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有条关于海外留学生父母们的热搜新闻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兴趣和山呼海啸般的笑声。是什么样的内容让网友们如此欢乐?
那便是海外留学生父母们一个个耸人听闻的奇葩“壮举”!咱们就一起来奇文共赏一下。
1
留学生的父母能有多荒谬?
一位博主给海外留学生父母们荒诞可笑的言行做了一个合集放到了网上,真的是每一个都果断踩在网友们的笑点上。
第一条就已经大杀四方了:
既然如此,那就干脆让孩子也办个英国签证一起来英国玩一玩吧,顺便看看牛津、剑桥。
新西兰留学生的家长规划得也很用心啊。
下面这条更骇人听闻:
海关这要是再不立马盖戳,那一辈子都得被良心拷问啊。
上面两个故事阐述了什么是典型的以讹传讹,只不过这个是海外版。法语里根本没有一个单词叫法国大餐,在法国的留学生也没几个能天天吃得很奢侈。
这一条是关于语言的不了解,一些长辈对于外国人都说什么语言还真可能是不清楚的。
而下面这两条则是一些长辈对于其他国家的名字容易弄混的案例:
这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意大利差得也是有点远啊。
除了语言与国家名称方面,家长们对于一些其他国家的文化也有很多不理解之处。
文中的“凸凹”是土澳的谐音,指的是澳大利亚。
当然了,还有关于时差方面的误会:
还有一些文字或名称中产生的误会:
当然,搞笑故事里总少不了“谐音梗”段子,虽说按照现在的讲笑话的规矩,谐音梗说出来是要退钱的,但有些谐音梗也确实很好笑。
当然,还有一些不太好分类的留学生家长笑话,我们就统一安排在下面了。
话说这各国语言真有那么好学吗?
我们在国外多年可是并没有这么觉得,其实,即便单纯学英语,想听说读写都做到特别流利和到位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下苦功夫的。
还有博主在社交媒体上直接贴出了两个人的微信聊天记录。
其实这些也都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长辈们出过国的必定是少数,会外语的、了解外国文化的人也不多。
不过,在网友们的留学中,有些人其实觉得这些笑话背后是一个个幸福的家庭,温馨的故事。所以,也是有网友通过这些故事抒发了自己的想法,比如:
2
留学生自己也笑话频出
说到荒谬,那可远远不止留学生的父母,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当然也有很多啼笑皆非的言行,尤其是初来乍到,对当地语言、文化、习俗、政策还都不慎了解的那些留学生们。
大家闹出来的笑话也能做一个大合集了。
刚到英国的时候,有英国同学问一位中国留学生昨天晚餐吃的什么东西,留学生想说他昨天晚上吃的是羊肉(lamb),然而他却把它说成了lamp(灯/吊灯)。
英国同学笑着指了指天花板,说,你昨天吃的东西吊在那呢。
另外有一名同学去银行办事,一次没有办完,第二天又去了。银行的女工作人员问他,昨天负责你这件事的人是谁?
这位同学说,是那位金发的女士。然而,这位同学以为金发的英语应该是Golden
hair,他并不是知道金发的正确表达应该是Blonde。
于是他直接就告诉银行的女工作人员,昨天是一位“Golden hair”的lady接待了他。银行里的同事们都惊叹:“Wow!Golden
hair!”然后他们互相笑着,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同理,还有同学以为龙虾顾名思义应该叫Dragon shrimp,于是他去餐馆点餐的时候就跟人家说Dragon
shrimp,对方当然不知道来者何意,折腾了半天才知道他说的是lobster。
不过,上面这些还都并不算最搞笑的。
有一位在餐馆打工的同学接到英国同学的电话,对方问他在哪里。他想说“I’m in the
kitchen(我在厨房里)”,结果他口误,说成了“I’m in the chicken(我在一只鸡里)”!
英国同学问他,How big is that chicken(那只鸡有多大)?
有些笑话也并不总是轻松,它们带着一些惊悚,比如下面这个。
一位英国留学生也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朋友第一次来英国正好遇上入关检查特严,她妈妈让她给这边的一个朋友带了个金华火腿结果被稽查犬闻出来了,他就被领去办公室了。然后,海关官员就要她解释用报纸包起来的东西是什么……
我那同学说leg(腿)……
那位官员一脸被吓到的表情,问了句,Pardon(你再说一次)?!
