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教授,晚上兼职当警察:上班第二天就抓到嫌犯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这条街上,酒吧、餐厅林立,正在执勤的杨伟国一身警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格外醒目。

天色微明,路灯边瘫倒着满身酒气的醉汉,他走上前去拍醒:「你还能走路吗,是否需要提供帮助?」满脸通红的醉汉眯起眼睛,看清楚眼前的警徽:「我可以,我没问题。」

「那需要帮你叫救护车吗?」「好,谢谢警官!」

把醉酒的人送上救护车后,已经是清晨,杨伟国结束了夜巡。但下班后的他并没有回家,而是急匆匆赶往医学院。

他换上白大褂后走进实验室,已经有学生坐在电脑前忙碌着准备组会,抬头见到杨伟国后连忙打招呼:

「早上好,杨教授!」

骨科学博导报名当警察,1000 多人筛到不足 200

今年 40 多岁的杨伟国,不仅是一名警察,也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外科学教授。

在中国香港,做实验、带科研、外出交流访学是一名医学教授的常态,部分还需在讲台上授课;而警察则是完全不同的工种,经历格斗、持枪等训练,他们需要维持日常治安、拘捕嫌疑犯,并出现在各大紧急事故支援现场。

这样的两面,都是杨伟国的职业写照。刚过去的一周,他周四从牛津大学学术交流完、飞回中国香港,周五在学院内进行日常授课。上完课的间隙,他立即前往警署熟练的换上警服去辖区执勤;执勤结束已是早上,匆匆回家洗漱休息,下午还需出席学校的学工大会。

杨伟国教授现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教授(终身聘任)、博士生导师、研究部主管、部门研究及研究生首席顾问,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骨科中心实验室主任及深圳骨科创伤修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香港大学副学生事务长,李国贤堂学生宿舍现任总监,香港大学立之学院前副院长。

他团队的研究领域包括脊柱畸形及骨创伤、生物医用材料、3D 生物打印、纳米抗菌材料等课题,先后于骨科医学、医学材料及材料科学的国际期刊发表了超过 290 多篇 SCI 研究论文,并在多个区域性及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发表了 290 多篇研究报告。目前,H-index(学术指标)达到 83,文章引用次数超过 22,000 次,i10-index 252。主持国家、省、市、香港地区各类项目,资助总额超过 8600 万。Bioactive Materials 副主编,连续 9 年被评为 ESI Top1% 学者。在 2023 年度的顶尖科学家排名(材料科学)上,世界排名第 1926 位,中国排名第 486 位。申请专利超过 40 项。

图源: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警务处

1 年前,已是骨科学博导的杨伟国第一次有了跨界的念头。

2022 年 4 月,香港警队到港大宣讲、招募大学生警员。在此次的警员招聘宣传中,杨伟国作为校方代表之一进行协助。负责招聘的现职警官们在校内的招募讲座上分享自己的投考和工作心得,并进行报名者面试、体能测试。

与招聘警员们一起吃饭时,坐在杨伟国旁边的警官提起前不久刚毕业的辅警之中,有一名 50 多岁的辅警学员成功毕业。那一刻,他的心动了一下:「那么我也可以当警察吗?」

杨伟国的妻子也在学校工作,她知道警察这个职业是杨伟国的人生启蒙,便鼓励他:「你以前不就说过想当警察吗?要不去试试?」负责招聘的警官一听说杨伟国曾经也想当警察,极力劝他报名:「你现在完全也来得及,一切都刚好。」

警官口中的香港辅警,成立于 1914 年,主要提供训练有素的后备人手,进行日常巡逻工作以及在应对紧急事故时支援正规人员。辅警团队目前由约 3200 名来自各行各业的成员组成。

疫情时期封关为这一切提供了客观条件的支持。所有的航班停飞,往常需要到往世界各地参加学术会议的杨伟国有了更多的时间。并且他主要从事骨科研究,不用面临突然需要收治患者的情况。

「反正你现在也没办法外出交流,时间挤一挤,是能够参加训练考核的。」杨伟国的妻子对此表达了极力的支持。犹豫再三,杨伟国终于提交了辅警报名表。

通过 4 层选拔,他走到最后一关:岗前训练。

根据杨伟国的回忆,自己参加辅警申请的那一年,有超过 1000 人报名,但最后成功进入岗前训练并顺利通过考核、成为正式辅警的,只有不到 200 人。

370 小时训练,拿了全班第一名

从 1000 多人到 200 人,杨伟国经历了 6 个月。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警队的公开文件,所有辅警在上岗前,需要进行 370 个小时的训练(分布在 26~33 周进行),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警察实务、程序、警察规则、规例等。

