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甘南草原孤独捡垃圾十几年,直到保护家园成共识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位于青藏高原东端的玛曲县,在藏语中就是“黄河”的意思。

这里平均海拔达3700米, 黄河从发源地到这里绕了一个大弯,也随之成长、壮大、奔涌向前。

在玛曲县欧拉镇,56岁的卓玛加布又带着自己的员工来到草原上种草。

在草原上种草。

这件事情听起来近乎荒诞,但在玛曲,势在必行。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玛曲草原沙化的问题开始日益突出,水源涵养能力不断下降。

卓玛加布从小就生活在玛曲黄河边,他记忆里的家乡,如田园牧歌一般,清爽,美好。

目睹着记忆中的美好逐渐消失,卓玛加布开始焦虑起来。

欧拉镇村民

卓玛加布

“2012年2013年那两年,黄河水位下降得厉害,经常看着黄河,生怕它会干涸,有些忐忑和不安。”

草场退化了,那就重新再种草。

卓玛加布自己摸索了一些土办法,用黑土和牛羊粪来辅助种植。

然而,生态的改善不能只凭满腔的热情,还要有科学的方法。

卓玛加布在黄河边种的草,很快就枯干了。

他不断地试验,不断地请教专家,最终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先将披碱草、燕麦和高原柳间种混种在一起。柳树是本地最易成活的品种,且带着完整的根系,而燕麦是克沙高手。

保活的柳树给麦、草遮阴,避免了艳阳和沙土的灼烧;燕麦又可以给披碱草打掩护,让它们顺利度过生命中的脆弱期,一旦披碱草成活,成长起来,就可以对付最难对付的风沙和干旱。

卓玛加布的试验获得了成功,曾经光秃的沙丘开始变得郁郁葱葱。

于是他加大投入,扩大种草的面积,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沙化的土壤。

其实,为了改善生态而自掏腰包,卓玛加布并不是第一次。

十几年前,一直埋头做生意的卓玛加布,忽然意识到,曾经美丽的草原上遍布垃圾,而人们对这一切似乎熟视无睹。

执拗的卓玛加布决定靠自己的努力,还家园以美丽。

这也开启了他十几年孤独捡垃圾的历程,并带上了自己的家人和员工。

几年的时间,尽管用尽了全力,也无法触摸这浩瀚草原的边境,更无力改变人们乱扔垃圾的习惯。

卓玛加布陷入孤立无援的苦闷中。

绝望之际,从2015年开始,他看到了一些变化。一些机关干部开始捡垃圾,陆续有人挨家挨户进门宣传无垃圾的理念。

在甘南党政部门的强力推动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革命”。卓玛加布不再孤单。

经过三四年的坚持,躬身捡垃圾,不乱扔垃圾,这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事情,渐渐成了所有甘南人的共识。

1925年初春,一位名叫洛克的美国植物学家,走进了一片生态绝佳、梦幻般的山川,深深地感慨到,“我平生未见过如此绚丽的景色”。这片被洛克称为“遗落伊甸园”的地方,名叫甘南。

如今的甘南,作为黄河、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和补给地,国家生态主题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所有慕名抵达并驻足停留的人,都会切身感受到,十多年来,这片天地间所激荡起的华彩蝶变,以及中国生态理念的生动实践。

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又发生着怎样的深刻变革和艰难转折?甘南草原的故事,正在江河澎湃中,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