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刹海市》到《大梦》,普通中国人的挣扎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昨天半夜醒来睡不着,拿起手机就刷到《大梦》。夜深人静时,戴着耳机听这首歌,回味每一句歌词,就像提前体验了这一生。

这首长达九分钟的歌曲,唱尽了人的一生。它的歌词简单到极致,旋律平平淡淡,演唱似乎也没什么技巧,但就是这么一首充满无奈甚至有点丧的歌,居然可以如此直击灵魂,让人震颤不已。与其说它是一首歌,不如说是一首诗,一首写给所有挣扎着活着的人的散文诗。

歌词里描写的人生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和烦恼,让人沉默,让人心寒,让人最后只愿生命是大梦一场 。

“站在春风里 大声哭泣 该怎么办?”

“她姐姐问我,没正式工作,要不要房子,要不要孩子呀,要怎么办?”

“柴米和油盐 学校和医院,我转个不停,赚不到更多钱,该怎么办?”

“我已八十八,走在田野里,看见个小孩子,在风里哭泣,春光正灿烂,过往的执念,过往如云烟,太多的风景,没人全看清,放不下,怎圆满?如果生命只是大梦一场,你会怎么办?”

直到最后,也没给出答案。人生怎么可能有答案呢?那怎么办?在没有答案的开放式问题里,每个人都迷茫又都隐约地知道答案。

继《罗刹海市》之后,《大梦》是另一首大火的歌。它们为何能火,从歌词里是可以找到答案的。《罗刹海市》的歌词,又鸟和马户,苟苟营和脏东西,我们都知道在针对什么,在骂谁,但我们看破不说破,或者说不能说破。如果说《罗刹海市》是对外的,那么《大梦》就是刀刃向内的。《大梦》的歌词,每一句说的,都是我们自己,那个无奈又彷徨的自己。亿万人感同身受,黯然神伤,一下子有了情感共鸣。

一首歌若是引起广泛共鸣,打动无数听众,一定是反映了某种深刻的社会心理。这几年来,我一直期望有优秀的作品可以反映这个不平凡的时代,要么能够直指时弊,要么能够安抚人心。前者不敢多做奢想,后者则应能做到。

这首歌一点都不激烈,连怨忿都没有半分,似乎只是声声叹息,甚至是呻吟。但是,就是这微弱的浅吟低唱,把置身于大时代中不知何去何从的无助与绝望,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出来。

这种社会情绪,文学作品难有机会传达,文艺作品则可游走缝隙略微表现。这个时代,有太多难言的痛。说出来的,很难不被404。

我在评论区看到有人批判其“无病呻吟”,“贩卖苦难”,“旋律线没有记忆点”,人间的悲欢确实并不共通。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对人间的苦难视而不见?又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越过万千民众,高谈阔论那些虚无缥缈的艺术?最好的艺术,不就是对真实人间的描述吗?

不确定性倍增,历史极限不断刷新,明天和厄运不知道哪一个先来,个体的命运如狂暴海洋中的一叶孤舟。这样的时代,可不可以让一些消极悲观甚至无解的叙事,不受打压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让软弱的我们被看到被安慰到?

很多网友说听这首歌听哭了,有的两口子两个中年人抱头痛哭。这就是音乐的感染力。

但是,哭过之后呢?虽然大环境让个人的努力奋斗越来越无足轻重,但是人生的意义不就是要在重压下寻找向上的力量吗?一颗草籽,都能顶开石头,何况有血有肉的人?

清华的劳东燕教授评论这首歌说,“听了好几遍《大梦》之后,又放了《孤勇者》与《出埃及记》,心里才觉得好受一些。从个人偏好来说,还是更喜欢《出埃及记》。”

我也很喜欢《出埃及记》。乐曲中蕴藏着的悲壮激昂,常能给我力量。除此之外,我更喜欢它讲述的那个走出历史宿命的故事。挫折迷茫之后,怎么办?我希望有其他的艺术作品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查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