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分+但票房不够火,难成破圈爆款的《长安三万里》可惜了吗?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上周院线三部新片同台竞技,由追光出品的唐风历史题材动画《长安三万里》上周六上映后,面对《消失的她》《八角笼中》也没有输掉阵势,不仅上座率居首,豆瓣开分也从令人惊讶的8.0上升到8.2,在目前的暑期档新片里排名第一。

不少评论都认为这是追光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称赞其题材跳脱古典神话IP窠臼,画面技术继续精进,故事和人物也更有深度,从边塞诗人高适的视角,以近似编年体的叙事,回忆他与诗仙李白的一生友谊和际遇沉浮,勾勒盛唐气象,聆听乱世哀鸣,洋溢着古典文人情怀,抒发着治乱兴替的历史喟叹。

但是,影片的票房走势对比追光之前的古典神话IP作品并没有明显跃升。

上映五天,票房破3亿,猫眼预测总票房6.6亿,较2021年上映的《新神榜:哪吒》(4.56亿)、《白蛇2:青蛇劫起》(5.8亿),以及去年上映的《新封神:杨戬》(5.55亿)差距不大,都处在4-6亿的票房档位,大概率无法突破国产动画10亿+的层级门槛,粉丝受众圈的高口碑还没有转化为破圈的大众热度。

预测总票房6亿+

追光动画票房一直在4-6亿区间,从未大爆

细究影片“叫好却未能如愿大卖座”的原因,除了市面上其他片的竞争,主要在两点:

一是影片168分钟的超长片长在客观上就相当挑战观众,何况这还是一部以青少年群体为核心受众的国产商业动画。

二是8分+的豆瓣口碑,说实话有些过誉!剥离古典情怀和精美画风的外衣,影片仍存在“节奏散、内容虚、剧情推进跳脱突兀”等叙事缺陷。

在历史传记片的类型之下,以时间线+口述回忆架构的剧情冗长沉闷、高潮不突出。除高适之外的李白等大唐名人,塑造夸张过火但实际观感扁平,满屏乱飞的诗歌金句感觉也像“概念化的为念而念”……

整体看下来,影片历史科普向的剧情模式确实做到了“老少皆宜”,但也可能带来“成年观众看略显无聊浅显,小孩观众看只能学个唐诗看个热闹”的尴尬。

其实,片子能收获口碑认可,主要在盛唐“群星闪耀时”的历史向选题,以及诗文带来的美感和文化自豪。

168分钟看下来,观众基本能结合视听画面,寓情于景地感受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心态,有一定历史科普价值。

无论是李白在家庭破败后写下《静夜思》,还是在边塞御敌的高适对于“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愤慨,都有了一个具体的诞生情境,即便从故事角度来说,剧情递进作用不大,也不太能深入塑造人物。

李白经典诗作《将进酒》的创作过程,则是影片的一大华彩段落,比较到位地将诗歌意涵融入进了人物和情节。

某种程度上,这首诗浓缩了李白的人生,彰显着他的狂放不羁、浪漫的性格和才华禀赋,也暗含此前身居翰林学士的高位却被排挤,仕途不顺的苦闷,是他从入世到出世的转折点。

影片在表现形式上也与之相应,有一条情绪越来越高,意境越来越出尘,想象力越来越放飞的曲线。

开始时人物在河边吟诵,后来他们骑着仙鹤,越过河面飞上天宫与神仙天将游乐,直抵银河宇宙的边界……动画手法打破现实与幻想边界的优势也得以展现。

和大多数名人历史传记片一样,观众还能收获“数明星”的快乐。影片让语文历史课本上的唐代大人物们“焕活”,杜甫、王昌龄、王维、贺知章等诗人群像跃然银幕。令后世人惊讶的唐代诗人交际网络与文人宦游传统也得以粗略展现。

黄鹤楼里的诗与酒,大唐首都长安的繁盛,扬州酒肆里的温软......古代著名地标和城市的景观再次鲜活,结合安史之乱过后的破败凋敝,更能激发历史感怀。

在科举制度和个人才华之外,家族出身对个人仕途与社会地位的重大影响,也通过李白(低贱的商人之子)和高适(落败世家的后代),两位主角不顺遂的谋官之路明示。既补充了课本文常知识之外的社会“潜规则”,也能引发一些有社会经验的成人观众的共鸣。

结合线下大多是家长带着孩子“看片涨知识”的情况,也基本反映了题材的教育价值。

除了具备语文、历史知识点的普及功能,《长安三万里》其实讲述了一个很成人的故事,触及到了政治与人性。

影片故事主要由“高适发迹史”与“高适眼中的李白”组成。结合史实与影片内容,在唐朝诗人里,这两位生卒年相近,并在生命重要节点相交的人物,恰恰处在仕途、性格的两端。

两人在青年时,因出身原因共同经受着“考公”失利和社会现实的打击,但在迥异性格的作用下,两人还是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仕途起伏,走向了属于各自的“功成名就”。

