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母情结、女儿自杀:揭秘奥本海默的家庭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奥本海默传》译者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基利安·墨菲、小罗伯特·唐尼、艾米莉·布朗特等主演的传记电影《奥本海默》正在国内热映。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和各位分享了奥本海默人生中的三位重要女性:他的妻子、情人与红颜知己,她们与他建立亲密关系,令奥本海默卸下铠甲。



而在下篇中,将为大家介绍奥本海默生命中的另外三位女性:他的母亲、女儿、以及人生中第一位爱慕的女性。

恋母情结、女儿自杀、倾慕人妻,今天,我们来揭秘奥本海默不为人知的家庭生活。

埃拉·弗里德曼

(1869年-1931年) 母亲

“奥本海默有明显的恋母情结”——赫伯特·史密斯(奥本海默少年时代的老师)


在嫁给奥本海默的父亲之前,埃拉已是一位小有成就的画家,她有自己的学生,还在纽约的一栋公寓顶楼开设了一间私人画室。

从某个角度来说,她算得上是一位独立的职业女性,这对19世纪和 20世纪之交的女性来说已属极不寻常。

不仅如此,埃拉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其强烈的个性,她那庄重、优雅的举止给初见她的人留下一种傲慢冷漠的印象。

对于一位从小物质生活优渥的女性,她在画室和家中所表现出的勤勉和自律令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埃拉持家的标准很高, 奥本海默小时候经常听到母亲的口头禅是“优秀和坚毅”。


一方面埃拉在生活上对奥本海默极度溺爱,但在对他的教育上则显得有些苛刻。他们母子的关系一度也因此非常紧张。

比如,在奥本海默五六岁时, 埃拉坚持让他学钢琴, 虽然他每天都乖乖练琴,但对此一直都很厌恶。

后来,他生了一场病,当埃拉担心地问他感受时,奥本海默从病床上抬起头抱怨说:“就像我非得上钢琴课一样难受。”埃拉这才心软地停止了钢琴课。

奥本海默一方面享受母亲的无尽呵护,一方面又对她的严苛和控制欲心存抗拒,这种矛盾心理伴随了他很长时间。

在奥本海默的成长岁月中,他的母亲费尽心思在河滨路的寓所里为他搭起一个舒适的安乐窝,但是正如奥本海默后来所说的那样,“儿时的生活并没有让我为这个充满残酷和痛苦的世界做好准备。”


在他母亲制定的规则中,似乎只要表现得足够乖巧优秀就行了,但是滨河路寓所外的现实世界远非如此简单。

在母亲弥留之际,奥本海默曾对以前的老师赫伯特·史密斯说:“我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不过,一位强大又强势的母亲的离开,给奥本海默留下的不只是巨大的空洞。

埃拉去世后,一位友人安慰奥本海默说:“你知道的,你母亲非常爱你。”而当时27岁的他轻声嘟囔说:“是的,我知道。也许她太爱我了。”

这句话中似乎还含有某种隐隐的怨怼之情,终究他还是要自己来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在后来奥本海默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似乎都可以看到她母亲的影子,他所着迷的女性通常都有优雅的举止、强大的内心、独立的思想和内在的力量,甚至还有点骄傲。


无论他是否有所谓的恋母情结,看上去他的母亲确实影响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

凯瑟琳·查维斯·佩奇

(1894年-不详)青春期的迷恋对象

“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发现自己被爱、被欣赏、被追捧。”——赫伯特·史密斯

1922年,大病初愈的奥本海默与自己的老师赫伯特·史密斯去西南部旅行,这次旅行中与一位女性的邂逅改变了奥本海默的一生。


他们来到了一座叫“洛斯皮诺斯”的度假牧场,这个牧场由 28 岁的凯瑟琳·查维斯·佩奇经营。

当时凯瑟琳新婚不久,奥本海默马上就对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迷恋之情。

凯瑟琳出身贵族世家,她就像这块牧场领地的“郡主”,而让奥本海默喜出望外的是,他发现自己居然成了她“最垂青”的侍臣。

她成了“他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总是给她送花, 而且一见到她就极尽奉承”。

也许后来奥本海默与琼·塔特洛克恋爱时不停送花也是故伎重演,但可惜琼需要的并不是这些。


那年夏天,凯瑟琳教会了奥本海默骑马,不久她就开始让他在周围的原始荒野上探险,后来马背上的旅行也成了奥本海默一生的挚爱。

不仅如此,她的友谊对奥本海默也极为重要。

凯瑟琳和她那些有贵族气质的朋友,把这个不自信的纽约犹太男孩看作他们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奥本海默内心世界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

