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以后的岁月中是否还能复刻,可能很难,可能再也不会出现,但今天,这名医生在人生中所经历的一切有很多值得同行们思考借鉴的东西。
11月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共产生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7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出来后,大家讨论最多的不是自带流量的颜宁,最引人瞩目、各大媒体争先恐后纷纷报道、并为之称赞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名字——夏宁邵。
信息显示,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在夏宁邵当选为院士之前,笔者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就连行业内人士恐怕也未必了解。
你可以不知道其他的院士,但夏宁邵院士今天你必须要了解,因为在这新当选的133名院士中,其他人无一不是名校高学历,只有夏宁邵从一个中专生艰难起步,最终逆袭成为了中国工程院的院士,给我们这些同行后辈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震撼。
中专毕业后,当了15年医生!
没有高学历,硬是闯出科研一片天
这个院士,理所应当!
夏宁邵,1964年7月生,汉族,籍贯湖南宁乡,1978年,他考入当时的邵阳卫校(今邵阳学院)。据邵阳学院微信公众号2023年11月22日发布的内容显示,夏宁邵系该校78级医士59班校友。
邵阳学院官网资料显示,邵阳学院创建于1958年,2002年由原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本,2016年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前身就是邵阳市卫生学校(1986年3月),再往前为邵阳地区卫生学校(1971年)。
夏宁邵在实验室(源自邵阳学院)
1981年,夏宁邵中专毕业后,来到湖南娄底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科工作,从基础做起,1983年终于成为该院的住院医生,1992年成为主治医师,1994年成为副主任医师,做医生期间,夏宁邵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科研能力,28岁那年,他还获得了湖南省科技二等奖。
到这里,我们可能会好奇,没有硕士、博士学历,当了十多年的医生,是怎么进入厦门大学成为教授的呢?这正印证了那句话,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即使掩藏在基层,也定有洗濯灰尘的那一日,只不过寻常人可能很难遇到那个帮你洗濯灰尘的伯乐,人生的际遇就是这么妙不可言。
在医院窝了十多年,命运的齿轮开始悄悄转动。一次偶然的机会,厦门大学的生物系老主任曾定和夏宁邵相识,了解到他的一部分科研成果和他对科研的想法后,便认为夏宁邵是个可造之材。在曾定的极力引荐下,1994年,厦门大学决定,将夏宁邵和他的妻子一起调入学校工作。
事实上,当初认为夏宁邵是可造之才的人可不止曾定一个,在湖南,这名小小的医生的调动,甚至惊动了湖南省卫生厅、科技厅和省教委。他们多次努力,试图留住夏宁邵,包括提供一套副厅级待遇的住房以及一笔几十万元的科研经费。
进入厦门大学工作后,夏宁邵的科研能力受到极大重视,当时的厦大校长陈传鸿还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对夏宁邵团队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把校园的一幢独立小楼留给了当时还是生物系的一个普通课题组的夏宁邵团队。陈传鸿对夏宁邵说:“你的脾气比较臭,但是个好人,你在这里独立干事情,没有人会来打搅你,要好好干呀!”
1998年,夏宁邵团队选择以戊肝病毒作为团队成立早期的研究对象之一。在夜以继日的埋头苦干下,夏宁邵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戊肝病毒优势中和表位并阐明其结构,发明了基于大肠杆菌规模化制备抗原和VLP的方法,研制出团队的第一支疫苗——戊肝疫苗。2012年1月,科技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戊肝疫苗获得新药证书。
1999年,夏宁邵团队在国内率先突破艾滋病毒生物活性原料的难题,彻底解决艾滋病诊断试剂的“无芯”问题,研制出国内首个第三代艾滋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因在艾滋病毒抗原和第三代诊断试剂上取得的突破,夏宁邵团队获得了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夏宁邵团队同步启动了国产HPV疫苗(俗称“宫颈癌疫苗”)的研究工作。历时18年,研制出的首个国产HPV疫苗于2019年底获批上市,成功打破进口疫苗的垄断。
2008年,研制上市的第四代艾滋病毒抗原抗体诊断试剂盒,再次引领了国内艾滋病诊断试剂的更新迭代。
……
什么是人才?什么是科研天赋?这就是,和学历无关!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夏宁邵从来不会被学历这种虚名所困扰,他根本毫不在意!就算是中专毕业又如何?有科研天赋、持续学习、路遇贵人,照样干出了一番大成就!
