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宣布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 空间站最新动态汇总
文章来源: 新华视点 于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
建立起近地空间科学与应用体系
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目前已正式运行,并建立起独具中国特色的近地空间科学与应用体系,空间应用正有序展开、成果频现。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18日在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与发展情况介绍会上发布的内容。
2022年底全面建成的中国空间站,是我国覆盖空间科学相关学科领域最全、在轨支撑能力最强、兼备有人参与和上下行运输等独特优势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具备大规模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能力。
“目前,国家太空实验室已正式运行。”林西强表示,建立起的近地空间科学与应用体系具有五大特点。
一是建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学科覆盖全面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平台。中国空间站舱内25个科学实验机柜与一系列舱外设施接口,能够支持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天文与天体物理等诸多学科方向的研究与应用,每一个实验柜或舱外设施都可以说是一个综合实验室。空间站平台为应用载荷提供强大的机、电、热、信息、排气以及机械臂、货物进出舱等基础支持条件,还优化提升了货船、人船天地往返运输能力,为科学实验持续滚动开展、实验载荷升级换代及维修维护提供有利条件。
二是瞄准前沿战略系统谋划,构建了空间站应用专家体系,从顶层把握世界空间科技发展大势,合理规划领域布局,敏锐抓住空间科技发展新方向,酝酿形成高水平项目群。
三是面向应用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优化了应用项目征集、遴选、培育、立项和择优机制,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一流科学与应用团队,持续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应用。
四是形成了完善的载荷研制能力和入站准入机制。建立起载荷研制保障、总装集成、软件评测、工效学与医学评价、系统联试等研制支持条件,形成载荷分级分类研制流程,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手段,持续提升载荷工程化研制能力。通过对载荷各类接口和在轨飞行流程全面测试,协同完成应用载荷入站确认,形成应用载荷规范化入站准入机制,为在轨科学实验顺利实施提供坚实基础。
五是形成了强大的在轨实验支持能力。充分发挥在轨航天员特别是载荷专家的作用,开展载荷舱内组装与更换、升级与维护、实验过程监控、实验样品更换和处置等。
“在空间站规划和建造期,中国载人航天研制部署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设施,持续滚动开展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林西强说,“目前,空间应用正有序展开、成果频现。”
我国首个大型巡天空间望远镜正在研制
计划与空间站共轨长期独立飞行
我国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首个大型巡天空间望远镜目前正在研制,预期在宇宙学、暗物质与暗能量、星系与活动星系核、银河系与紧邻星系、恒星形成与演化、系外行星等问题上取得丰硕的开创性科学成果。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与发展情况介绍会1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会上对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当前正在研制的巡天空间望远镜,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入轨后将开展17500平方度的大面积天区深场巡天观测,以及不同类型天体的精细观测。”林西强说。
据了解,巡天空间望远镜是中国空间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获取宇宙全景的高清晰图像,升空后将具有与哈勃太空望远镜相当的空间分辨能力,但视场角是哈勃的300多倍。
“根据计划,巡天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后将与空间站共轨长期独立飞行,开展巡天观测,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补给和维护升级。”林西强说。
中国空间站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
部分项目为载人登月“蓄力”
“自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至今,中国空间站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在轨实施110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18日在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与发展情况介绍会上表示,部分项目成果还为未来载人月球探测与深空探测任务积累了技术基础。
“已在轨实施的110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获得原始实验数据近100TB,下行近300个实验样品。”林西强说。
2022年12月,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平安返回地球,经历了120天全生命周期的水稻种子,也搭乘飞船返回舱从太空归来。
“我国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在国际上是首次,在功能基因调控方面的发现有望促进地面新品种水稻株系培育和高产增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指挥王强说。
王强介绍,除了在空间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突破外,在空间材料科学领域,也首次获得壳/核结构组织相分离合金材料,有望为航空航天、核电等行业有关相分离合金材料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在航天医学实验领域,开展了长期航天飞行条件下失重、辐射等复合因素对航天员健康、行为与能力的影响等原创性机理探索和应用基础研究,在人体心血管、骨骼等方面获得了航天医学新发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说。
