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司打了27年,婚还没离成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八十多岁老夫妻的生活,通常会让人联想到什么样的词语,也许是相濡以沫,也许是平平淡淡或者得过且过,但这对印度老夫妇,却打了近30年的离婚官司。

89岁的尼尔马尔·辛格·帕内萨(Nirmal Singh Panesar)和82岁的帕拉姆吉特·考尔·帕内萨(Paramjit Kaur Panesar)结婚60多年,其中27年都在打离婚官司。照有些人看来,到这个年纪,还共同育有两女一子的两人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但丈夫尼尔马尔却是打定主意这婚必须离,而妻子帕拉姆吉特则是死活也不同意。

前段时间,这场离婚官司打到了印度最高法院。10月初,印度最高法院的两位法官作出判决,如妻子所愿,离婚失败。

因为离婚长年拉锯,放在印度是一点也不奇怪。要知道,印度的离婚率只有1.4%,这还是在过去十多年中翻了一番的结果。

《杰伊·比姆》剧照

在印度,婚姻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契约关系,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也是两个家族的联合。虽然不同宗教在印度有着不同的婚姻法规,但绝大多数宗教都对离婚施加了不少的限制。

对于印度男性来说,离婚的实质阻力可能更多地来自于繁杂的法律程序,但对于印度女性来说,解除婚姻关系是一种伴有多重后果的决定。她们感受到的阻力,来自自己原本的家庭,来自自己生活的社区,更来自整个社会体系。

对于妻子帕拉姆吉特来说,她27年竭尽全力维持这段婚姻的最大动力,并非自己多么爱丈夫和家庭,而是不能带着“离婚女性”的“耻辱”去世。

持续27年的离婚官司

尼尔马尔和帕拉姆吉特两人并非一直如此“针锋相对”。

在最开始,用两人自己的话来说,这段婚姻基本算得上是“正常”。当时,丈夫在印度的军队服役,妻子在阿姆利则中央学校当老师。除了各自的工作,两人的生活主要就是围绕孩子打转。

矛盾的产生源于丈夫尼尔马尔的工作调动。在1984年1月,在空军当军官的丈夫被派往马德拉斯(现改名为金奈),丈夫希望妻子可以带着孩子一块跟他搬到新的工作地点,但帕拉姆吉特在1984年拒绝了,并通过选择回娘家的方式对此表示抗议。

《安拉的电话》剧照

此后,两人一直处于分居状态。在1996年,尼尔马尔以虐待和抛弃为由首次申请离婚。虽然2000年地方法院初步批准了,但妻子帕拉姆吉特上诉,使判决被推翻。帕拉姆吉特声称自己已经在“尽力维护他们的神圣关系”。

虽然第一次离婚申请没能成功,但尼尔马尔并没有就此翻篇。自1996年从军队退伍,他便一直在尝试解除和帕拉姆吉特的婚姻关系。二人的离婚官司一打就是27年,最终打到了印度的最高法院。

在今年10月初,印度最高法院的两位法官作出了最新的判决。最高法院强调,婚姻在印度社会中被视为神圣的结合,尽管离婚人数在增加,但在印度社会的生活中,婚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法官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印度的离婚人数确实在稳步增长,特别是在德里、孟买和班加罗尔这样的大城市。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婚姻关系在印度还是一个很“稳定”的存在。

在印度,婚姻关系还是一个较“稳定”的存在/《午餐盒》

根据2019—2020年进行的印度全国家庭健康调查,即便离婚率在过去十年中翻了一番,也只有1.4%。要知道,在地球的另一边,美国的离婚率预计在2023年达到一个历史新高,超过50%。

在印度出现这一情况并不意外,毕竟,要想在印度成功离婚,门槛并不算低。

在尼尔马尔与帕拉姆吉特的离婚案中,最高法院指出,印度婚姻法没有规定可以以“无法挽回的婚姻破裂”为由发起离婚申请;与此同时,根据《印度宪法》第142条,法院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应准予离婚。

所谓特殊情况,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是否批准离婚,印度最高法院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

印度最高法院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杰伊·比姆》

法官表示,当丈夫在1984年因为工作调离时,两人的孩子们都已成年,在这个人生阶段,妻子已经和丈夫生活了21年,如果丈夫单方面作出移居的决定,妻子表示反对,并不应当认为妻子抛弃了丈夫或虐待了他。与此同时,妻子在二人分居后仍继续照顾孩子并努力维护二人的婚姻,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丈夫曾努力与仍住在原住所的妻子团聚或照顾任何孩子。

更为重要的是,即便二人关系至此,帕拉姆吉特仍向法院表示愿意照顾年迈的丈夫,并明确表达她不愿意带着“离婚女性”的耻辱去世。考虑到帕拉姆吉特希望继续这段婚姻,法官“不倾向于接受上诉人以无法挽回的婚姻破裂为由提出的解除婚姻的意见”。

神圣面纱下的真实处境

帕拉姆吉特不愿意和丈夫离婚,和她的感情偏好没什么关系。即便尼尔马尔早已抛弃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但也难以让帕拉姆吉特彻底割舍下这段关系,根本在于社会套在男女身上的责任模式与角色期许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大多数婚姻法规定的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双方都承担一定的婚姻义务,并赋予各自特定的法律权利。在传统上,以及相当一部分社会,婚姻仍是专属于异性的结合。

当一男一女进入婚姻制度时,社会结构性问题以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融入了亲密关系中。女性不得不面对家庭中的性别分工问题,以及更为复杂的价值评价体系。在个人生活之上,婚姻是否美满、家庭是否和睦成为衡量自己人生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印度,婚姻成为了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午餐盒》

