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猛了,一大早看见汪峰上热搜了。
而且还是在回应20年前评价刀郎这件事。
这瓜派爷最近也在吃!
7月19日,刀郎发了新专辑《山歌寥哉》。
其中一首单曲《罗刹海市》火速蹿红!
顺带创飞了“那英-杨坤-汪峰-高晓松”。
这泼天的热闹啊!
是刀郎!又不只是刀郎!
因为这次刀郎不只是火速席卷神州大地,还真带了“刀”。
还是一把让网友惊呼恐怖的“刀”。
今天,就聊聊这把刀如何“恐怖”?
《罗刹海市》为什么是把“刀”?
说实话,《山歌寥哉》这张专辑整体挺抽象的。
第一次听基本是一脸懵逼。
因为所有单曲都对应着《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要逐字对照原著“翻译翻译”才能明白刀郎说啥。
有这么高的理解门槛还能大火?
全靠《罗刹海市》够尖锐。
解读完歌词的第一感觉——
它在骂!
骂得凶!骂得高级!
在蒲松龄的同名小说中,主角马骥因飓风误入了罗刹国。
这里的人不但长得奇形怪状,还以丑为美。
甚至以丑选官,越丑官做得越大。
宰相来打个样——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帘。
而相貌英俊的马骥却被嫌恶、被排挤。
后经人指点,他涂黑脸扮张飞,向丑看齐,立马被众人赞誉。
显然是在 讽刺美丑颠倒的世界。
叙事宏大。
好玩的是,歌词中的一些细节又让“显微镜”网友们听出了弦外之音。
顺带回忆起乐坛的“恩怨情仇”。
怎么说?
“一条一丘河”,解释为“一丘之貉”。
“河水流过苟苟营”,解释为“蝇营狗苟”。
如果这只是谐音梗,下面就猛了。
"勾栏”二字一出,娱乐圈还能隐形吗?
再看看上下文。
吃瓜人坐不住了,一轱辘跑到 那英微博下大胆开麦。
不是让那英玩“难评”梗啊。
实在是那英真是“当事人”啊。
2010年,她曾力排刀郎入围“十大影响力歌手”。
即使刀郎专辑销量一骑绝尘也不行。
因为刀郎不具备审美性。
同样嫌弃刀郎音乐的还有 汪峰、杨坤和 高晓松。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04年第44期《北京音乐圈看刀狼:从地狱到天堂》)
不过高晓松的嫌弃最有意思。
他先是老实承认了中国唱片行业被“士大夫阶层”把持。
被草根掀桌很不爽。
意思是,大家看啊!
我很中肯,我没跳脚,没睁眼瞎说刀郎的歌一文不值。
看似是退一步,其实是以退为进。
搏个“中肯”的观感来实现更猛的反扑。
这不和前面三位一个意思吗?
不否定商业价值是因为实绩摆在那里,没法否定。
可批评起刀郎不专业绝对是重拳出击。
但,刀郎的音乐真的那么烂吗?
隔行如隔山。
还得找同行来评。
注意这里有回旋镖哦!
汪峰说刀郎的歌和 罗大佑那些经典之作有天壤之别。
可这位乐团教父本人倒是很欣赏刀郎。
另外,港圈大佬 谭咏麟也很欣赏刀郎。
不但主动找上门来合作,几次请刀郎做自己演唱会的嘉宾。
还让刀郎签约环球音乐,做自己的师弟。
刀郎则将本想作为自己专辑主打歌的歌曲《披着羊皮的狼》慷慨相赠。
对!就是那首传唱度极高的《披着羊皮的狼》原唱其实是谭咏麟。
时至今日,谭咏麟谈起这首歌还是难掩喜爱与珍视。
当然,更重要的是刀郎的歌确实击中了当年绝大多数人的审美。
要不何来专辑卖的比周杰伦火?毫无宣传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正版销量270万张?
何来手机彩铃下载次数达到上亿次?
何来王健林在万达年会上的深情演唱呢?