李莹辉所在的中国航天员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承担航天医学任务的主体单位,在空间站任务期间取得了多个“首次”: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失重对细胞内钙信号影响的可视化研究;完成我国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也是国际上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具有在轨开展器官芯片实验和分析能力的国家。
在空间新技术领域,空间高效自由活塞斯特林热电转换试验相关效率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未来载人月球探测与深空探测任务积累了技术基础。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技术试验领域研制人员郭佩介绍,斯特林热电转换系统可将热能高效转化为电能,减少对太阳能的依赖。
“此外,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搭载项目已有11项通过天舟三号至天舟六号进行了搭载试(实)验,整体进展顺利,取得预期效果。”林西强表示。其中,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项目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开展在轨实验并取得成功,这是国际上首次在航天飞行过程中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取航天员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的三维图像、首次在轨观测航天员细胞结构和代谢成分信息,为未来开展航天员在轨健康监测提供了全新工具。
中国空间站未来有望获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大批创新科技成果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与发展情况介绍会1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会上表示:“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我们将长期高效运行体系完善、水平领先的国家太空实验室,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展望未来,中国空间站有望获取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一大批创新科技成果。”
中国空间站2022年底全面建成后,正式进入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据林西强介绍,期间有望获取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预期在宇宙学、暗物质与暗能量、星系与活动星系核、银河系与紧邻星系、恒星形成与演化、系外行星等问题上取得丰硕的开创性科学成果”。
“在基础研究方面,瞄准宇宙起源演化、物质本质规律、人类太空长期生存等重大前沿问题,持续产出新认知、新理论,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发现和科学突破,为提升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贡献中国力量。”林西强表示,已布局的世界领先超冷原子物理实验平台调试进展顺利,有望制备地面无法实现的、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量子气体,获得物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在超低温量子物态、量子相变等方面预期取得新的重大发现。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未来有望突破和掌握医药、材料、能源、信息等领域相关核心关键技术,林西强举例说明:“通过开展空间材料制备研究,可为国家战略急需材料的制备与工艺改进作出实质贡献。通过空间干细胞与增殖分化、器官芯片与类器官、蛋白质结晶、合成生物制造等方面研究,可为面向大众健康的再生医学、精准医疗、新药开发等提供新方法和新手段。”
在实验室能力提升方面,按照工程任务规划,未来将结合国际空间科学发展态势与国家战略需求变化,动态调整空间站维护升级策略,持续提升国家太空实验室规模与水平。
“空间站拟布局哺乳动物培育、脑科学研究等仪器设备,开展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领域基础研究;面向深空探测需求,建设受控生命生态系统验证相关技术;还将结合基础物理发展态势,面向复杂等离子体研究布局新型科学实验机柜。”林西强说。
中国空间站首批国际合作项目载荷即将开展实验
“中国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的首批国际合作项目载荷将很快在空间站开展实验,与欧空局联合实施的10个空间应用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18日召开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与发展情况介绍会上表示。
中国载人航天始终致力于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积极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和空间应用的进步发展。
“在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林西强说,“我们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涉及航天器技术、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员选拔训练等领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立项实施以来,先后组织多人次赴境外参加失重飞机训练、洞穴训练和“火星500”试验,还牵头组织了中欧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太空180”科学试验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首次飞天的航天员叶光富,就是第一位在国际合作中完成洞穴训练的中国航天员。
“截至目前,我们已与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以及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航天机构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其中,一些合作项目已经顺利实施,围绕中国空间站更多的合作项目正在酝酿孵化。”林西强说。
中国空间站2022年底建成后,随即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林西强说,中国愿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让中国空间站的科学技术成果造福全人类。
“我们欢迎其他国家的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林西强透露,目前,培训国外航天员的相关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