿太丢面子,传出去名声不太好。

当然,大熊猫被西方发现之后,地位就改变了。

一个法国传教士,叫谭卫道,一直在中国四川传教。1869年的一天,当地猎人带回来了一只熊猫。

谭卫道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动物,一下子被吸引了。他觉得,这个黑白相间的动物,应该是熊的一种。

就把他做成标本,送到了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

博物馆的馆长认为是浣熊,或者熊猫的一种。

由此,大熊猫进入了西方视野。‍‍‍

他到底是什么动物,大家都争论不休。‍‍‍‍

当时西方世界为什么会对这个动物这么大兴趣,并且引发争议呢?

这跟国外博物学发展有关。

随着博物学的发展,西方开始从种族,科属之类的维度,来评价判断动物。博物学主要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研究,二是展览。

慢慢的,自然博物馆、动物园都多起来。博物馆和动物园,成了西方国家城市的标准景点。

博物馆一般展出的是动物标本,动物园展出的是动物活体。

展出稀有动物的标本,活体,这成了实力和权力的象征。

一些博物馆,有了大熊猫标本后,地位一下子就上来了。

动物园有个大熊猫,人们趋之若鹜,商业收入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有了这些利益驱动,西方的动物园,博物馆,就开始搜罗中国的大熊猫。

所以,在20世纪初,到30年底之间,一些外国旅行者和探险家,拿着动物园以及博物馆给的佣金,到中国采集熊猫标准和活体。

所以说,博物学在知识层面,让大熊猫在世界上更为知名。商业发展,推动了大熊猫标本和活体交易。

20 世纪 30 年代,10年时间,他们在中国获得大熊猫标本约 45 个,活体14 只。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这跟当时国民政府管理不利有关。



当时国内政局动荡。民国政府没有意识到大熊猫的稀有和价值,对这些来华狩猎的外国人,管理非常宽松。

只要别乱跑,汇报你的行踪,标本经过我的审核,你们随便捉吧。

另外因为经费原因,管理部门提出,这些标本,须留存一份在中国。

后来,民国政府逐步意识到熊猫的价值,以及这种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慢慢收紧了管理。‍‍‍‍‍‍‍‍‍‍‍

但到国外的大熊猫越来越多,熊猫逐步成为西方动物明星。

到了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把大熊猫赠送给国外政府。此时,大熊猫被赋予了更多的外交价值。‍‍‍‍‍‍‍‍‍‍‍‍‍‍‍‍‍

开这个先河的是宋氏姐妹。1941年,宋美龄、宋蔼龄,向美国救济中国难民联合委员会,赠送一对大熊猫,以感谢在二战中救济中国难民。

当然,新中国成立后,熊猫被赋予了更多都政治意义。

在50、60年代,西方国家想获得大熊猫,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熊猫只赠送给兄弟国家。比如苏联和朝鲜。‍‍‍‍‍‍‍

但1972年,这个惯例被打破了。

当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和解。毛主席说,给你们两只大熊猫吧。‍‍‍‍‍‍‍‍‍‍

这在美国当时引发了轰动。这只熊猫到美国,享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民众去接机,还排长队进动物园,就想一睹熊猫风采。‍‍‍‍‍‍‍‍‍‍‍‍‍‍‍

