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鞠躬、找平衡、唱双簧: 外界如何评耶伦中国行

三鞠躬、找平衡、唱双簧: 外界如何评耶伦中国行
0:00
0:00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结束后,中美问题研究学者、时评人士以及贸易领域专家都有怎样的分析与期待?耶伦是否向中国官员行大礼了?

耶伦4天访华谈了10小时

(德国之声中文网)耶伦是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第二位访问中国的阁员。访华4天行程内,耶伦与中国高级官员进行了约10小时的会谈。评论一般认为,同不久前访华的布林肯国务卿一样,美国财长耶伦的此次访华之旅也未能为双边关系带来突破。正如她自己所说,"没有一次访问能在一夜之间化解我们的挑战。但我期望此行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有弹性、有成效的沟通管道"。

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肯尼迪(Scott Kennedy)说:"会面本身就是成就,而不是具体议题取得共识。我们的着眼点是,美中双方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几乎没有过沟通,双方的不信任和嘲讽的程度已积累到很深的程度。"

他表示,在疫情、关税、国家安全、贸易限制和在华美企面临困境等问题背景下,美中之间存在很多分歧,而耶伦仍然能够与何立峰等中国官员进行文明以及颇具实质性的讨论意义重大。

中国颇具民族主义色彩的《环球时报》通过采访专家评述道,"从耶伦的总结可以看出,她对中美关系的认识总体上是务实理性、客观冷静的,有作为经济专家的独特见解和平衡视角。"该报的另一评论则写道,耶伦访华"总结起来给了外界一定的积极预期,然而这样的预期又像风中的烛火一样,不仅微弱而且存在不确定性。实事求是地说,对中美关系而言,外界的整体悲观预期并没有改变,认为耶伦的访问几乎不会改变两国经济关系的轨迹,也难以推动中美关系的实质性改善。"

友好三鞠躬

路透社报道,一名陪同耶伦访华的美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形容这次访问是"相互尊重、坦诚和建设性的","她受到了热情接待"。

这名官员透露,耶伦周六(7月8日)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的会晤原定两小时,但他们谈了5个小时,之后还都出席了"友好" 的晚宴。

同何立峰的这场会晤开始时有一个细节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耶伦同何立峰握手时多次鞠躬,而中国东道主人则挺直站在那里。有媒体以及社媒称,耶伦在北京施大礼,向中国官员三鞠躬,让美国丢脸等等。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亚洲项目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er)在推特转发了相关视频并表示,"我希望有人能够告诉美国官员,他们同中国官员握手时应该挺直胸膛"。

看耶伦能否放松对中国的关税惩罚

贸易问题专家在会后表示,目前尚难看出华盛顿和中国政府将如何达成妥协,双方举行对话是最佳途径。

全美外贸委员会(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uncil)主席科尔文(Jake Colvin)表示,"我认为耶伦的基调是正确的,美国政府和企业应为降低风险和实现供应链多样化做出努力,同时美中两国仍需保持重要的经济关系,两者之间耶伦找到了平衡。"

位于香港的Grow Investment Group首席经济学家洪灏表示,一个可能的结果是,美国放松对中国商品征收的部分惩罚性高额关税,"耶伦对美国下一阶段4年的关税审核有发言权"。

但科尔文则认为,随着2024年总统大选的临近,如果中国不采取对等行动,拜登政府单方面放宽关税或其他限制措施,这在"政治上将是难以推动的"。

扮演红脸的耶伦成功了

德国时评人Goerlach认为,在目前世界格局的框架下,耶伦访华是一个"全面的成功","她同中方会谈伙伴一道让沟通渠道起死回生"。

他还认为,耶伦同布林肯国务卿前后脚访华事实上在上演一场红白脸双簧剧目。"布林肯扮演'红脸',耶伦扮演'白脸',这意味着,布林肯的难度更高,必须在北京陈述国安等议题,而耶伦则代表理智的声音,主张合作和共同贸易。"

一条小路 发表评论于
三鞠躬對死人才要三鞠躬,難道她想要他死嗎?看來他也末日到了。當上台就被詛咒了。
ztgp3614 发表评论于
发情的老太太遇到老帅哥!除了恶心人还能有别的?美国真是逊到了极点。
咲媱 发表评论于
“三鞠躬”是对中国已死的经济遗体告别。
田丁 发表评论于
对不起!这位副总理名字是何立峰。
田丁 发表评论于
西方没有向人鞠躬的习惯,平民百姓见到总理也不会鞠躬。而且耶伦见了李强、刘鹤也没有这样的动作,所以不是什么耶伦的什么失去尊严的表现。照片显示耶伦与刘付总理是对等会谈,不存在刘高人一等,我估计最大可能是那位刘新副总理说了什么恭维耶伦的话,她因此有这样的表示。
FollowNature 发表评论于
这个哪里算什么鞠躬?
LAOK 发表评论于
派城里的台湾人用吐沫淹死耶伦!
据说据说 发表评论于

耶伦对美国的政策基本没有影响力。
cola123ca 发表评论于
未雨绸缪,美国的通胀又要回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