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买彩?是白日梦,还是平等梦?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如果要给这一届的青年,贴个标签,会是什么呢?

知识青年?文艺青年?互联网青年?

都不对了。都变成孔乙已了,还知识青年呢!互联网大厂都活不下去了,还互联网青年呢!

或许,我们这一届青年,可以叫“彩票青年”。

在公众号平台,年轻人买彩的争议话题已经持续数月;

小红书上,兴起了一股“彩票花”的礼物热。

当一些自媒体在说:“年轻人们开始沉迷彩票了”。我们又看到中国福彩的公众号发文:“或许误会了买彩票的年轻人”,也看到新京报评论:“不必过度解读年轻人买彩票”。

怕误会?怕过度解读?那这事真的值得解读解读了。而且,还真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这类现象。

-1- 现在彩票有多火?

数据不骗人。

据财政部数据显示,1-4月全国共销售彩票1751.5亿元,同比增长49.3%,创五年来新高

以前我们说过:疫情过了,报复性消费会来。现在是报复性消费真来了,只是没想到是复性买彩票

确实,看下面这个照片就直接明白了:以前的核酸检测亭现在变成了彩票站。

如果你觉得这是个案,那就看看下面这一连串新闻,来自山西、上海等地,都在说把核酸亭改成福彩站

还有官方文件。重庆彩票网在今年4月就发布过《承包经营者招募公告》,就是把该市巴南区的3个核酸亭改建而成的“民心亭”承包出去。

谁来承包?为何改建?肯定承包人也觉得有需求、可营利嘛!那么究竟需求端是怎么想呢?年轻人为什么买彩票呢?

-2- 彩票作为年轻人唯一相信的平等游戏

这个社会从小就教育你:好好学习,出人头地。

可是,你好好学习了,但发现学历能帮到你的没有想象得那么多。

工作靠关系、找对象拼背景。混了几十年,才是人家富二代官二代的底线水平。最后,你忍不住哼出这首歌: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继续苟且,远方的苟且。

所以,你以为高考是公平的、知识是公平的,可能最后发现不公平的地方太多了。

不过,还有一个东西可能是公平的——那就是彩票。

为什么年轻人买彩票?彩票是随机的、匿名的、无门槛的——所以是平等的、公平的。

你是不是官二代,你是不是985毕业的,都一样:买彩票都是两块钱一注,都是有可能得到500万。

社会学在研究彩票的时候,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社会阶层越低,越会花钱买彩票。毕竟,混不上去,机会有限,彩票至少是最后的机会。但是,这种对机会的理解,在于把彩票理解成人人平等的唯一机会。

因此,社会学家把这种买彩票现象,总结成“剥夺—补偿理论”。为什么政府允许有彩票这种赌博行为?为什么让老百姓买彩票?因为彩票也发挥一种“安全阀”的作用。当你对社会不满、感觉不公,觉得生活压力大、很紧张,你至少可以通过彩票这种方式来释放自己,再相信一次社会是平等的、公平的。

-3- 彩票作为年轻人唯一能做的白日梦

周星驰一句著名台词: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这句话放到这届年轻人身上也很合适。这届年轻人真的和以前不同吗?我至少相信有一点是相同的:一个人在TA年轻的时候,是TA最有梦想的时候。

但是年轻人最不该有的,不也是梦想吗?

毕竟,当你和老板、和导师说自己的梦想时,他当然会怼回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就这样,都听我的!”

但是,人还是忍不住想做梦。

著名的消费社会学家坎贝尔(Colin Campbell)早在1987年的名著《浪漫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精神》一书中就提出过一个观点:现代社会的消费和传统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代消费的“浪漫伦理”:你要浪漫地想象自己的欲望,想象自己即将得到的东西。至于是实际得到、实际的需求满足,则是次要的。这个观点也被引入到研究彩票等赌博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比如:你真的把新款iphone拿到手的时候,并没有你在等待快递收件的时候更兴奋。因此,坎贝尔认为快乐的来源却并未是真实的购买与拥有,而是产品的象征意象带来了想象式享乐,但一旦拥有、变成现实,又会产生幻灭感,从而再产生和追求进一步的欲望。如此来看,坎贝尔才会将现代消费主义精神称作“自我幻象式享乐主义”,是“欲望—获得—使用—幻灭—更新—欲望”的循环。

我在去年发表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上的消费社会学研究文章,专门探讨了坎贝尔的这个有趣理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其实,真的有学者做实验,发现彩票不再是一种经济投资,而是引发白日梦,一种暂时逃离现实的工具,从而说明证明“买梦想”、“买享乐”才是玩彩票的动机

在这个社会心理学实验中,参与者可以选择自己买的是当天还是第二天开奖的彩票。结果发现,那些喜欢第二天开奖的参与者,更有可能体验到希望和期待的激动情绪。也因此,如果我们来对照看中国最近的彩票数据就会发现:

根据财政部官方数据,可以看出,拉动销量增长的,主要是竞猜型彩票,其次是即开型彩票。2023年4月,竞猜型彩票同比增加125.45亿元,增长117.6%,约占彩票总量的近一半;即开型彩票同比增加40.81亿元,增长84.1%,约占彩票总量不到两成。

换句话说,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竞猜型彩票增长更厉害?如果对照上面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与浪漫伦理,你就能明白了。

年轻人买彩票,就图一乐、就图个万万万分之一的白日梦之乐,还不行吗?

不过,后来的文化社会学进一步解释:如果你接受那些底层大众更喜欢买彩票,就会发现其实要激发这个想象式消费行为,反而需要相信宿命论。当你越相信宿命论,你会想让自己有一点白日梦、有一点想象式享乐。

比如,我们一方面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毕竟现在经济环境不行,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投错胎,出身也不行,所以注定翻不了身了,那反而越需要买一点彩票来缓解一下,让自己梦想一下。否则,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毕竟,宿命论是躺平的另一个代名词。而躺平对照的就是卷,并且相信只要卷,就能赢。如果你有这么现实、这么有回报感的观念,你还可能买彩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