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巨头”为什么转型做预制菜?原因只有两个…
文章来源: 张3丰的世界 于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我是支持预制菜的。作为凤凰网风声栏目的特约编辑,我还编发了刘远举老师肯定预制菜的文章,导致他被几千上万人攻击。
和做餐饮的朋友聊天,他们反对预制菜,但是也承认,预制菜来势汹汹,因为“更便宜”,会对餐饮行业造成很大冲击。以后,或许到餐厅吃厨师做的菜会更贵。这就是预制菜在“逻辑”或者“理论”上的趋势:大规模、可复制、可监管,餐饮逐渐迈向“食品工业”。
但是现实是另外一回事。
今天早上看到新闻,过去几年靠做核酸赚了大钱的一个公司,已经“提前布局”,5月注册了新公司,转型做预制菜了。
这就是“中国预制菜”的问题所在。
如果盒马、山姆、711、麦当劳这样的企业搞预制菜,我可以连续直播一个月吃预制菜。2019年在日本访学的时候,我平均每天有一顿是在711或者全家解决的。
但是在中国为学校提供预制菜的企业,极大概率不是这些品牌,而是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企业,直到有一天他们出了大事,你才会想起来去查询一下,这家企业到底是干什么的。
一个过去搞核酸检测的机构,为什么会转型做预制菜?他们的优势在哪里?是行业的沉淀和积累,还是为孩子做饭的责任心?
原因只有两个:这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不仅是机构预测的“万亿赛道”,还可能和国家政策支持有关;第二,他们有信心在教育部门的“竞标”中中标,这方面他们要比711或者麦当劳厉害得多,后者只专注于自己的业务。
其实不只是预制菜,各行各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过去几年,人们发现,经济领域中最大的“甲方”是政府或各领域、各部门下面的“国企”,在这些甲方周围,生存着一些特别的“乙方”。
这些企业,并不会真正扎根于某个行业深耕很多年,而是专注研究政策和关系,及时调整“赛道”,他们总是能发现机会,及时获得“资质”,并且顺利拿下各种“竞标”。很多时候,他们拿下的业务不得不转包出去,因为真正做事并不是他们擅长的。
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和地方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打交道,有时候成为权力的延伸或者“一部分”。
核酸和预制菜这两个行业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弹,这是因为“权力”已经侵入人的身体,反对这样的侵入,是身体的本能反应。其他各行各业的类似行为,人们早已习惯,因为这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朋友平常愤世嫉俗,但是仔细思考,发现自己也在做“转包”的业务。
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现在回头看,过去三年大家做了多少无谓的核酸啊,伸着脖子,张开嘴,发出“啊”的声音,这是一种屈辱的回忆。这可能也是这次预制菜进校园引起反弹的一个原因:人们可以自己忍受这种屈辱,但是不想再让孩子受害。保护下一代,是中国人几个核心共识之一。
食堂不一定保险;妈妈做的菜也会有头发掉进去,但是人们知道,“妈妈的菜”是安全感的来源;食堂远了一点,但是仍然是“人”在做。而做核酸的转型做预制菜,则有一套复杂的程序设置,让他们逃脱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