后来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或者建交纪念的国家,中国都会赠送大熊猫。

这些动物作为中国外交战略的一部分,是中国友好大使,软化了中国的对外形象。

当然,随着国力强盛,我们就不做这种能赚面子, 但不赚钱的事情了。



从1984年开始,我们就不捐赠了。你们想要熊猫,我们可以租借给你。

这个政策大概是这样的:给你们租借一定时限。你们给相应租金。如果有熊猫幼崽出生,所有权依然属于中国。‍‍‍‍‍‍‍‍‍‍‍‍‍

当然,考虑到大熊猫比较娇贵,也不是有钱就给租。当地熊猫馆的设施,以及大熊猫的饮食,都要经过中国考评。

这些动物园通过展览大熊猫,能获得很多经济收入,这样就抵消了租借、饲养大熊猫的成本。‍‍‍‍‍‍‍

当然,这种行为时常遭到国外动物保护组织的批评。‍‍‍‍‍‍‍‍‍‍‍‍‍‍‍‍‍‍‍‍

所以,从1994 年开始,中国又改变了输出大熊猫的政策,偏向于“研究性租借”。

就是可以租给你,但是我们要一起保护、研究,帮助他繁殖。租金的名称为“保护基金”。

很快,中国和美国、日本、墨西哥、德国、奥地利、西班牙、 泰国、澳州等多个国家的动物园合作,进行了保护研究计划。

这些大熊猫也从世界各地的设施中,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医疗护理,以及繁殖研究。

有专家说,熊猫外交政策是中国在软实力方面取得的最大 “成功”之一。这一政策让中国在二十世纪末重返世界前台时,呈现出一个崭新的、更具热情的国际面孔。

现在,中国大概有60多只大熊猫旅居海外,分散在美国,日本,芬兰,荷兰等地。



想租借中国大熊猫的国家里,中国拒绝了一个国家,那就是印度。

当然,高额的租金,印度肯定能出得起。拒绝原因主要是居住条件不行。

熊猫适宜的生活环境,是20度左右。而家印度常年高温,如果要养大熊猫,就要花巨资修建大熊猫专门场馆。还需要从中国空运新鲜竹子,对他们进行培训。

这是一大笔开支。

另外,还是有更苛刻的条件。比如,在租借期间,发现熊猫照顾不佳,身体状况不好,将无条件将熊猫接回来。如遇特殊情况,导致熊猫非自然因素死亡,还将支付大量赔款。

这些条件,印度做不到。所以印度发出来很多次请求,中国都拒绝了。‍

不过,借不到熊猫的印度,竟然培养出了本土“熊猫”。

在印度的某个动物园,有工作人员在鳄鱼身上涂上了黑白相间的颜料,把鳄鱼当作熊猫,供游客欣赏,引发了游客的关注。‍

当然,面对如此多的游客,这条鳄鱼估计心里会想:我只想做会我自己!‍‍‍‍‍‍‍‍‍‍‍‍‍‍‍‍‍‍‍‍

伍‍‍

刚才在中国动物园协会的官网上,我看到有关孟菲斯动物园里丫丫的两条视频。

第一条视频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文化友谊——大熊猫在孟菲斯动物园的奇妙旅程》。

另一条题为《美国孟菲斯熊猫馆宛若中国园林》。

这两条是视频,详细介绍了丫丫与乐乐从中国到孟菲斯的全过程,以及孟菲斯当地为迎接中国熊猫的到来所做的一切。

视频中的印象比较深的有三个点。‍

第一点是,世界上许多动物园都想养熊猫,但都没有成功。

孟菲斯动物园之所以能租借成功,是因为1996年,孟菲斯人吉米•萨瑟成为美国驻中国大使。他多次游说江同志才最终成功。

第二点是,孟菲斯耗资1600万美金,为这两只中国大熊猫建造了一座极为精美的中国园。

当时设计师刚展示完图纸,中国代表团就被镇住了。

他们设计的中国园林元素,庭院、花园、茶室、龙步道等等,都努力达到仿真效果。视频里说,中国的外交官感受到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诚意。

第三,孟菲斯动物园的科学家们种植了10英亩的竹林,成功种植出7种竹子,作为中国“贵客”的食物。

视频说,孟菲斯动物园的中国大熊猫、中国园助力传播了中国文化,极大地提高了东方古国在美利坚土地上的能见度与美誉度。

孟菲斯动物园的中国大熊猫,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黄金时代的完美象征。

但现在,丫丫要回国了。

不知年迈的丫丫,能否在余生,回忆起在孟菲斯动物园里,那些令人难忘的点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