有学者指出,在印度,婚姻被视为养育子女的避难所,逆境的庇护所,以及构建起成功身份的基础。与此同时,宗教文化更将婚姻蒙上了一层神圣的面纱,以突出一种更具“稳定性”的结构模式。

相当一部分的印度人认为,婚姻不仅是一种圣礼,而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此外,强调如何做一个“好妻子”与“家庭女主人”的文化也贯穿始终。

一方面,印度教文化中提倡的Pati-vrata理想,即对丈夫的绝对忠诚和奉献,被视为女性道德的高标准。这个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Pati” 意味着丈夫,而“vrata”意味着忠诚、誓约或奉献。

在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均描绘了诸多体现Patti-vrata精神的女性角色。例如,经常被拿来作为女性模范传颂的神女悉多(Sita),在《罗摩衍那》中对丈夫,也就是王子罗摩始终不离不弃,甚至随他流放至森林。然而,只因后来被魔王罗波俘虏,便陷入了自证清白的旋涡之中。即便悉多接受了火的考验(Agni Pariksha),依旧被罗摩抛弃至恒河岸边。最终,悉多通过跳入开裂的大地中证明了自己对丈夫的忠贞不屈。

电视剧《罗摩衍那》剧照

另一方面,在印度文化中,家族的延续和维护被视为至关重要的责任。婚姻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因为它将两个家族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血缘关系。在印度社会中,女性被视为家族延续的重要媒介。

然而,这种媒介存在往往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强调女性的社会身份因为婚姻的存在,被转移到新的家庭中,从女儿变成了依附属性更强的妻子。

在一定程度上讲,印度的婚姻制度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度,也有宗教文化的深度。在如此规训下,很多印度女性,特别是年纪比较大,远离社会思潮变动更为活跃的都市地区的女性,很难挣脱社会加在自己身上的束缚。也正因如此,即便尼尔马尔早已抛却了家庭,但帕拉姆吉特仍能被困在原地。

出走之后

帕拉姆吉特是否能有机会逃离这段被丈夫厌弃的婚姻,取决于她是否真的拥有其他选择。

决定之所以是艰难的,在于其他的选择并不存在。这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针对“离婚女性”的污名化,另一方面则是女性出走之后无家可归的境地。

在印度,对离婚女性的污名化可能是多方面的,因为它与强势的本土文化相联系。

有相关学者指出,在印度,很少有妇女提起离婚诉讼的原因可能是印度家庭的重男轻女性质,不管宗教信仰如何,这种性质使申请离婚的妇女蒙受耻辱。

《午餐盒》剧照

当然,随着相对进步的社会思潮席卷全球,针对离婚者的污名化变得不再那么直接,但离婚者,特别是离婚女性仍然是非正式制裁的目标。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这类污名化的理解不应局限在公共制裁的领域,因为它们更多地是从日常经验中显现出来,比如被已婚朋友圈排斥,但又难以融入离婚者的亚文化圈。

当然,除了这类问题,离婚女性还面临着更难组建新家庭的困境。

在今天,再婚并不罕见,但仍鲜明地以性别划线。当不满于婚姻状况时,大多数男性提议分居和离婚,而更多的女性试图和解;离婚后,男性更容易被社会接受,但女性却会被质疑。

在印度教习俗中,并不会禁止妇女再婚,只是说这种婚姻被视为地位较低的婚姻类型。

一方面,离过婚的女性会被视为不纯洁的,她们即便再婚也不会“享有”同样的婚礼习俗和仪式。与此同时,考虑到再婚配偶的年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再婚女性的婚姻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那些有孩子的妇女。因此,再婚的可能性和潜在匹配的质量很可能会直接影响一个女人决定是离开还是留在当前的婚姻中。

对离婚女性的污名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起跑线》

当然,也许有人会主张靠人不如靠己。但是彻底与婚姻关系作别的选择,往往对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学者曾把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的离婚数据与印度其他地区的离婚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与低收入家庭的妇女相比,来自较高社会阶层的妇女更容易处理离婚后的生活。

是否拥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是女性是否拥有独立生活底气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受一定的社会文化影响,考虑到不同家庭状况的存在,很多印度女性并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很难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极大地加强了她们面对离婚选择的不安全感。

根据数据库Statista提供的数据,2023年,印度男性的工作参与率为67%,比2021年的参与率有所上升。与此同时,该国女性的工作参与率从2021年的36%左右下降到2022年和2023年的33%。

女性是否拥有工作以及足够的经济能力也是影响婚姻选择的重要因素/《以火书写》剧照

当难以从配偶身上寻求支持,又无法靠自己生活时,重回自己的原生家庭也许是个还算可靠的备选,但这在很多时候,也需要打个问号。

尽管在印度,女性返回娘家是一项基本权利,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否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将取决于娘家的环境。比如,未婚兄弟姐妹的婚姻前景,将会因已婚妇女的回归而受到负面影响。此外,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他们对女儿的责任在女儿结婚时就结束了,并不愿意或是没有能力为她提供更多的支持。

比如,在父系婚姻和外婚制婚姻盛行的地区,如印度的北部尤其是西北部地区,女性婚后与娘家的联系很弱。她们的家庭往往认为结了婚的女性已经被转移到了丈夫的家庭,不能再为娘家作出贡献,也不能指望从娘家得到支持。

由此可见,当很多看似存在的选项并不具有可选择性时,女性继续捍卫糟糕的婚姻,并非一个让人意外的结果。帕拉姆吉特能在这场持续27年的离婚官司中,守住自己的“人生”和“家”,并免于离婚女性的“耻辱”,已经是某种程度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