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媒体:应认可婴儿哭闹权利

媒体:应认可婴儿哭闹权利

文章来源: 南方周末 于 2023-04-27 02:30:2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近日,一则“高铁对骂事件”引发关注。在视频中,前排女子与后座的带娃母亲互骂,声音响彻整个车厢,乘务员与周遭乘客的调解收效甚微。

从视频中看,前排女子说出了“不要带这个小孩子不就得了”,两人对骂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不无上升为肢体冲突的风险,乘务员“不要吵了”的劝解,仍然止不住“我就骂你怎么了”“有本事你来”的激烈对杠。

这已不是类似事件第一次上热搜了,甚至不是“高铁对骂事件”首次出现。长期以来,以“熊孩子”为标签的新闻事件总能带动一波波舆论狂欢,顺带鼓噪“有孩族”与“无孩族”的对立。类似事件的起因与过程都相当简单,但舆论场上的言论只能让人叹气,它们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只会让对立与争议继续下去。比如,有自作聪明的微博网友甚至提出“给小孩子吃安眠药”的所谓“解决办法”,实在令人错愕。

哭声,可谓是绝大多数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语言”,也是人之为人的一种自然权利。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而言,啼哭也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身体本能,称之为生存的根本也不为过。婴儿的哭泣需要动用全身八成以上的主要功能器官,这种高难度的非意识行为意在告诉父母“身体一切正常”,本身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新生儿几乎唯一的感情表达方式。

如果指望设法消除婴儿的哭声,那么无异于压抑孩子的天性,说得严重些就是在否定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就起码的人道主义而言,婴儿的哭声是无法以类似安眠药这样的“非常手段”加以阻止的。

事实上,医学界对婴儿哭声已有深入研究,育儿界的主流意见也早已从“怎么阻止孩子哭”转变为“思考孩子为什么哭”。家长观察婴儿啼哭时的体态、动作、表情,可以合理判断孩子的需求,研究孩子的作息规律,为健康育儿提供参考。“婴儿不哭”,其实反倒是一种反常现象。

对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婴儿而言,他们难以辨别所处空间是不是公共场合,也根本不可能具备“公共场合请安静”的意识。基于这个前提,婴幼儿的哭闹自然有遵循自身既往规律的一面,也有因为陌生情境而调整的一面,以外力想方设法阻止婴儿哭泣在现实中也难以办到。

婴儿哭闹,母亲护犊。类似事件里,婴幼儿的“天性”总是与家长的“母性”一同出现。犬马尚知护崽,母亲保护哭闹的婴儿更是自然之理。“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难道人还不如禽兽?如果为了满足一部分乘客休息的需求,就想方设法压抑孩子的天性与母亲的母性,这从人性的角度是说不通的。

其实,视频中的乘务员与其他乘客的调解态度,也是大多数社会大众面对类似争议的立场。有关“如何解决婴幼儿公共场合哭闹”的问题,网上流传不少“有孩族”事先给邻桌送上小礼物或红包“公关”,或是“精准掌握孩子入睡规律”的攻略。在中国大地上,带个婴儿的父母何曾变得这么卑微了?一边担忧生育率,一边对母婴如此不友好,难以想象。

所以,应堂堂正正地认可婴儿“哭闹的权利”,重塑周围所有人的态度。在这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足可借鉴。

德国有个概念叫“安静时间”,也就是一旦有地方当局乃至居民区规定了“安静时间”,你搞出噪音是一定会招来警察上门贴罚单的。然而就是如此极不容忍噪音的德国,“安静时间”也有例外,就是“你必须接受婴儿在夜间啼哭的声音”。换句话说,你必须理解、包容、接纳婴儿的哭声。

社会大众理应认可并接受一种观念:婴儿的哭声是这个世界上必不可少的元素,婴儿的啼哭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人权,任何人均有理解、包容、接纳的义务。婴幼儿的权益是相较而言更大的法益,也是建设儿童友好社会的一大要素。接纳婴儿的哭闹声也就是接纳未来的主人翁,让下一代人在开阔包容的环境里长大,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1.8米的习近平与1.9米的川普一般高?外界议论纷纷
涉知名女演员唐嫣、刘诗诗,7段录音曝光
“刑讯逼供”:一名北大女研究生的16天小黑屋噩梦
厅官的奢靡人生:3480万现金给女友买别墅银行拒存
演员冯淬帆去世 5天前悼念许绍雄一语成谶