高适出身落寞世族,祖上辉煌过,但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败。少年时高适读书不精、科举不中。因性格木讷,青年时在外宦游也无伯乐赏识,可以说是一个很典型的“失败老实人”。

好在他性格坚韧稳重,无论是故园务农还是边塞参兵,都在十年如一日地磨练自己。终于在年过半百之际于安史之乱得到重用,因军功和出色的政治敏感度,在中晚年壮志得酬,重振高家武将雄风,成为唐代诗人里功业最高的一位。可以说是儒家经世致用、忠孝两全的大丈夫代表,也是现实主流价值里体面的成功者。

而李白,这位洒脱狂狷的商人之子,有着高适所钦佩的诗文才华和不羁魅力,但在另一边,狂放和纵情,也成了李白在仕途上的障碍。

因此,影片也花了大量篇幅展现了高适与李白因性格差异带来的不同际遇。

即便两人以好友相称,但高适置身于李白为首、乐于饮酒玩乐的文人群体时还是格格不入,始终保持着冷静旁观、甚至有些瞧不上的距离感。

正是这份“自律不松弛”和“普通人的自觉”,最终也成为他在中年之际一举抓住历史变局的实力储备,以及在动荡政局中正确站队的敏锐眼光。

影片也有意刻画了后世人眼中不爱名利、潇洒浪漫的谪仙李白,内心其实渴望世俗成功、但又无能习得世俗潜规则的“失意”一面,展现了一个不那么“正面”的李白。

为此,主创特意补充了李白壮年时期为求安稳入赘世家、到老沦为叛军附逆等“不光彩”情节,指出他对现实享乐的依赖、政治上的幼稚轻信,以及出世还是入世的举棋不定。

比起能够光耀门楣的传统政治仕途,李白的天性还是更适合在诗文中挥洒,最终,他也为世间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文化遗产,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就。

从大叙事上,影片展示了高适与李白所代表的两类成功路径和价值观取向,与当今社会“上岸求稳还是自我随性”的两大风潮有着内在呼应。但可惜在人物塑造上,却没有让李白、高适形成势均力敌的两极。

高适的旁观视角相对冷静地揭露了世人所不知的李白侧面,但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对李白更细致、深入的刻画。

纵览影片对李白一生的展现,只有外人眼中典型性格的“因“和最终仕途的“果”,缺少对具体过程和心理细节的展示。这也导致李白的形象显得很干瘪,即一个纵情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政治白痴,想着勇闯天涯,性格却放浪形骸,既没耐性也不长记性。

编剧对“浪漫”、“豪情”和“出世天才”这类人物的想象力也相当局限和脸谱化,李白潇洒、自由、才华横溢的一面,只能从人嗨了就玩相扑、醉了就给舞女撒钱,喝高了就念诗......这些极为表面的“性情”和“文化”符号体现,让他看着更像个不着调的放浪玩咖,而非才华爆棚的谪仙诗人。这也导致那些潇洒的诗文,看起来跟人物的融合度其实并不高。

除了人物塑造的缺憾,影片剧情本身也有点贪多嚼不烂。

整个故事既涉及高适、李白“逐梦朝廷圈”的对照,也想拍唐朝文人回忆录,两个主题任选一个都可以单出一部电影。但影片还是以近乎编年体的剧情模式和168分的超长片长,试图将两者笼统包圆。

在此野心下,最后的成色却是几乎没有重点,两个核心人物之间也从未爆发过冲突,人物的状态变化和世事流转并没有建立起有效勾连,故事缺少基本的高低起伏。

两人见面后,影片多是遵循“见人、赏景、品味盛唐生活”的游览模式,即让李白当“导游”,带着高适和观众领略一番名人派对和城市图景后,就迎来两人告别,然后十年过去,又是一次大差不差的见人、见世面的循环……尽管不同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情怀可被视作新看点,但并不能掩盖故事性不足,观感单一冗长重复的问题。

而且,贯穿全片的战时倒叙结构也很勉强。

叛军逼近所制造的紧张感在大段的回忆讲述中被消磨殆尽,最后的终极高潮又落到高适逆转战局的“高能反转”,节奏起得不自然,戏剧性高点来得太过滞后。这也是一些观众说看到一个半小时就有点撑不住的原因。

总体来看,《长安三万里》再次暴露了追光系动画的优与劣——有技术追求,也有表达的野心,但始终缺一个表达清晰、内容充实集中,有强烈感染力的故事。

此前的“白蛇”、“新封神”系列,靠着高颜值和潮流画风在核心受众圈收获追捧,这一次《长安三万里》又以文人情怀和科普教育之功赢得了高口碑。尝试值得肯定,但真不意味着追光解决了叙事问题。评分高但难破圈的“可惜”现状,就是明证了。

查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