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才赚到的钱,不值得宣传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这几天有几个很励志的热搜。

1998年生的小哥送外卖三年赚102万;

1996年生的小伙干瓦工日赚2000元;



2002年生的男生收破烂一年赚20万;

这几位90后00后的故事,仿佛在告诉年轻人,只要你肯弯下腰埋头苦干,一定能实现你的财富梦。

很多人质疑事情的真实性。有网友说:快过年了,“励志故事”就端上桌了,就等年轻人干了这碗鸡汤。

先不说事情的真假,我对这样连珠炮似的新闻宣传,有一种本能地排斥。

这些媒体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报道这种普通行业当中万里无一的靠拼命成功的佼佼者。


这种感觉就像是养猪,不全都关在猪圈里,隔三差五总要放出来一两只撒撒欢,让猪圈里的猪看到希望。

但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比如3年赚了100万的外卖小哥,他说自己一天工作18个小时,有时候一天只睡3个小时。

后来平台限制每天最多工作12个小时,他就注册多个平台,一个平台干12个小时,换个平台继续接单。

看了小哥的照片,98年小伙看着和78年差不多,再看看那双饱经沧桑的双手,真的是燃烧生命来送外卖。


是个狠人,让人佩服。但是他再这么干两年,就能存够钱办他的葬礼了。

想宣传外卖小哥也有收入高,可以理解,但角度不能这样来。

类似的新闻无非是想给年轻人传达这样的信号——别躺平,赶紧找个活,别失业了。

这些新闻背后,隐藏的真相是,现在年轻人失业率,让统计部门很头疼。

2023年6月,青年失业率为21.3%,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随后青年失业率的数据暂停公布。


关于年轻人的就业舆论导向一直没停过。

各种专家建议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比如要有勇气脱下长衫,研究生送外卖、跑滴滴也是正常的事,回二三线小城市就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可孔乙己穷困潦倒之际依然炫耀着“茴”字的4种写法,让年轻人脱下长衫,又谈何容易?

于是,连串冒出这么多90后00后通过放下身段努力拼搏获得财富的例子,意味就很明显了。

不管你送外卖做瓦工还是收破烂,不要抱怨环境,如果你找不到工作,那就是自己的原因。


如果广大年轻人都和这几位榜样一样,又哪里会有什么“失业率”这一说呢?

最后,这种鸡汤式的宣传,看似励志,其实让人反感。

一方面,这种宣传弱化和消解了不公,让人误以为自己挣不到钱是自己不努力。

另一方面,把被极致压榨的年轻人当作“勤劳致富”的例子来宣扬,充满了悲凉的色彩。我们祖辈流血牺牲换来的,不是期盼子孙后代不再当牛做马吗?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所谓三代培养一个贵族,致富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拼命的。美国从伟大的一代开始,到婴儿潮一代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到了千禧年一代才是真正不在乎钱,小小老大还是学生,据她说去年一年花了五万美元的生活费(学校说的学费八万,实际上其中的生活费只算两万,其他是学费)。
这种生活费水平是我们上学的时候不可能的,只有在她这一代才可能做到不在乎钱。
如今人希望自己一代就能实现致富,而中国比美国的发展至少晚一个世代,如今大致相当于美国伟大的一代的晚期和婴儿潮一代的早期,是需要奋斗的时候。
比如哈尔滨冰雪节这种疯狂,大致可以与美国的Woodstock的疯狂一比。这一代中国人是需要拼命的,总比美国相同发展时期的那一代人当时在打越战更好。
如今的人太浮躁,甚至连中国娱乐界也是在造星追星的阶段,这是社会开始富裕的早期阶段现象,不是社会开始享受的阶段会有的。
而舆论却超前,比如提倡轻松挣钱,像发达国家那样。搞清楚,中国是因为社会组织性高,使得collective power大而成为世界大国,而不是已经是发达国家。
还没到可以轻松挣钱的地步,需要宣传拼命。如果不懂,看看影片“十月的天空”里那一代美国人是怎样拼命的,那是六十年代初。
lio 发表评论于


洗脑对夜郎自大很管用,韭菜们觉得外国一片漆黑,自己过的不错了。。。



zhongguoren8 发表评论于
本来嘛,拼了老命了挣到的钱,有啥好炫耀的,没兴趣。
蓝靛厂 发表评论于
拼没拼命吹牛逼没用,关键还是要扛麦子走山路
sap200 发表评论于
宣传“拼命”
德州呆子 发表评论于
有这劲,在任何一发达国家年薪都上几十万美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