可见,刀郎的音乐没有那么不堪。
有了这样一个前提。
讽刺意味十足的《罗刹海市》自然会被人拿去“对号入座”。
有人把它解读成刀郎是用此歌嘲讽乐坛虚假繁荣,特别是曾经打压过他的四位歌手。
有人认为,刀郎这首歌是用音乐描募当下这个美丑不分、黑白颠倒的世界。
看吧!
刀郎不提刀,也有人想借这把“刀”去砍娱乐圈的乌烟瘴气。
或者格局大一点,这把“刀”可斩世间一切邪祟。
对于会不会引战?
难道不应该先考虑“拥护表达”吗?
解读合理即应该被允许。
因为作品从产生那一刻起就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解读其实和创作者关系不大。
创作者想赋予作品的意义在作品完成时就结束了。
大家的解读是对该作品的再创造,同时也是构成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别人搞“阴谋论”的。
劝你们洗洗睡吧!
人人都有权利表达。
但个人也要对自己的表达负责。
至于刀郎主观上有没有用这首歌含沙射影地骂人。
不如看看歌词最后一段。
他先是搬出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最后又点明——
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
「凡是可以言说之物,都能说得清楚;凡是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
刀郎都把主题升华到“人类根本的问题”这种高度了。
摆明了是要放下恩恩怨怨。
这也是刀郎表达的高明之处。
他的“刀是”一把“唯心”的刀。
你觉得被伤害、被内涵才会被刀。
且刀下无冤魂。
简直是个死局,打的对手站着是死躺着也死,反击死,不反击也死。
细品和“如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来是“来了好像没来,没来又像是来了”。
不过度上升,暧昧晦涩是最好的保护色。
毕竟太具体太深究。
“如来”等同“若至”,“若至”会变“弱智”哦。
撇去纷争。
《罗刹海市》最大的功劳是让刀郎重新占据主流视野。
曾经,刀郎的歌被人贴过“土”、“俗”的标签。
而这次,但凡听过歌的人都不敢在刀郎面前“装逼”。
派爷我一个外行人都能看出 刀郎的音乐变了。
拿最出圈的《罗刹海市》来说。
歌词那是嬉笑怒骂,纵横古今,格言警句,小说哲学,信手拈来,轻松驾驭。
曲调出自二人转十大主调里的“靠山调”。
曲调平缓,旋律优美,还极具叙事性。
再看完全不骂人的《珠儿》。
曲风是典型的“河北吹歌”。
歌词开头几句讲的还是原著中借尸还魂的珠儿。
他在阴阳间穿梭,是人和鬼之间的纽带。
后面逐渐脱离故事,各种碎片意象拼凑起来,传达出一种缅怀之情。
隐约觉得这首歌在诉说历史、诉说英烈、诉说祖国。
谁懂?给人一种“歌坛姜文”的感觉。
此外还有《序曲》选自“广西山歌调”,《花妖》选自“时调”,《颠倒歌》选自“栽秧号子”广西山格调,《画壁》选自“绣荷包调”。
且歌词皆可玩味。
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总之,这张专辑深度拉满。
曲是民间音乐,词是传统文化。
比以前高了不是一个等级。
不过,如果了解刀郎,就会发现 他如今在音乐上的巨变根植于他的不变。
他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的创作态度就是—— 诚实。
早期的作品比较直接,主打一个跟着感觉走。
比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冲动的惩罚》风格粗粝,但浓郁烧喉、感情直抵人心。
之后逐渐拓宽表达领域。
歌曲写大漠一定会去大漠采风。
词曲写的是他当时的感受,唱的时候也要尽量还原当时的感受。
当他无法从自己的情感中汲取养分时。
刀郎把目光转移到传统文化、民间文化。
他的专辑 《弹词话本》温婉轻弹动人心,曲风词意耐人寻味。
比如《瓜洲渡》进的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
一般这出戏倾向强调杜十娘报仇渣男的爽感。
而刀郎歌曲中描绘的更多是杜十娘的爱意与失望。
这些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刀郎花费数十年研究昆曲和民间小调。
离不开他下功夫提升艺术文学修养。
单就踏踏实实搞创作这点已经吊打很多同行了!
所以好好听歌吧!
你惹他干什么呀?
“成长型”歌手恐怖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