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尊铜像。
就是它——来自三星堆的国宝级文物“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
(或名“兽托顶尊跪坐铜人像”)。
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有这样独特的形制和繁缚装饰的文物。
这是它刚出土的样子。
这是它经过清理后的样子。
可以看到,它残缺、开裂、变形、腐蚀严重,很多碎片都不见了,修复难度极大。
而且这还不是一件完整的文物,这件3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铜人像,还有一个底座,是从8号坑提取的大型立人青铜神兽,拼在一起,才是完整的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
理论上它们能拼到一起,但考古学家们不建议这么做。因为它经历了3000多年的磨砺,本体很脆弱,通高都超过2米,如果做拼对实验,有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这是大部分出土文物所面临的挑战:脆弱残缺、修复难度大,稍微不注意可能就有不可逆的损伤。
截止2022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院新发现的三星堆6座祭祀坑共出土17000多件文物,而整个四川省从事文物保护及修复的一线人员不足200人,这也是我们国家考古界长期面临的问题。
而且,对考古专家来说,要在残缺的情况下通过严谨合理的推演和经验判断,还原出文物原本的样貌,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挑战也非常大。
大家还能有机会一睹这些国宝级文物的“真容”吗?
我们的技术团队说,试试看!
今年3月,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 PCG ARC Lab
,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合作,成立了联合团队,利用腾讯的 AI 智能计算分析、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基于专业文献,开始了首个试点文物模拟拼接工作
。
今天,在四川省考古院的文物考古专家指导下,我们有了阶段性的成果,这座“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已顺利完成模拟拼接
。
这是它在数字世界里的样子。
我们能360°翻转看它独特的行制和精美繁复的装饰,通过色彩还原等技术,感受它在几千年前铸造出来时的辉煌。
AI 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兄弟相认”。要确认这两个不同坑的文物是否能拼到一起。
以往要靠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可能没那么严谨,现在我们通过 AI
智能计算分析两件文物的三维模型,提取神兽和人像接触面的几何特征信息, 计算它俩的特征相似性,就能得出拼接的匹配度。
(匹配度高达75%,确认过“接口”,是亲兄弟没错了)
接着,做“矫形手术”。根据几何分析和变形的裂缝检测和矫形算法,能把神兽和人像变形的部分矫正。
经过更多“临床试验”,我们希望 AI
未来就能给文物考古学家们提供可解释、可交互的裂缝矫形和整体姿态矫形的参考,有更精确的修复依据。
然后,“查漏补缺”。根据形状分析的对称性补全算法,可以给专家们提供文物原貌的多种猜想参考。
比如神兽通常有对称的两只耳朵,所以也为这只大型立人青铜神兽,补齐了另一只耳朵。
最后,“合体”!这里要拿出课本里学过的经典图形学的几何拼接知识了。
通过量化数据和几何拼接算法,快速把多个碎片拼接比对,给出合理的拼接方式。再对整体受力进行分析,判断两个“高个子”合在一起,怎么才能站稳不容易“平地摔”。
(有种 AI 在拼乐高的错觉)
就这样,在小小的数字世界里拼啊拼,AI
能轻松提供文物修复的可行性方案。目前,这些算法模型已经在模拟数据集上验证并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未来它还会进一步学习更高阶技能——如何在有碎片缺失的情况下进行拼接计算。
我们还用 AI 算法,辅助进行文物病害分析。
根据三维模型,测量计算文物的裂缝长度、各横截面数据、整体姿态和受力情况等,这样就方便专家们在进行文物劣化病害分析时,有更量化的支撑数据。
下一步,我们和四川省考古院的联合项目组,还会研发AI辅助考古线绘图工具。
因为现在的考古绘图对人工依赖度高,像三星堆有几万件文物等着绘图师绘制,行业内的绘图师又很少,会严重影响到考古研究报告的发布进度。
(绘图师:画不完,根本画不完)
而通过深度学习,AI
就能辅助快速生成各维度的考古线绘图。计划先试点应用到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未来再逐步向全行业开放,帮助提升我国文物考古研究的工作效率。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表示:
希望我们的 AI 继续努力学习,帮助考古学家们更好更高效地开展考古和文化研究工作。
文物,绝不是静止的古董,它是活着的历史。希望文物都能“恢复”它们本来的样子,带我们窥探那些曾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