我那朋友很大声重复说leg!
她说当时还在想那位官员怎么连火腿都不懂,还特地在腿上比划了半天leg啊!leg就是leg啊……”
这位抛出惊悚笑话的英国留学生还提醒大家火腿的正确表达,是ham。而 leg
则是腿部的统称,第一反应是人腿。海关官员一听leg,当然是会被震惊到了。
当然了,在这里我们也讲讲那个最容易出错且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案例的,那就是吸管的英语讲法。
吸管的正确表达是straw,但很多同学因为吸管的吸字,就非要把它说成sucker
。这个笑话就有点大了,另外,还有个别同学把吸尘器也叫成sucker,反正都是用来吸东西的嘛。
更离谱的是,有一次看电影,里面有位父亲打球打得不好,于是他儿子说了句“It
sucks(太逊色了)”,中文字幕的翻译居然是:“它吸”……
说完英国的搞笑故事,咱们再说说两个与英国隔海相望的荷兰的同款故事。
有位中国留学生跟一些荷兰师生在中国文化节里一起吃自助餐,其中有一大盘子烤鸭肉供大家自取。
一位荷兰老师问这位中国留学生这是什么肉?
留学生脱口而出:“This is Dutch(荷兰人)!”
老师听完都不自觉地往后退了一步。其实留学生想说的当然是“This is duck”了。
荷兰的平均身高是世界最高,老师里当然也有很多高个子。
有位中国留学生跟老师聊天时想问他有多高,于是直接说了句“How long are you(你是多长)?”
老师也“坦率”回了一句:“Only my wife knows it(只有我老婆知道)”。
3
如何减少闹笑话
学习国际工商管理的同学们都知道有门课程叫做“跨文化沟通”。
可见,不光对于中国人,对于外国人来说,横跨种族、国家、文化、经济差距等等障碍而达到沟通交流的顺畅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还别说商业谈判、学术讨论等等严肃事务,有些时候光是其他国家的人说一个笑话,你可能一辈子都摸不清它的笑点在哪。别人讲一个笑话,你不笑;你讲一个笑话,别人也不笑,这种情况其实还蛮尴尬的。
关于跨文化交流,我们可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一位上岁数的英国女老师让一位中国留学生帮她打一杯水。该同学热心地帮她打了一杯热水。老师就不开心了。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都没有平时喝热水的习惯,除非是泡咖啡或泡茶。
所以,想沟通与交流顺畅,其实不仅是语言要学好,对其他的国家的总体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也要有足够的了解才可以。
跨文化交流的定义是什么呢?
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能力被称为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的有效互动需要毅力和对彼此差异的敏感度。这包括语言技能、习俗、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习惯。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真正定义我们的是我们的差异。
简单来说,沟通是个人之间通过任何方式(口头或其他方式)交换想法和信息。与他人分享知识需要熟悉社会规范、肢体语言和礼仪。
所以,跨文化交流其实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很有用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多么有用呢?
拥有跨文化边界有效沟通的能力对于任何跨文化或跨国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你想做国际上的生意或是学术课题研讨,最好是要有这种能力的。
除了“做大事”,它还可以通过促进双向对话来改善关系,这就促进了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其实,无论是在大学课程里还是在网络帖子里,讲跨文化交流的内容还是不少的。
大家也总结出了很多的要点。林林总总地看下来,基本都提到了三个最重要的点:
1. 尊重
2. 适应力
3. 耐心
这三个点可以说是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也是钥匙。
在国外闹笑话其实不要紧,只要在过后的生活里吸取经验,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有耐心地去慢慢适应就好了。
今天我们聊了聊留学生家长和留学生本身的一些小笑话,也许当时给他们造成了尴尬,但终究无伤大雅。随着家长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当地之间更多的交流、互动与了解,尴尬会越来越少,情感则会越来越多。
你或你的父母是否有闹过相似的笑话呢?欢迎您留言与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