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主动拥抱新技术,一边确保科技向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AI工具开始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055份。调查结果显示,84.88%受访者曾使用过AI工具,其中16.30%受访者经常使用AI工具,57.49%受访者偶尔使用,19.43%受访者基本不用。
从这组数据上看,说AI已经在当代青年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扮演重要角色,恐怕一点都不夸张。从未使用过AI工具的年轻人目前已属少数,未来想必还会越来越少。具体而言,AI工具被受访者应用于资料查询、翻译、写作、计算、制表、绘图修图、音视频生成、Ppt制作等多种场景。77.51%的受访者都认为,AI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
在AI工具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技术实力面前,不论是早就预言AI必将大有作为的人,还是那些曾经对此抱有怀疑态度的人,都已经在实际行动上接纳了AI工具的普及。面对这个大趋势,人们既有理由感到欣喜,也有理由感到担忧。喜的是,在应用层面上,人类开发出来的AI终于不再是少数人的“玩具”,而成为好用、易用、人人可用的生产力工具;忧的则是,AI被如此广泛地使用,尤其是在年轻学生之间流行,是否会影响人类自身的思考力与创造力,让使用者在懒散中“退化”?
AI工具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因此,相关产业的进步与成功,当然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担忧就是“杞人忧天”。事实上,早在ChatGPT流行之初,其功能还不那么强大时,就有多所国际一流高校禁止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使用其功能,当时还有人认为这些学校是“老古板”。但后来,学生滥用AI工具做作业、做项目等行为,确实对高等教育秩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于是大多数学校都开始着手对学生使用AI工具加以规范。如今,随着中国本土AI产业的发展,中国高校学生也逐渐赶上了AI大潮,如何使其正面价值最大化,而抑制其负面效果,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此,光明网发表评论员文章加以剖析,在标题中便旗帜鲜明地指出:《超八成受访大学生曾使用AI工具,不可逆转的趋势已经到来》。文中写道:“很多事不会如此悲观,但也不会如此乐观。就像工业机器的出现,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能让人从此不工作了吗?当然不会。相反,社畜、打工人、996才是科技进步的另一重真相。AI的出现,大概率也不会让人停止思考,只是人们必须学会换一个方向。”
有学生在采访中提到,AI工具帮助她提升了效率,为她创造出更多剩余时间,她会思考自己应该利用这些时间做些什么。对此,光明网评论员文章指出:这或许才是当前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顺着这一思路展开写道:“AI之外的时间,人类到底应该干什么?当人类不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打猎、采摘,才有了余力在墙壁洞窟里留下艺术。AI的到来也是类似,人们不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翻译、设计、做PPT,那么之后,又该干什么?现在想提出一个成熟的方向,其实并不容易。但无论如何,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已经到来,人们的生存形态可能会发生某种质变。”“鉴于AI已经无所不在,对AI各种如吴牛喘月一般的惊恐已经没有必要,社会应该形成共识,让AI在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成长性的社会空间里存在下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积极的角度讲,在前不久举办的2023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青年数字发展主题论坛上,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副局长戴晓初表示,人工智能更有可能增加而不是破坏就业,从现在到2030年至少可以为全球青年人创造640万个就业机会。年轻人如何乘AI之势,找到更优的职业发展道路,可能是更具实际意义的话题。
此前,《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提到:“今夏应聘季,AI应用软件逐渐变成求职者面前的一道门槛。不少求职者已经察觉到AI将给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带来巨大冲击,掌握AI或借助AI将有效提升自己的求职成功率。”这个具有两面性的现象,对年轻人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所谓的招聘AI应用人才,其实是在招聘更会跟AI‘对话’的人。”在这篇报道中,一家科技集团董事长对记者表示,AI应用技术对用人单位的影响其实是调整了招人的策略。
此前,新华网曾刊发评论《让人工智能技术早日走进千家万户》。文章写道:“从智能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从智能家居系统到医疗诊断工具,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面对人工智能发展新浪潮,我们必须主动拥抱,充分利用我国具有海量应用场景的特点,加快先进成果转化,确保科技向善。”
日益熟悉AI工具的年轻人,还需明白“一边主动拥抱新技术,一边确保科技向善”这个道理。一件工具在人手里能不能用好,说到底考验的是人,而非工具本身。我们有理由期待,AI工具的发展能够进一步激活年轻人的思维力与创造力,而非将人“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