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收到来自外部世界的认可,而且他也喜欢这些人,他的爱得到了回应。史密斯认为:“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发现自己被爱、被欣赏、被追捧。”

奥本海默很珍视这种感觉,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会刻意学着培养这种社交能力,以便随时都能得到这样的仰慕,于是有了后来大家眼中的“万人迷”教授。


这位迷人又傲慢的年轻女子成了奥本海默一生的朋友,而这段经历也让奥本海默的内心更成熟、更自信了。

凯瑟琳和奥本海默的母亲埃拉虽然都未在电影中出现,但是她们给奥本海默留下的生命印迹依然时时浮现在影片中,这两位女性可被称为“未出场的在场者”。

托妮·奥本海默

(1944年—1977年)女儿

“托妮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姬蒂。”——罗伯特·瑟伯尔


对从流行杂志上看到奥本海默一家的人来说,他们似乎过着幸福无忧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他对妻子和孩子(孩子们被养得很好,也都很喜欢他)温情脉脉,对每个人都体贴有礼……”。

但事实远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奥本海默夫妇似乎已经没有多少余力去履行为人父母的职责。他们在普林斯顿的邻居说:“我认为,身为罗伯特·奥本海默和姬蒂·奥本海默的孩子,这本身就是世上最大的挑战之一。

托妮·奥本海默

在电影中,奥本海默拜托朋友照看儿子的桥段,实际上部分取材于他们将女儿托付给另一位朋友时的对话。

奥本海默当时向那位朋友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问题:“那你愿意收养她吗?”他的理由是“因为我不能给她爱”。


这位朋友劝他说,“随着时间推移,他会逐渐对孩子产生依恋之情。”但是奥本海默回答说:“不会的,我不是那种依恋别人的人。”

虽然,最终他对女儿的父爱还是占了上风,但是奥本海默对家庭生活的疏离感也可见一斑。

虽然姬蒂因为儿子彼得来得太早,影响了他们夫妻的生活而怨恨他,对他的态度很糟糕,但是她对托妮则完全是爱和欣赏。

作为一个小姑娘, 托妮看起来总是平静而坚强,从她六七岁开始, 家里人就开始依赖她,她不仅能让他们保持理智、安定,还会为他们加油打气,似乎她是家里最不需要担心的人。

但是,这个看似“早熟”的姑娘最终也迎来了她的叛逆期。


姬蒂很依赖她,经常把她当作使女,叫她去拿烟。托妮总是跟在她妈妈后面收拾东西,到了青春期,她不可避免地开始和她妈妈吵架,两人冲突不断。

奥本海默与儿女

托妮提起父亲总是充满爱意,但是父亲去世后, 托妮陷入了迷茫。

姬蒂对她的生活干涉过多,以至于托妮从未独立过,她强势的母亲逼迫她去读研究生,但过了一段时间她就退学了。

拥有一个强势又强大的母亲让托妮总觉得自己不如她。后来托妮在联合国找到了一份三语翻译的工作,这个职位同样需要安全许可,联邦调查局又翻出了当年对她父亲的所有指控,她最终也没能获得安全许可。


失去了职业前途又经历了两次离婚的她,再也没能重新站起来。

1977 年1月的一个周日下午,她选择了在自己居住的小岛上上吊自杀。她周围并不缺少爱她的人,但是她却浑然不觉。

在死之前,她似乎仍对父母心存芥蒂,她认为“他们总把她当小孩子”。

奥本海默选择了成为普罗米修斯,这也注定他无法成为一位贴心的父亲,命运赠予的礼物早在暗中标好了价码,只是支付代价的不只有奥本海默本人。

xiaoxiao雨 发表评论于
taking good care of his family probabl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honor he received from outsid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