因为警务培训在工作日主要安排在晚上 7 点到 11 点。在参加训练的大半年里,杨伟国只好重复着学校、医院、警察总部三点一线的生活。

在学校,杨国伟讲课,接受学生的提问;在警察总部,杨伟国听课,作为一个学生提问。

「当学生不比当老师轻松,像极了当年学期末考试之前深夜背书。」杨伟国对所有事情都十分严谨、仔细,这可能与他常年在科研路上的经历有关:「执法程序、嫌疑人逮捕步骤,这些统统都要一字不落的背下来。如果执法或逮捕程序错误,嫌疑人的律师就可能利用这一点帮助他逍遥法外,我绝对不能接受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

在训练期,辅警学员们还需在周六、周日或公众假期(半日或全日)在香港警察学院及警务处辖下的靶场接受武器及战术训练。

如果说工作日的学习杨伟国还游刃有余,那周末的搏击、格斗、射击等训练则是全新的挑战。

训练现场,图源: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警务处

在这里,他不是受人尊敬的医学教授,而是需要无条件服从和执行长官每一个命令的辅警学员。他的同伴们也来自各行各业,律师、企业 CEO、港大的学生、运动员......但都被「一视同仁」:训练时出错,全体一块受罚。

「也会有部分同伴比较擅长其中的一些训练项目」,杨伟国觉得,互相学习很重要,「当时一个同伴的射击成绩很好,他主动向队里其他人分享握力分配、瞄准的要领。」

有意思的是,杨伟国发现其中「心要静,手要定」的诀窍,跟医学上的操作要求异曲同工。深呼吸,控制全身、尤其是手臂肌肉的稳定,瞄准目标后快速反应......进行这一系列步骤时,跟解剖人体的感觉极其相似。不断练习之下,他逐渐正中靶心。

今年 3 月,杨伟国完成了三百七十多个小时的训练,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荣获银笛奖,就此开启了当辅警的「第二人生」。

杨伟国在毕业典礼上与家人的合照,图源: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警务处

上班第二天就抓到嫌疑犯

杨伟国:未来,医学身份不会变

如果说,在警察总部是一种新的学习和适应,那毕业后,杨伟国才真切感受到了自己的新身份:一名警察。

正式换上警服的时候,他险些没认出镜子里的自己,他觉得自己正逐渐跟印象之中警匪剧里的警察形象重叠:「跟平时穿白大褂的形象太不一样了,全副武装走在熟悉的街道上,像重启了人生。」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当辅警的第二天,自己就抓捕到了嫌疑犯。

「当时我们接到一名的士司机的报警电话,说自己的车被砸,还被醉酒男子殴打。」案发地点并不在他的执勤范围内。遇到这样的情况,长官立马调动人员过去进行警情援助。

还未动身,迎面跑来一人神色慌张,而他身后还有 3 人在追赶,其中一人衣服被撕破。在医学行业 10 余年的职业素养,让他首先注意到了一人手上存在新发伤痕。而根据割损的伤痕判断,很可能是车窗玻璃碎片导致。

出于敏感,杨伟国和同伴立即将此人拦下。经过盘查,他就是嫌疑犯。

成功逮捕后,杨伟国一整晚都十分激动,凌晨下班后一回到家,就叫醒妻子、分享了这件事情。(平时,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平时每次执勤的开始和结束,杨伟国也会及时跟家人们发信息报平安。)

截至目前,杨伟国已经从事警察工作 5 个月。一般情况下,他会保证自己每周至少去执勤 1 次:「次数少了处理警务会生疏,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在警队之外,他也总是拿出训练时的笔记温习法律程序相关的知识点。闲暇时,他常跟年资更老的辅警们聊天,听他们讲一些「实战经验」:一些胡搅蛮缠的闹事者可能会突然夺路而逃、每年的辅警考核这些最难......

在他看来,辅警并不是暂时的体验,是一份很严谨而长久的社会服务

在教授和辅警「二重人生」的切换中,杨伟国觉得两个职业并非完全分割,而应当是相辅相成的。比如说在街边守着醉汉、等待救护车来的几分钟里。杨伟国的视线一刻不离靠在路灯柱子旁的人:多年的医学素养让他不自觉的紧密观察他的状态,必要时立即提供医疗救援。

「我或许是警员里比较懂医学的,也是医学教授里懂怎么用警枪的。」

一开始,杨伟国并不想公开自己的双重身份。除了部门里审批兼职辅警申请的主任以及自己的家人,他并没有特意向周围的人提起自己的双重身份。

但他打趣「世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前不久,自己相关经历在香港警队官方媒体曝光,组内的学生还恰巧看到了报道。学生惊慌失措的联系他:「杨教授,你去当警察了的话,我们毕业怎么办?」

这让杨伟国哭笑不得,连忙安慰学生:「我并不打算从医学院离职,我还是你们的导师,只要你们的实验和论文符合相关要求,是能够顺利毕业或博士后出站的!」

杨伟国教授,图源: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警务处

云一片 发表评论于
不睡觉 能做手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