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了一辈子孔雀舞的杨丽萍,又因为“尺度”惹争议了。
不算以前的,就今年,她这个尺度争议已经上了三次以上的热搜,每次都能位居榜首。
一线明星都没她这么能造。
近日媒体争相转发孔雀舞的舞台照片,并配文解读某观众的不满:
照片是这样的:
男舞者的紧身丁字内裤与皮肤融为一色,坐在台下的观众可能觉得他啥都没穿。
女舞者没什么毛病可挑,从脖子到脚踝都裹得严严实实。
注意看下图,这个红圈不是我画的,画圈着为了让大家看到亮点,故意圈出来表示这很“伤风败俗”。
接下来,两名舞者还有更亲密的动作,被描述为“屡次触碰敏感部位”。
而杨丽萍对于这段舞蹈的解释,是“万物生”、“阴阳双修”。
当然了,万物生大家没注意,被提出来鞭打的只有“阴阳双修”这四个字。
您可长点心吧,本来尺度就总是被争议,还用了这么惹眼的词去解释。
了解旧时藏教的人都知道,阴阳双修的背后是什么。那是一个个年轻女子的血泪地狱。
如果这舞蹈是在弘扬旧时糟粕,那么即便没有尺度,也该狠狠抨击……
“少女为了祭祀跳舞至死”,仅凭这句话,就是一场关于生与死的悲剧。
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剧《春之祭》,描绘的是远古蛮荒时期一种偶像崇拜仪式:
“年老的智者们围成一圈静坐,亲眼看着一名少女在圈内跳舞,直到死亡,他们将她作为告慰春神的祭祀品”。
生死命题一直以来都是舞蹈艺术家追求的“试金石”,因为它有无限的扩展空间和极致的艺术美感。
杨丽萍完成了后面的延续,以东方美学、东方哲学重新解构了《春之祭》。
网上被争议和流传的几张图,会让很多人误以为这段舞蹈全是“擦边”。
实际上,这段舞蹈还有不少这样的场景:
五颜六色,很东方、很原始、很神性也很野性。上面是神,下面是野。
上面这段解析,才是舞蹈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阴阳双修”这个词,要么是口误,要么是故意博取眼球。
她用东方的轮回去解构生死命题,这种在名作基础上改编的创造力,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
整个舞台是十分神圣的氛围,故事若是看进去了看懂了,注意到的只是肢体语言所表达出的意境,谁还专门盯着舞者的某个部位去想有的没的。
部分观众不理解没关系,特意圈出一块男人的屁股大骂低俗……
这边建议把国际上的多个版本《春之祭》都骂一遍,才算公平。
下图是碧娜鲍许版,所有男人都是光膀子,要不要骂。
下图都是穿着肉色内裤的男舞者,还把胯下对着镜头,要不要骂。
高艳津子版的《春之祭》,男舞者搭块破布在腰间,女舞者穿红裙肚子里还发光,气氛如此诡异,要不要骂。
玛丽舒娜版的《春之祭》,女舞者身上的尖刺比杨丽萍的指甲都长,跳一场舞得把自己扎死,这要不要骂一句离经叛道?就像当初骂杨丽萍的指甲一样狠。
《春之祭》的最初版本,本就是思想愚昧、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蛮荒时代。
所以大部分版本的《春之祭》都会呈现出原始的风味,男女舞者之间乃至女女之间,也都会有一些亲密的舞姿互动。
在这个舞台上,他们首先是故事的载体,其次才是个体的人。
我有个堂弟是某歌舞剧院的舞蹈老师,他跳的也是现代舞,经常需要托举女舞者,根据舞姿设计,托肩膀托大腿或者托胯都是很平常的动作。
类似这种被批评“触摸敏感部位”的动作,只是剧情需要而已。
他说,每次托举女生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托不好伤到她们。因此舞蹈演员也有严格的要求,男性四肢要有力,女性体重要轻。
部分观众不接受,不理解,多是因为网上转发的这几张照片,集齐了擦边元素。
外行只能看表面,内行才能看门道。
脱离开舞台剧故事的核心,仅仅只看几张图,得到的就是一个“打着艺术幌子搞低俗”的反馈。
买票进入剧院观看的,都是能够接受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成人。真正的观众笑而不语,看热闹的网友吐槽“是谁又开始裹小脑了”或是“杨丽萍真是越来越出格了”……
今年杨丽萍多次因为舞蹈尺度大上热搜,和我预想的不一样,这届观众都是一身反骨。
虽然有些人有意无意的引导此为低俗做派,然而大部分网友的意见都是中肯的:不理解但是尊重。
小众的艺术形式,在剧院享受即可,大可不必拿出圈接受外行人的评价。
把这些舞台现场照拍下来,再传播到网上的人,其初衷不一定是要批评,但架不住有人想断章取义啊。
说起来,杨丽萍的作品每次受争议的都是服装和舞蹈动作。
关于服装:这次《春之祭》的妆造和舞台设计,都由叶锦添老师参与制作,他曾凭借《卧虎藏龙》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
关于舞蹈,就不用说了,都是杨丽萍设计编导,才华毋庸置疑。
舞剧结束后杨丽萍鞠躬感谢
看得惯也好看不惯也好,经常被争议上热搜,也是给杨丽萍的舞蹈变相宣传了不是?至少看完这篇文,你也知道《春之祭》是怎么回事了。
而我,由于写这篇文查阅了大量《春之祭》的发展历史和现代舞的演变,也算是学到了不少没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