有人觉得他学历低,劝他去读在职研究生,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他没有因为学历低而特意去读一个在职硕士、博士学位。对于他来说想要获得学位实在太容易了,但读了硕博就变得高人一等了?不会,科研要靠实力和成果来证明,他就是凭着自己的实力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拿下了各类大奖。
据厦门大学网站介绍,夏宁邵长期从事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创新与转化应用研究,开创了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人用疫苗工程技术体系,完成一系列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的转化应用,研发上市了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个国产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全球首个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新一代国际“金标准”戊肝诊断试剂、全球首个艾滋尿液抗体自检试剂、全球首个新冠总抗体诊断试剂、首个国产艾滋第三代诊断试剂等创新产品。
开创了新的疫苗工程技术的体系,这个中专生做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头衔授予给他,理所应当!
院士基本都拥有博士学历
毕业于名校
未来还会有另一个夏院士吗?
为什么我们会对夏宁邵教授当选为院士频频震撼、感动、钦佩呢?
这是因为,2019年至今,我国共选举产生了561名两院院士,这些院士的学历几乎都是博士、名校,即使最高学历未达到博士,在后来的岁月中也都在职获得了博士学位。
公开资料显示,近三届的院士增选中,吉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本硕博校友总人次的数量上,有33人次,并列全国高校首位;清华大学有32人次的本硕博校友,总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其中工程院院士校友数量达26人次,在全国高校中数量最多;北京大学则有31人次的本硕博校友,位列全国第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均有30人次的本硕博校友新晋两院院士,并列全国第五。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有28人次的本硕博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量最多。
另外,院士的母校多集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基本都是名校。
夏宁邵教授当选为院士给我们普通人打了一针强心剂,他告诉我们,想要成功,自身的能力+人生际遇是必备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当然,努力和环境也不能缺少。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夏宁邵院士事迹激励无数年轻人的同时,也给年轻人带来了一丝忧伤。
山西某医院今年刚工作的赵子明医生表示:“我真的好羡慕夏宁邵院士,他的成功最重要的应该是遇到了贵人,伯乐才是他命运转折的关键因素。真是时势造英雄呀,当年的科研环境一点都不卷,再加上夏院士能力出众,有毅力,哪怕是中专毕业,也有很多机会。可是现在呢?即使是硕博毕业,不规培都进不去医院,吃饭都成问题,规培完,满大街的同级竞争者,没有资源的普通人再想成功,真的很难很难,以后可能真的再难出另一个夏院士了,心里突然莫名很悲伤……”
科研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Nature刊发文章给出答案
从事科研工作后,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成功,渴望做出一番成就以此来证明自己,那么,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才能做出成果呢?
近期,Nature刊发了一篇文章,通过研究诺贝尔奖、生命科学突破奖、拉斯克奖等顶尖奖项获得者,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等顶尖科研机构的主要科学家,调查他们的习惯、心态、生活方式等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得出了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养,从而培训后辈研究人员。
该研究表示,顶尖科学家之所以成功了,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四大成功的要素,分别是:内驱力、毅力、初心、持续学习。
首先,顶尖科学家很清楚自己的“为什么”。他们明白为什么会选择了自己的职业领域和具体的研究课题。许多受访者表示:“即使没有回报,我也会执着于自己的学术目标。”
总的来说,学位、晋升、获奖等外部动机不是驱动科学家的主要因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人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就可以停下科研工作了。可恰恰相反,许多顶尖科学家在退休后仍在长期从事研究工作,他们只是喜欢自己的工作——对未知的探究、引领变革、追寻自己的好奇心。他们牢记自己选择的动因,依靠内心的热情来驱动自己的研究,这即为内驱力。
其次,顶尖科学家通常比其他人更努力、更高效。有时,长时间的工作是必要的,尤其是在面临截止日期的时候。但顶尖科学家不会把这当成常态,而是确保自己有时间充电,让自己的思维发散。顶尖科学家也会面临挑战,申请资助失败、论文被拒稿,等等。但他们的应对方式与常人不同。归根结底,相比失败,他们更害怕不去尝试,这即为毅力。
另外,顶尖科学家不会固步自封。即使功成名就之后,他们仍然不忘初心。每年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当天晚些时候仍然在上课、召开实验室组会……他们功成名就之后并不会担任领导职务,他们的主要工作仍旧是科研,他们是纯粹的科研工作者,这即为初心。
最后,顶尖科学家无论何时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持续学习。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像学生一样去课堂上课并不实际,但他们通过书籍、文章和博客、播客、视频、交谈等各种方式不断学习,有些诺奖获得者对某些事物不明白,还会求助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成老师,这即为持续学习。
各位同行们,通过夏院士的事迹和Nature的研究,笔者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共同勉励,未来能在科研上有所建树,逐步达成自己的科研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