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野猪12分钟横渡长江视频火爆全网 网友热议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最近,南京一头野猪“横渡”长江的视频火遍全网。“‘二师兄’是有点本事在身上的。”“猪都会游泳,我却不会。”网友们在惊讶的同时,纷纷被这头堪称运动健将的野猪“圈粉”。11月30日下午,南京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值班长姚诚钰讲述了发现野猪的经过。

△野猪渡江画面

姚诚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11月27日17时20分左右,南京海事局交管中心值班人员正在利用CCTV监控对大胜关长江大桥桥区通航秩序进行日常巡查,突然发现江面上有一“不明生物”正在快速游动。“出于职业敏感性,我们第一反应是担心有人员落水,或者是游泳爱好者误入航道,于是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并指派最近的海巡执法大队前往现场救援,并与附近过往船舶进行联系,确认现场情况。”姚诚钰表示,在经过与多艘现场船舶联系后,基本确定江水中的“不明生物”是野生动物。随后,值班人员持续通过甚高频联系周围船舶,提醒船舶注意航行安全。约十几分钟后,“不明生物”顺利上岸,值班人员通过其身形判断这是一头野猪。

△野猪渡江画面

长江南京段船舶流量大、种类多,通航环境复杂,日均船舶流量最大可达3000余艘次,最大船舶可达230米。在如此复杂的水面环境下,工作人员是如何第一时间发现野猪的呢?

△野猪渡江画面

姚诚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为更好地维护长江南京段通航秩序,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增强海事执法人员对长江南京段的感知能力,南京海事局深入开展“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建设工作,在沿江岸线、跨江大桥等位置增设了多处CCTV监控、雷达站、AIS基站等,并创新建立了新型海事智慧立体巡航体系。现已经可以综合利用CCTV监控、VTS系统、无人机空中巡航、海巡艇现场巡航等方式,对长江南京段开展全天候监控。此外,南京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和分布在南京沿江的六个快反处置中心还提供7*24小时服务,保障来往船舶。完善的监控系统和全面的态势感知能力不仅保障了船舶航行安全,也确保值班人员能实时掌握江面情况,从而幸运地拍下了野猪横渡长江的画面。

一直以来,南京海事局致力于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创新实施“一零两全四免费”,落实船舶污染物向水域“零排放”的承诺。推动建设了两座船舶洗舱站、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等环保设施,推动完善码头岸电、污水接收设备等基础设施,为长江沿线生态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姚诚钰表示,目前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持续变好,执法人员时常在江面巡查时看到江豚、珍稀鸟类等野生动物。“不过拍到野猪横渡长江还确实是第一次,这也恰好说明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日,南京一头野猪耗时12分钟横渡长江,引发关注与热议。

11月29日,南京建邺区南湖片区出现一头“狂飙”的野猪,撞倒并咬伤一个保安后又继续逃窜、躲藏,疑似此前12分钟横渡长江的那头野猪。

网传视频显示,一只野猪在水中轻巧前行,游到对岸面对众人的围追堵截,火速窜逃。建邺警方加大巡查搜捕力度,后在一河道边发现野猪踪迹。

建邺公安分局南湖派出所、江东警务站会同特警支队警力在河道两边布控,疏散现场围观群众,并联系红山森林动物园联动处置。

一小时不到,民警、辅警在草丛中成功拦截到野猪,一边将野猪合围,向人员稀少处引导,一边由红山森林动物园工作人员对野猪实施麻醉射击。

图源:视频截图

在第一针麻醉针实施后,野猪吃痛,慌不择路冲了出来,掉到河里。趁野猪游泳时,工作人员又陆续发射了三针麻醉针,半小时后,野猪被成功制服。随后民警找来船只,大家合力将野猪从水中拉到船上送上岸。

事后,这头野猪被送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进行后续处理。

出现在南湖片区的这头野猪是不是两天前横渡长江的那一头呢?记者向红山森林动物园求证,工作人员表示不能确认。

11月30日,记者从动物园获悉,这头野猪在麻醉过程中再度跳水,因呛水死于送往动物园的途中。后续将做无害化处理。

此前,据中新视频报道,11月27日下午,南京海事局交管中心值班人员在通过长江三桥上的摄像头例行巡查时,意外地发现江面上有一大型动物在游泳。

工作人员将镜头放大后发现,这只大型动物是一头野猪,大约12分钟后,这只野猪成功抵达长江对岸,迅速登岸离开,消失在夜幕中。

图源:中新视频

随后,“南京一野猪12分钟横渡长江”相关话题登上各平台热榜,二师兄化身“网红猪”,不少网友调侃“野猪下水变江豚”,“天蓬元帅厉害”。

而继南京野猪横渡长江后,安徽一网友也拍到一头野猪横渡长江,在马鞍山上岸。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兽医曹杰表示,野猪身体密度小,四肢不长,躯干比例大,胸腹腔能提供较大的浮力,加上野猪的毛发有油性,防水性能好,所以是天生的游泳健将。

对于南京“跨江猛猪”疑呛水死亡一事,不少网友表示“游过长江,没想到却栽在了南湖”“果然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二师兄走好”。

查看评论(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