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的一则报道《反诈警察揭露缅北电诈真相:“95%的人都是自愿过去的”》引发了许多人关注。文中的“公安干警老张”结合亲身接触到的案例,告诉大家,“即便了解去缅北从事电诈的风险,许多这样的年轻人还是禁不住金钱的诱惑。”甚至“有年轻人在被劝返回国后再次回到缅甸,不断走进循环。”
无独有偶,知名警务大V“江宁婆婆”近期也做了一个视频,题为《在境外做诈骗的真的都是被骗过去的吗?》,用了一些官方信息,包括中缅边境出入境相关政策、各地警方发布的“劝返通告”、警方发布的电诈人员忏悔“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视频等等,告诉大家,在缅甸从事电诈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非常清楚自己是去干什么的”。
“江宁婆婆”视频展示的各地公安发布的劝返通告
“自愿去缅北”这一说法,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被骗去缅北”这一大家更为熟知的叙事——不管是过往看到的新闻、还是最近的反诈电影,都还在给人灌输这样的印象。但很多网友早就在怀疑,一个大活人是不是真的这么容易被骗出国?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害怕被追究责任、爱面子、以及实际的利益因素,才在回国后谎称是被骗去缅北的?甚至于,那些“被骗去缅北”的故事,有没有可能纯粹就是迎合大众情绪,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
举两个最近的例子。一个是“22岁女大学生疑被贩卖到缅北”,指的是一张疑似缅北的聊天截图,有人称要“出两个人”,一个22岁的女大学生和一个17岁的孩子,“打包价16万”,还附有女大学生的身份信息。双方在聊天过程中多次提及“猪仔”“蛇头”“偷渡”等词,让人看了惊惧不已。结果,有媒体联系上女孩,证实人在国内,只是手机、身份证信息丢失而已。
另一个是“重庆某公司招聘员工,正常上班数月后以出国团建为由将员工送往缅北工业园”,也是一段聊天记录,非常吓人。但也有反诈专家看到这个说法时就立即质疑,“除非自愿,否则恐怖分子也做不到神不知鬼不觉带人出境呀。”后续重庆多个官方平台发声辟谣,表示根本就没发生类似的案件。
尽管如此,对于“自愿去缅北”这一说法,也有人提出了质疑。首先是质疑“95%”“绝大多数”的说法是否夸张,“就像一些信访工作人员说99%都是闹访,但你一说公开复查,立刻就变成属地办理”,毕竟,对于警方来说,“自愿去缅北”如果是真的,那“解救”这些人的迫切性就小了很多。其次,有人提出,如果去缅北的绝大多数都是自愿的、清楚内情的,那到处流传的“高薪工作”把人骗过去,还有必要吗?总不能说那些“高薪工作”的信息都是好事者编出来自娱自乐,与缅北无关吧?
最重要的是,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于8月4日发布《旅居缅甸中国公民安全文明指南(2023年版)》明确提到——“部分中国公民轻信网络上高薪招聘等信息,被诱骗至缅甸妙瓦底、大其力等地区,从事网络赌博、电信诈骗等非法工作,导致劳务纠纷、护照被扣、非法拘禁等情况频发,给当事人人身及财产安全造成较大损害。”注意,这里明确说的就是“高薪诱骗”,而且是“频发”,并且受害者护照被扣、非法拘禁,与被劝返者能自由回来的说法,是有相当大差异的。
引自《旅居缅甸中国公民安全文明指南(2023年版)》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些在缅北的中国人,到底是“自愿去缅北”,还是“被骗去缅北”?
其实仔细思考的话,这两种说法还真不一定有太大的矛盾。那些去缅北的人,很可能知道去那里要做的就是电诈,但是,对于待遇到底怎样,去到哪里是否有人身自由,以及是否会受到虐待等等,不一定能知道得很清楚——这毕竟是黑色产业,没亲身接触前很可能是搞不清相关细节。缅北犯罪集团的人,可能依然会利用他们想发财、想摆脱当前困境的心态,用诱惑手段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助推了一把——如果真是这样,那称之为“哄骗”也许是更恰当的描述,是一种介于“自愿”和“受骗”之间的一种情况。
另外的可能性是,也许缅北的电诈行业开始时是比较来去自由的,但疫情这两年境外诈骗行业也出现了用工荒,出现了自愿去但却走不了的情况。如果是这样,那这些人某种程度上也应该被视为受害者。
究竟是哪种情况,比例分别如何,急需更明确的说法。因为这事关解救缅北中国人有多急迫,事关普通人被拐、被骗去缅北的风险有多大。如果真的绝大多数——有网友甚至认为高达99%以上——都是自愿过去做电诈的,而且能自由返回,那“解救”这些人就没有那么急迫,我们要做的,是专注于打击电诈这种现象,以及救助被骗钱的人。而如果被骗、被哄骗过去而且失去人身自由的人数量其实不少,那就完全不一样——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解救他们,需要切断犯罪集团与他们的联系,需要更多防止被拐被骗的教育。
这些资源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跟舆论是有关系的,而舆论如何,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缅北电诈现象的描绘。期望媒体能够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调查,也期望相关的执法部门、执法人员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缅北电诈的真实图景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