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梅毒的危害人尽皆知,但你听说过“胃梅毒”吗?
据长海医院官微消息,3月2日,长海医院皮肤科文章“Gastric
Syphilis”(即胃梅毒)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临床医学影像》栏目正式发表。文章介绍了一例胃梅毒患者的就诊经过,并详细还原了临床对胃梅毒的治疗过程。
目前,梅毒仍属于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它是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早期主要侵犯皮肤和外生殖器,也可以引起全身其他组织器官发生损害。而发生于胃部的梅毒,正是由于梅毒螺旋体侵犯胃壁所致,是一种罕见的胃疾病。
早在1834年,Andral首次报道了2例胃梅毒,此后,关于胃梅毒的病例报告散落在全球各地,总体仍较为罕见。长海医院最新报告的这名胃梅毒患者32岁,最初是因上腹痛、恶心、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2周至内科门诊就诊。
到院后,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上腹压痛;腹部CT显示胃窦壁增厚;内镜检查:胃窦可见一4.0cmx5.0cm溃疡(下图A),胃大弯可见一1.2cmx1.2cm溃疡(下图B),提示胃癌;溃疡活检标本显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未见肿瘤细胞。
通过进一步追问病史,患者自述就诊前1个月曾罹患生殖器溃疡,随后进行的血清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呈阳性,梅毒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RPR)滴度为1:128阳性;溃疡活检标本的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下图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呈阴性。
图片来源:长海医院
最终,这名患者被诊断为胃梅毒。实际上,胃梅毒的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且发病率<1%,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被误诊、误治了。
“医学界”梳理发现,2011年,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在《胃肠病学》上报告了一例胃梅毒病例,文章介绍,先天梅毒和后天梅毒均可累及胃部,通常认为胃部病变是由二、三期梅毒所致,“胃梅毒在临床上非常罕见”。
“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内镜和影像学表现常与进展期胃癌或胃恶性淋巴瘤相似,胃梅毒的诊断有一定难度,临床上极易误诊,需行梅毒血清学试验和组织学检查进行鉴别”。论文还提到,此类患者常隐瞒不洁性生活史,亦给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
2015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上同样报告了一例胃梅毒。论文介绍,胃梅毒是一种少见的病例,临床表现有腹胀、腹痛、反酸、恶心、胃部烧灼感、纳差、体重减轻、黑便等症状。
文章强调,胃梅毒患者胃镜检查无特异性,内镜下很难与胃癌鉴别。值得注意的是,扬州市报道的这例胃梅毒患者曾被误诊为急性胃炎,当地疾控中心分析误诊原因时认为有以下3个方面:
“胃梅毒少见,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非性病医生对梅毒的认识不够:病人除胃部症状外,无梅毒的其他表现,如下疳、梅毒疹”。
关于胃梅毒误诊,期刊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曾于2010年刊发论文《胃梅毒:过去50年已发表病例的系统评价》,论文指出,由于胃梅毒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被误诊为其他胃部疾病,17%的患者由于并发症和疑似肿瘤接受了手术治疗。
究其原因,扬州市邗江区疾控中心解释称,梅毒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程长,症状复杂,与很多疾病的表现很相似。因此,临床医师、内镜医师和病理学家必须熟悉这一疾病,尤其是在临床各科的诊断中,都要想到梅毒的可能并予以排除。
“为了减少梅毒的误诊漏诊,要做到深入细致的询问病史,尤其是有无不洁性交史,配偶健康状况及性病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及时与皮肤、性病科医生会诊;梅毒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RPR或USR实验初筛,同时做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进一步确诊”。
不仅是胃部,“医学界”梳理发现,近年来,随着梅毒发病率的上升,发生于眼、口咽、喉部、心脏的梅毒也常见诸报道。比如《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0年刊登了一则关于“梅毒性心血管病”的病例,这名患者最终被确诊为梅毒性主动脉炎。
除了诊断,长海医院还介绍了临床对这名胃梅毒患者的治疗过程:接受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治疗,每周1次,共3周。在治疗开始2周后,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治疗结束4个月后复查RPR滴度降至1:4,复查内镜显示溃疡已愈合(上图D)。
多个已报道过胃梅毒病例的医疗机构亦指出,胃梅毒是可以治疗的疾病,早期、正规、有效、足量、足疗程的长效苄星青霉素联合其他辅助治疗,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和预后。此外,病变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