24小时讨论排行

习近平“巨字小抄”被拍到 川习会低头念稿 上面写着....
卡戴珊公开质疑美国登月造假,NASA局长急了
郑丽文就职国民党新任主席激情演说 马英九落泪
“郑智化事件”:残障人士应“受助感恩”还是平等参与?
还得白宫发话,安世之争 “中国工厂将恢复出货”
美国联邦政府关门已“满月”,为什么两党还不急
葬礼吃席围墙突然倒塌,砸死6人
俄罗斯测试“末日鱼雷”,美国最担心的是什么
好莱坞变天了,大佬们为何纷纷下场做短剧?
华男毒枭挖地洞越狱终落网!竟是北大高材生(视频)
又一位!顶级芯片和机器人专家从瑞典回到中国
邓亚萍在福耀科技大学开讲:我不是催大家卷 但.....
谷歌前CEO:当年李鸿章访美被震 如今外国人来华受惊
拒绝为“A Level”续费的中产:不装了,钱不够了
加总理就反关税广告向特朗普致歉 盼重启贸易谈判
特朗普内阁与高层相继搬家 因安全考虑入住军事基地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媒体:应认可婴儿哭闹权利

南方周末 2023-04-27 02:30:23

近日,一则“高铁对骂事件”引发关注。在视频中,前排女子与后座的带娃母亲互骂,声音响彻整个车厢,乘务员与周遭乘客的调解收效甚微。

从视频中看,前排女子说出了“不要带这个小孩子不就得了”,两人对骂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不无上升为肢体冲突的风险,乘务员“不要吵了”的劝解,仍然止不住“我就骂你怎么了”“有本事你来”的激烈对杠。

这已不是类似事件第一次上热搜了,甚至不是“高铁对骂事件”首次出现。长期以来,以“熊孩子”为标签的新闻事件总能带动一波波舆论狂欢,顺带鼓噪“有孩族”与“无孩族”的对立。类似事件的起因与过程都相当简单,但舆论场上的言论只能让人叹气,它们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只会让对立与争议继续下去。比如,有自作聪明的微博网友甚至提出“给小孩子吃安眠药”的所谓“解决办法”,实在令人错愕。

哭声,可谓是绝大多数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语言”,也是人之为人的一种自然权利。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而言,啼哭也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身体本能,称之为生存的根本也不为过。婴儿的哭泣需要动用全身八成以上的主要功能器官,这种高难度的非意识行为意在告诉父母“身体一切正常”,本身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新生儿几乎唯一的感情表达方式。

如果指望设法消除婴儿的哭声,那么无异于压抑孩子的天性,说得严重些就是在否定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就起码的人道主义而言,婴儿的哭声是无法以类似安眠药这样的“非常手段”加以阻止的。

事实上,医学界对婴儿哭声已有深入研究,育儿界的主流意见也早已从“怎么阻止孩子哭”转变为“思考孩子为什么哭”。家长观察婴儿啼哭时的体态、动作、表情,可以合理判断孩子的需求,研究孩子的作息规律,为健康育儿提供参考。“婴儿不哭”,其实反倒是一种反常现象。

对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婴儿而言,他们难以辨别所处空间是不是公共场合,也根本不可能具备“公共场合请安静”的意识。基于这个前提,婴幼儿的哭闹自然有遵循自身既往规律的一面,也有因为陌生情境而调整的一面,以外力想方设法阻止婴儿哭泣在现实中也难以办到。

婴儿哭闹,母亲护犊。类似事件里,婴幼儿的“天性”总是与家长的“母性”一同出现。犬马尚知护崽,母亲保护哭闹的婴儿更是自然之理。“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难道人还不如禽兽?如果为了满足一部分乘客休息的需求,就想方设法压抑孩子的天性与母亲的母性,这从人性的角度是说不通的。

其实,视频中的乘务员与其他乘客的调解态度,也是大多数社会大众面对类似争议的立场。有关“如何解决婴幼儿公共场合哭闹”的问题,网上流传不少“有孩族”事先给邻桌送上小礼物或红包“公关”,或是“精准掌握孩子入睡规律”的攻略。在中国大地上,带个婴儿的父母何曾变得这么卑微了?一边担忧生育率,一边对母婴如此不友好,难以想象。

所以,应堂堂正正地认可婴儿“哭闹的权利”,重塑周围所有人的态度。在这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足可借鉴。

德国有个概念叫“安静时间”,也就是一旦有地方当局乃至居民区规定了“安静时间”,你搞出噪音是一定会招来警察上门贴罚单的。然而就是如此极不容忍噪音的德国,“安静时间”也有例外,就是“你必须接受婴儿在夜间啼哭的声音”。换句话说,你必须理解、包容、接纳婴儿的哭声。

社会大众理应认可并接受一种观念:婴儿的哭声是这个世界上必不可少的元素,婴儿的啼哭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人权,任何人均有理解、包容、接纳的义务。婴幼儿的权益是相较而言更大的法益,也是建设儿童友好社会的一大要素。接纳婴儿的哭闹声也就是接纳未来的主人翁,让下一代人在开阔包容的环境里长大,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